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注道德经述成·德经·第七十七章
2022-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随便阁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王弼: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
原成:王氏所言非是。人也只能做到人之量,而不可能与天地合德。人若能做到与天地合德,老子何以言“人法地”,何以言“天之道”、“人之道”。
天地以不灭不亡为德,人以善始善终为德。故天之道当法之,人之道亦当有之。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王弼:言谁能处盈而全虚,损有以补无,和光同尘,荡而均者?唯有道者也。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
原成: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老子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基于此损益之道,圣人选择了任物自然、任性自然而不加以外力干预,故曰“不欲见贤”。
老子曰:“善者,果而已矣,不以取强焉。”故曰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此言面对结果,接受结果,“果而不强”。
人的本性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而对于这种本性也要运用老子的思想来看待,即“绝学无忧”。从一方面来讲,“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主观意志的反映。但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讲,“损不足以奉有余”又是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老子认为人本性的表现,主观意志,是不可以追求根除的,而是要追求对主观意志的抑制。唯有抑制,才能保留主观意志的另一方面,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益处,所以老子言“不欲见贤”,就是阐明要抑制而不是根除主观意志。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更多内容可参阅作者的“道德经原成”系列视频。
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