大学学习及升学思考讲座全文

2020-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MochaLIN

一、从李开复大学生七项学习说起【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

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一)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1、配合课程,老师是你的资源,不是应付的对象

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去上课,对照讲解弥补自己理解和认识的不足

课后作业,是你检验自己学习的最佳机会

考试是工具,不是目的。

2、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

课外学习渠道:教材,网络课程,期刊文献,专业官网、论坛,专业年会

3、专业基本技术自修:

软件学习,未来软件持续更新

(二)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1、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

2、英语不只是通过四六级拿来求职,更多的是了解全球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未来的沟通工具。

4、计算机和互联网是基本工具,自学为主,网络资源,同学资源

(三)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

大学实践机会:

–1、课程作业

–2、专业实习

–3、专业竞赛项目

–4、老师项目实践

–5、假期公司实习

(四)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遇

高中的被动喂养——大学主动负责

变被动为主动:

–主动思考未来,制定目标;

–主动寻找资源,配置时间;

–主动抓住机遇,创造机遇;

–主动积极行动,为自己负责。

(五)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

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

兴趣不是不好好学习的借口,不妨试试“爱你所选”。

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

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

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

(六)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

有许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是大学生不同于高中的主要特征之一。

学会时间管理、精力管理

前几年有个很优秀的学生,我问他你又是班长,又参加那么多活动,怎么安排的时间?他说的就是分清各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要事第一。

摆正心态,关注自己可以改变的部分,我们的环境包括可控和不可控部分。

(七)为人处事:培养友情,参与群体

大学是集体生活,是培养友情的最好的机会,大学同学是你一生的友情和人脉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会沟通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我们在大学的必修课。

建议是:一,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二,培养真正的友情。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四,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学会与人相处,这也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二、树立成长型思维

前两部分摘自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7692213/answer/909447119,作者:热心人士黄先生

(一)成长型思维vs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特质和能力都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加坚韧,他们认为遇到的挑战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挑战越大也就意味着成长的空间越大。即使挑战失败了也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从过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

但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害怕失败,他们尤其担心自己被嘲笑和否定,因此拒绝接受挑战。所以他们的发展空间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只会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是时容易放弃,因为他们害怕失败。虽然他们也知道努力会带来成功,但往往会去选择忽略这种可能性,因为害怕努力了但依然失败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两种思维模式,只不过有些情况下成长型思维会占上风,而有些时候固定型思维会占上风。

(二)如何树立成长型思维

第一步,理解大脑的可塑性。

我们的大脑和肌肉一样,可塑性很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负责传递信息的组织叫做“突触”,突触会根据环境的刺激不断生长。当我们每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就会产生新的突触。当强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时,突触就会得到巩固。而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的大脑灰质,就是从这些新的突触中形成的。也就是说,经常通过思维训练,你会变得更加聪明。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往往会比公交车司机的大脑差生更多的灰质,这是因为公交车司机都是常年行驶在固定的路线上,而出租车司机会经常去到不同的地点,走不同的路线。

第二步,更加注重过程。

与结果相比,我们更应该注重努力的过程。如果你在做事时听到别人对你说“你真聪明,做的太棒了”,或者是“你很努力了,但你可能并不适合做这件事”,这些以能力和结果为中心的评价往往会使你在后续呈现固定型思维特征。因为你会无意间把自己和结果联系在一起,如果自己努力过但没有获得好的结果,就会选择回避挑战,从而避免失败。

但如果你在做事时听到的是“你对这件事很负责任”、“你做的这些尝试很有效果”,这些以行动和努力为中心的评价往往会使你在后续趋向于成长型思维。因为你会把自己和努力挂钩,并对自己的努力过程进行反思,做出一些优化和改善。所以不妨经常在做事的过程中肯定自己、鼓励自己,认为自己一定能行。

第三步,敢于跳出舒适区。

为了训练和强化成长型思维,我们就必须经常跳出自己的舒适区。那些不愿意跳出舒适区的人,往往会把取得的成果归功于自己的天分。这样的话一直成功还好,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天生没有这个能力,根本不会去思考做事的过程,去反思究竟为什么会失败。

经常跳出舒适区,会促使我们从固定型思维转化为成长型思维。因为你原本不会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才能称之为挑战,一旦你尝试去迎接这些挑战时,你就会把目光聚焦于努力的过程,想方设法来提升自己,从而赢得这些挑战。

比如平时你是一个不愿意多走一步的人,但你为了挑战自己,决定三个月后参加42公里的马拉松赛跑。为了完成比赛,这三个月里你会坚持训练,不断让自己可以跑得更快更远。所以即使三个月后你没有在比赛中取得名次,这个努力迎接挑战的过程也会使你获得成长。

(三)带着成长型思维看大学学习:

1、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和升学,更是锻炼自己各类能力的一个机会

2、利用相对自由安排的时间,寻找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3、专业方面,积累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为未来从事专业打好基础

4、把握眼前,专注当下。

三、我的升学之路经验教训参考

(一)考研经验:

专家咨询:找专业导师咨询硕士导师选择,目标方向正确,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方向,选了自然地理学的土地利用方向,而不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网络资源:人人网,找到中山大学,询问导师研究生的联系方式,发送邮件询问考试方式和准备注意事项

朋友资源:只要你知道你要什么,全世界都会来帮助你,表姐得知我的目标,有同学在中山大学,给我找到专业课真题

全力准备:评估自己的能力,通过真题分析我需要准备的重点,通过攻略和咨询,看自己准备的途径

(二)考博经验:

师兄推荐,导师推荐

积极主动,联络导师,每一步随时保持联系和汇报进展

基础:做好研究生期间每一件事,研究基础薄弱,把握项目学习机会,项目实践中全力以赴

(三)就业及升学教训:

1、大学课程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当时的基础,后面一直在补,非常吃力,实际工作中发现理论基础不足,每次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2、就业范围考虑过窄:受家庭和社会价值观整体影响,只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瞧不上公司,研究生毕业瞧不上公务员,直奔高校;

3、升学动机:

跟着榜样走,没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考研,只是跟风;

考博目的就是进高校工作,认为学校比较适合自己的性格,实则是把突破自己的机会隔离在外,当时并不清楚,上博士,最重要的不是毕业后去哪里工作,也是你未来的方向是科研,科研是不是你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决定你的博士之路和未来的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发展。

思考

面对未来学习安排和实践机会,抱着成长型思维,我可以做什么?

考虑升学时可以想想:考研是为了什么?考博是为了什么?

对同学们的期望

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