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丨平凡是平凡人的枷锁与现实
老实说,电影《芳华》没有原著好。
对,冯小刚很会煽情,电影里有感人泪下的画面,但细想,故事细节打磨不够,导致某些人物情感转折有些突兀。
譬如,何小萍(书中是何小曼)获得了英雄表彰,视她为累赘的妈妈忽然要来看她。清晨,她站在医院的窗口,听着革命歌曲,看着院里来来去去的人,忽然就发疯了,这一幕画面感极强,电影里却变成一句淡淡的旁白,以及刘峰提着的一兜水果。情节突兀且人物形象不饱满。
有人说冯小刚将那个年代的情怀酿成酒,我只能叹息它不够醇。
以下,着重谈谈对原著的感想。
私以为《芳华》原著小说也不算感人,它没有严歌苓之前的作品好。尽管文工团、战争都是严歌苓擅长的题材,但这次她似乎没有如常发挥。
当然原因也可能出自读者我。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出戏。我不相信里面的角色。这份不信任,可以说是我不相信这个活雷锋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作者没有把他塑造得足够成功令我信服。
此外,看罢全书,郝淑雯、林丁丁等人还是字里行间干巴巴的扁平形象。把她们放在任何一个故事里都可以,不独属于《芳华》。
以上所称“不相信”、“不感人”,另一个原因是我太喜欢严歌苓以及她以前大部分的作品吧,所以带着挑剔的眼光去读这本《芳华》。
无论如何,掩卷,些许失望。
也有出彩之处。
书中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夹缝求生的艰难,不是战火纷飞缔造的时代英雄及悲剧,不是求而不得的爱与痛苦,也不是故人重逢的喜悦与悲伤。而是,无论多努力,你终将活成青春时不屑的平凡人。
雷锋标兵,因为暗恋女神的一句“救命”被发配前线,在湄公河国境之外留下一只胳膊,一生贫困无依。
一心嫁入豪门的女主唱,在美国洗了几年碗后恢复单身,头发稀疏,圆润清甜的嗓音化作粗声粗气的粗鄙言辞。
心高气傲的军营女神,拥有众多追求者却错付终生,婚后生活一地鸡毛。
满身灰尘的灰姑娘,一出场就是悲剧角色,结局果然寂寥,比平凡更落寞。
风华少年落入俗套浑噩终生,谁曾在年轻时洞悉这命运的安排?
毕竟年少轻狂爱做梦时,女主唱以为自己会嫁给首长的儿子,从此荣华富贵;大美人以为自己会继承父辈给予的好牌,余生幸福安稳;雷锋标兵以为“雷锋标兵”这个光荣称号至少能让他成为某某首长秘书;连孤苦的灰姑娘,也曾幻想过成为舞台中央聚光灯下唯一的主角。
他们都不曾料想吧,当年的仓促一别,再见竟是彼此人生黯然的落幕。
甘心吗?
都是一杯酒一杯泪。不同的是,有些人的眼泪往外流,有些人的眼泪往内流。
罢罢罢。
这个主题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写照:无论多风华绝代的年华,无论多崇高美好的理想,都将被雨打风吹去。在生活的无情打磨下,翩翩少年郎难免成为油腻辛辣的中年、清汤寡水的老年、灯枯油尽的暮年。
如龙应台在《目送》中的小学同学聚会里写道,假如有位先知将风华正茂少年的未来提前告知,那将会是:
“孩子们,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在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为每天的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自杀,两个人患了癌症。
“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能够超越平凡的少年凤毛麟角,尽管当初大家怀着相同的梦想。
是现实太残酷,还是现实本质如此?
看呐,那个胡子拉碴的大叔,年轻时梦想穿上披风仗剑走天涯,现在是穿冲锋衣风里来雨里去的快递员。
那个大腹便便的大爷,年轻时志愿环游世界,至今没有离开过国门,现在是活动范围不离开人民公园及家的遛鸟专业户。
那个蓬头垢面的大姐,年轻时以为自己会开个人画展,现在天天清洗孩子夜里在床单上画的地图。
那个目光呆滞的大娘,年轻时加班加点以为下一个女强人就是自己,现在专职伺候遛鸟专业户已经五十年。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美好的芳华过后,几人能实现愿景?
大多数人被平凡捕获。平凡是平凡人的枷锁与现实。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长大后的我们都不愿意承认,那些恨不得一夜长大的日子,那些充满稚气爱恨的岁月,那些痛苦得以为无法到达明天的青春,竟是人生中最为芬芳的年华。
时光无法倒带,所以有了回忆。
每每忆起那个叫青春的芳华,总是边微笑边落泪。
图丨花瓣网《请回答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