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梵高信件中的独白感受画家炙热与孤独的心声
2021年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逝世131周年,一套名为《倾听梵高》的图书最近悄然登陆中国图书市场。这套书中包括《倾听梵高》书信集(上、下册)、《梵高说画》画册及文创笔记本。其书信集部分以梵高的艺术生涯为主线,通过汇编的方式呈现了梵高生活和艺术创作的代表性信件。读者不仅可以通过阅读梵高写给弟弟的信件,倾听他的内心独白,回顾画家颠沛流离的一生;还可以在欣赏他的经典画作同时,了解画作的创作背景,见证这些画作的诞生过程,感受画作中传达出来的炙热与孤独的心声。
文森特·梵高著《倾听梵高》梵高的弟弟特奥多鲁斯·梵高(Theodorus van Gogh),昵称“提奥”(Theo)是一个成功的画商,也是梵高一生中最重要且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提奥是梵高的“至亲、知音和支柱”,可以说没有他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就没有梵高画作的诞生。据了解,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件有数百封之多,虽然梵高平时拙于言辞、不善交际,却有着惊人的文字表达能力。鉴于提奥对梵高人生的重要性,这些信件也更显得弥足珍贵了!它们诉说着这位伟大画家的感情生活、精神世界、艺术见解和生活琐事,饱含着他对艺术、人生的“炙热”和“绝望”。
看《倾听梵高》这套书之前,我也曾看过一些关于梵高的影片。除了他的画作,我对他印象最深的记忆点就是他的一只耳朵。而梵高割伤自己一只耳朵的这件疯狂轶事背后,还关系着一位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据我所知,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正是以高更为原型创作的。在看过那本小说之后,我对书中男主人公画家的印象是:如果抛开他在绘画方面的艺术天赋,他这个人完全就是一个抛妻弃子、忘恩负义的混蛋。而我对小说主人公的这种不良印象,自然也影响了我对高更人品的看法。
据我了解,梵高确实曾崇拜高更,毕竟他们经历相似,都是半生穷困潦倒,也都被艺术折磨着。原本他们应该是很有共同语言的,但真正相处下来,他们之间总是发生争吵。高更在生活拮据时投奔梵高,然而却因为二人性格不合,难以和平相处,可画家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的。对此,梵高很自责,并在那年平安夜割伤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他还把割下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了一个妓女。我很好奇梵高究竟是如何看待高更的,到底是怎样的心境,令他做出那样疯狂的事情?
梵高画作《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据《倾听梵高》书信集下册,住在阿尔勒时写给提奥的信中,梵高曾多次提到高更,并明确表示高更不画画真是可惜了,他有那么好的天赋。梵高一直认为画家一个人过是愚蠢的,最初他曾考虑建立一个艺术协会。他认为艺术家最好的做法还是联合在一起,将画作交给协会,并分享销售的收益,这样协会就至少能够保证其成员的生计和工作。后来,他认为可以建立一个印象派画家协会,在它存续期间,画家们可以勇敢地生活和创作,收益和损失由大家共同分摊。梵高这个想法首先可以帮到的人,正是负债累累的高更。
根据梵高的信件中所述,在高更到达阿尔勒之前,梵高就已经在考虑要为高更准备颜料和画布,他渴望一个可以和他随时沟通,又有共同喜好的人帮他摆脱孤独。高更的到来确实对梵高的生活状态有一定影响,甚至令他忘掉了疾病。但割耳事件发生前,梵高就已经意识到,他和高更之间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他认为高更很强势,有很强的创造力,但正因如此,高更必须有安静的环境。在梵高心中,阿尔勒原本是非常适合高更进行创作的环境,除了那里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令高更能够如此轻松、没有太多经济压力地投入艺术创作。
但梵高和高更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隐患。据我了解,他们在绘画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共识。他们各自推崇的画家,都是对方轻视甚至不屑的。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也完全不同。两人之间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因而他们经常为如何作画争吵不断。不过,他们争吵的主题只限于绘画,在其它问题上,他们还是能够平静而友好地交流的。但绘画又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两人都不肯让步。高更曾提出要回巴黎,甚至也曾写信告诉提奥他要走。只是后来他又被梵高的诚心挽留打动,暂时妥协没走成。但高更也明确表示,他已经受不了那种争论不休的日子。
我觉得,或许是因为梵高原本是诚心诚意地想帮助高更,但自己又总是无法控制情绪,频繁与高更产生争执。这令他十分痛苦,甚至是非常自责,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折磨下,才导致了他情绪失控造成割耳事件的发生。那件事之后,梵高曾在信件中称,“邻居们对我特别好,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发烧、幻觉或癫狂的症状;我们相互理解,彼此就像一家人一样。”而高更离开后,有段时间不再理梵高,这令梵高很不满意,但梵高始终很留意高更的事情。直到再次收到高更的来信,梵高在信件中表示,高更和他天生就喜欢对方,必要时他们可以重新开始。
原本以为一切已经恢复平静,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周围的邻居们都开始惧怕梵高,还联名向市长请愿将梵高关进了牢房,从而避免他伤害到周围的人。梵高平时总是与人友好相处,邻居们这样对他,无疑令他更加寒心,再次对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在我看来,割耳事件简直可以被视为点燃了导火索,后续梵高的精神状态就越来越不稳定,直到最终朝自己开了枪。
高更到阿尔勒后,除了对梵高的精神状态造成了不良影响,在绘画方面,据我所知恐怕他对梵高的影响,并没有他自认为的那么大。根据《倾听梵高》书信集下册中的内容,在高更到之前,梵高已经在阿尔勒完成了《播种者》、《黄房子》、《夜间的露天咖啡座》、《夜间咖啡馆》、《诗人的花园》等一大批杰出画作,这些画作也都收录在《梵高说画》画册中。但单独收录成册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很难将《倾听梵高》书信集中关于画作的文字描述,与画作一一对应起来。而且我认为,辨别文字与画作的对应关系,也将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
以《诗人的花园》为例,这是一个系列,有多幅画作。在《倾听梵高》书信集下册中,梵高就曾提及“我为两幅《诗人的花园》定制了两个胡桃木相框,做得很好。”据我了解,在阿尔勒梵高住所的周围,有三个公园,梵高以此为主题画了一些草图和油画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公园的一角。其中一幅又名《有垂柳的公园》,就是收录在《梵高说画》画册中的那幅《诗人的花园》,但其实它只是整个系列中的一幅。它绘于1888年,现收藏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这幅布面油画色彩艳丽而清新,使人观之心旷神怡,绘制的应该是春季的景象,据说是梵高为数不多此类作品中的典范。
梵高画作《诗人的花园》除了图文难以对应的问题外,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在《倾听梵高》书信集下册,高更到达阿尔勒之前,梵高就多次提到他的画作《星空》。然而,据《梵高说画》画册中收录的《星空》图下的文字介绍,它是梵高于1889年6月在法国圣雷米创作的。但是高更到达阿尔勒的时间应该是在1888年10月下旬,为什么梵高会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就反复提及一幅按说当时还没有创作的《星空》呢?
梵高画作《星空》据我所知,以往很多关于梵高信件的书籍都是按日期直接收录的,很少像《倾听梵高》书信集这样进行汇编。在我看来,汇编的效果显得文字内容的连贯性更好一些,更有故事呈现效果。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我甚至怀疑在汇编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对信件内容的先后顺序,是否有弄错的地方?又或许《星空》也是画了多幅,而《梵高说画》画册中收录的,只是其中更晚创作的一幅,《倾听梵高》书信集下册中提到的,则是较早的另一幅。如果真是这样,就又回到图文对应的问题了。或许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翻译不够准确,《倾听梵高》书信集下册中提到的可能是《夜间的露天咖啡座》,因为那幅画中也有星空的元素。
梵高画作《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总之,我觉得通过这套《倾听梵高》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梵高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创作每幅画作时的感触和想表达的心声。尤其是这套书汇编的呈现方式,比单独看一封封单向的信件,能够更好地了解梵高当时的经历。但我认为,如果是基于双方往来邮件进行的汇编,会使读者更加全面、多角度地了解梵高的每段历程,更有利于读者全方位认识真实的梵高。(作者:李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