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心》:文明与野蛮、人性善恶的世纪探讨

2020-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点点云中鹤

《黑暗之心》是英国著名的航海小说家康拉德于1900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

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冒险故事:一位名叫马洛的船长,沿着刚果河进入神秘的非洲腹地,寻找一位传奇的殖民者库尔兹。

《黑暗之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如今被公认为20世纪最经典的小说之一。

《黑暗之心》这个书名的涵义是什么?

它的字面意义,是指非洲大陆的中心地带,对于一百多年前的西方殖民者来说,这里是一片完全不为人知的地域,需要他们送去光明,去照亮一切,将它纳入已知世界的版图里。

而书中的主人公马洛也是在看地图的时候,被这个神秘的地方所吸引,渴望去这里探险。可以说,每一个跟随马洛的足迹、在小说中沉浸过的读者,都很难忘怀这块非洲土地的景观。

它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有着不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语言和自然环境,更有着无以名状的神秘色彩。

在康拉德的笔下,刚果河流域充满着危机四伏的气氛,就连白人对土著人的野蛮奴役,土著人对白人的威胁和叫嚣,以及马洛对库尔兹的情感,都是神秘莫测的。

康拉德使用象征主义写法,让所有的风景、人物和事件都脱离了它们现实中的形态,而是在纸上游动起来,如同印象派绘画,成为一块一块、一片一片的色彩。

这些色彩,传达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也反映了作家所要突出的主题;而故事情节则在这大片色彩中若隐若现地推进,因而会给读者一种别具一格的神秘感觉。

这种超前的写法,在《黑暗之心》中收获了最强烈的效果。康拉德成功地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进了它的主题:即黑暗。黑暗像是一群奔跑的野兽,出没在人物的四周,同时也追击着小说的读者。

黑暗之心的第二层意义,是指白人殖民者的内心世界和非洲的原始社会一样,都是黑暗而野蛮的。

在书中,那些白人打着文明的旗号,掠夺、破坏、剥削、杀戮,源源不断地盗运象牙,任意奴役、杀害黑人土著。他们生活在欧洲时,都是彬彬有礼的绅士,而一来到非洲,在这块黑暗的土地上,他们人性之黑暗也就暴露无遗。

它的第三层意义,指向了故事的主人公库尔兹。库尔兹是一位所谓的征服者,但他在贪婪掠夺的过程中,自己也丧失了理智,留在黑暗的非洲不想回来。

康拉德暗示说,非洲大陆将白人征服者吸收了进去,用它的自然环境的黑暗吸收了人心的黑暗,而白人所标榜的文明,也就此与野蛮合二为一。

小说中库尔兹亮相时那个可怕的样子,说明殖民者已经与非洲的土著人一模一样了,都是长着原始面孔的毫无理智的人。

《黑暗之心》的艺术感染力从何而来?

这部中篇小说篇幅不大,但使用的笔法却是独特而超前的。

它和19世纪晚期几乎所有的小说都不同,它使用的是一种成熟的象征主义笔法,康拉德让所有的风景、人物和事件都脱离了它们现实中的形态,在纸上游动起来,如同印象派绘画,成为一块一块、一片一片的色彩。

这些色彩,传达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也反映了作家所要突出的主题;而故事情节则在这大片色彩中若隐若现地推进。

通过这种方法,康拉德成功地把小说的关键词“黑暗”渗透进了故事的每一个角落。黑暗像是一群奔跑的野兽,出没在人物的四周,同时也追击着小说的读者。

书中的主人公马洛,正是在一个暮色降临的时刻开始讲述他的冒险故事的,他说自己一步步深入非洲,最后找到了一个半人半鬼的库尔兹先生。

在他讲述的全过程里,故事中的听众,以及故事外的读者,都不知不觉地屏息凝神,身临其境般地体验着他的切身经历。

这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不仅使小说本身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而且大大影响了读者看非洲、看世界以及看待身边现实的眼光。

如何看待小说主人公库尔兹?

库尔兹这个人是复杂的,他似乎不同于别的白人,他的内心有一种将他往回拉的力量,他想远离庸俗的白人社会,他陶醉在非洲腹地神秘的原始力量之中,进而企图加入进去,拯救自己,但是最终悬在了白人文明与非洲黑暗的中间,他回不去自己所成长的世界,也无法真正进入非洲的原始森林,他的自我救赎之路宣告失败。

而他临终时的呼喊“恐怖啊,恐怖”,则是这部小说留给世人的一句终极警告。库尔兹彻底看清了一个事实:世界始于黑暗、终于黑暗,黑暗在人心永存。

《黑暗之心》记录了欧洲帝国主义扩张时期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不管是非洲的原始、殖民的残酷、人性的黑暗,都似乎蕴藏着可怕的能量,吸引着每个时代的人。

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主题:关心社会历史的人看到了白人的殖民行为,而喜欢旅行的人却会从中看到异域风光,喜欢哲思的人会看到对内心的探索;不过,人们谈论得最为广泛的,依然是这部小说里显示的人性,以及文明与野蛮的关系。

《黑暗之心》为什么在20世纪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黑暗之心》记录了欧洲帝国主义扩张时期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不管是非洲的原始、殖民的残酷、人性的黑暗,都似乎蕴藏着可怕的能量,吸引着每个时代的人。

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主题:关心社会历史的人看到了白人的殖民行为,而喜欢旅行的人却会从中看到异域风光,喜欢哲思的人会看到对内心的探索;不过,人们谈论得最为广泛的,依然是这部小说里显示的人性,以及文明与野蛮的关系。

通过这部仅五万字的小说,康拉德提醒我们,每一位看似富足的现代文明人,都将难免于同样的堕落,都有可能堕入善恶纠缠的陷阱,都可能永远无法找到真正的灵魂归属地。

康拉德在一百多年前发出这样的声音,可谓一种盛世危言。对这位堪称时代先知的作家,利维斯由衷地感慨:像康拉德这样的创造性天才,他的超卓的地方,就在于对时代异常敏感,他早早地感觉到时代精神氛围发生的变化。

变化给他带来了压力,驱动他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写出了前所未有的作品。

正因为这种超前,《黑暗之心》在它问世后的头十几年里并未受到很大的重视,但是,欧洲在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的时间里,一千多万人丧生,两千万人受伤,文明社会的自相残杀震惊了人们,他们发现《黑暗之心》惊人地预言了文明面具之下的野蛮人性,伟大的英国诗人T.S.艾略特,更是直接从《黑暗之心》中提取了灵感,写下了总结了一个时代的长诗《荒原》和《空心人》,他把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比作一片荒原,呼应了康拉德当年所预言的现代危机。

一战的伤口尚未愈合,1939年又爆发了二战,二战的死亡人数比一战更多,过程更长,战争也更血腥,战后还引发了亚洲、非洲、拉美的殖民地独立浪潮,世界各地的战火绵绵不绝。

痛苦的事实,使得更多的人又回到《黑暗之心》中去寻找答案,通过这篇小说,人们看到当下的混乱是19世纪帝国主义扩张的结果,也终于醒悟到,西方世界是付出了人性堕落的代价,才建立起所谓的文明大厦。

因此,这种文明不可能遏止人性的继续崩塌,而是会引爆更多的社会矛盾,激发更多的野蛮行为。

从1950年代以来一直到21世纪初,在远东、东南亚和南亚,在非洲,在巴尔干地区,在俄罗斯,以及在中东大地,等等,哪里有战火,哪里就有人在重读《黑暗之心》。

这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当然就是美国导演科波拉在1979年推出的经典影片《现代启示录》。

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是残酷的越南战争,故事灵感则完全来自康德拉的小说《黑暗之心》,片中的主人公,由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美国军官,名字就叫库尔兹,他也像库尔兹一样在一个暗无天日的战争世界中发疯了。

除此之外,艺术家还曾将《黑暗之心》改编成歌剧,画家为它制作各种类型的画作,很多纪实摄影家都把他们的作品取名为“黑暗之心”,希望人们重视他们所拍摄下的苦难画面。可以说,只要当今世界还存在一个不安宁的角落,人们就会想起《黑暗之心》

每一个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即便活得岁月静好,也都会听到它悠长的警报,都会想到有一个人性的黑暗深渊,它张开了大口,就潜伏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之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