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给人提建议

2023-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BIYU说

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给别人一个好心的建议,常常是吃力不讨好的情况?得到的不是聆听,而是各种反驳,拒绝或不高兴,但事后人还是不长记性,容易多嘴。如果你常做这样的事,或者遇到过类似情况,建议看看这篇文章。

1.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热衷于给别人提建议呢?

有没有想过,给别人建议,既要付出个人的时间成本,也会消耗自身的能量和精力,本质上来说是一件分散人心神的事。干嘛要这么劳心劳神做这类事呢?

其实,对某个问题提更好的建议,往往是个人自身的表现欲在作崇,想显示自身更加优秀、睿智。总是怀着自我的想法更高明,对方哪里做得不够好需要帮TA指出来,好让TA认识到问题,让别人能够改变和进步,想让对方变得更优秀的美好愿景。

实际情况是,当建议一说出口的时候,关系就会变得非想象的和谐了。对方感受到的不是善意,也并不会感激,而是会驳回,对建议感到抵触。情绪一产生,建议也就不会有太大效果。

从两面权衡,给人建议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2.

做人首要就是避免在关系中有这种表现欲,克制住内在本能想展现优越感的心理。

好好做好自己就行了。减少给别人建议的欲望,就是减少自身能量消耗和精力的分心,就可以把时间花在使自己人生更有成效的事情上。毕竟大多数时候说了也没有用,只会让别人感受到不爽,让别人觉得你在否定和不认可。

可以说,终止别人向你倾诉的有效方法,就是给对方提建议

让对方不想和你聊天的最好办法,也就是指出对方的问题,给出高明的意见。

3.

当然,不是所有的建议都是没有作用的,要不然我们的文明和历史也就不会向前推进。

但,只有具有反省意识的人,才听得进别人的建议。

唐太宗李世民和谏议大夫魏征之间的故事,在历史上传为千古佳话。

他们一个懂得反省,一个直言敢提任何建议。

一次朝堂上,魏征又跟皇帝李世民提意见,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李世民不好在大臣面前直接发脾气,忍了怒气。

退朝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对长孙皇后渲泄道: “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最后长孙皇后以“君明则臣直”来劝诫唐太宗,魏征才化险为夷。

可见情感上,李世民并不喜欢魏征,只是作为皇帝,李世民知道,治国少不了这样的直言者,理性上对魏征一直在宽忍。

也幸亏李世民是一位极具有反省意识的君主,长孙皇后和魏征的建议,他都能听得进去。

而明朝的海瑞就没那么幸运了。

海瑞上书指责嘉靖皇帝只顾修仙,不顾百姓死活,陈列出嘉靖帝的六大问题,嘉靖帝脑羞成怒,一气之下甩出折子,立马下令把海瑞抓进了大牢。

据说海瑞上书前已买好了棺材,做好了被皇帝砍头的准备。虽然嘉靖帝最终没有杀他,并非是这位皇帝多么擅于反省自身的问题,只是不想如海瑞所愿,让海瑞落下死谏的大忠臣这样的好名声,给自己留下骂名。

对比之下,像李世民这类懂事后反省之人,才是值得提建议的。

4.

但也要知道,向人提意见,首先会遇到强烈的情绪抵触,形成能量成本。即使对方事后懂得反省,你也需要付出能量代价。

那么是不是在衡量一下,和这个人的关系,我有必要付出这些时间和能量代价为他好吗?

因为人类的自我保护本性决定了,对他人的建议都是本能防御性的,第一时间绝对不是反省自躬。

如果没有必要,不如做到沉默。

认清自身作为人类本能的表现欲和蠢蠢欲动的优越感,及认清提建议需要付出的成本,能明白这两点,减少了个人分心与消耗生命能量,就能人际关系上节省好多时间,少做许多无用功。

5.

最后想说的是,除非那个人,是你特别重要的人生关系上,在无法忽视的情况下,那么只能选择付出一定的精力成本,来改变或影响对方。

但想以提建议的方式让对方发生改变,往往是不可能达到的。

人与人之间的作用力只能是小作用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用自身的积极行动去影响一个人。而那些具体的改变,彻底的进步还得源于他人自身内在的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