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6
社会心理服务师师资班作业第四讲
4月6日 张志颖
科学心理学对于心理现象的认识:心理是脑的机能,
你对一个现象的认知,不是听听课就行,也不是你以为自己明白就真的明白,你对心理现象的理解,没有止境,随着你的阅历,随着你对心理现象的观察,横着纵着扩展,你能讲出什么水平,取决于你对这个现象的理解。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什么是反映?反映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是怎么呈现出来的?它的本体是什么?我们现在走到一个湖水边,水面是平静的,我们会照出我们自己的影子来,我们拿镜子照镜子,看到了我们的模样,这叫反映。当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指的是镜子里的镜映吗?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它不是照镜子,你看到什么样,就反映出什么样。当你照镜子时,你通过镜子看到的是你的模样吗?推开窗子,外边灯火阑珊,通过窗子看的时候,你能看到什么?--听明白了的人,看到的是你内心的一个投影而已。因为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心中有什么,眼中就能看到什么。苏东坡和他的好友佛印的故事。苏东坡看到佛印,在念经的时候,怎么看像牛粪,并告诉了佛印。佛印听了笑了笑,说,我看你怎么看都像一尊佛。苏东坡回家高兴的跟妹妹说,我今天赚了一个便宜,结果妹妹说,在佛的眼里,他心里有佛,看到的才是佛。你看到的是牛粪,那你心里是什么?我们要思考的是,这句话,能不能反映你的内心世界,你是否相信这句话。你的心中有什么,你的眼中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吗?有人说,信,有人说,我不信,有人说我不知道。三种答案,两种状态。一种是信,另外两种都是不信。半死不活,叫活。半推半就,是就。
今晚讲的内容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
心中在什么,眼里就看到什么--这是理论。
你现在眼中看到了什么,就能推断心中有什么。---这是临床的实践。
宗教解决不了很多问题,最终和哲学结合。哲学里说“存在就是被感知”。一个女人天天秀恩爱,但两个月之前,突然发现,老公不但对她好,还对外面的一个女人好,不但对人家好,还和人家生了孩子。但她老公不知道她已经知道了,还一如既往地对她说,她现在就觉得自己在地狱里。她老公并没变,但在她不知道之前,相当于不存在。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
如果老公、孩子在你听课的时候在干你讨厌的、不喜欢的事,你心里就不舒服了。你知道了,心里就会不舒服。在心理学里怎么讲“社会知觉”?就是讲图式。图式,就是地图。你上班的路不用拿地图就能到了,是因为地图在你心里。这就是图式。图式的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比如说,有人看这个世界看到美好,是因为他希望看到美好。有人看到不好,是因为他希望看到不好。心理学告诉你,你希望他好,你希望他不好。心理学里说,:“担心就是诅咒”。宗教说,心中有什么,眼中就看到什么。用哲学来表达,就是存在就是被感知。用科学心理学来表达,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我们感知到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希望听到希望感知到的。
杯子,中国人叫杯子,英国人叫卡普。名字叫法不一样,指的是一回事。
跟一个普通人讲明白,能够记住,又能表达出来加深他的体验。罗丹“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因为你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穿的衣服,漂亮吗?漂亮不漂亮和衣服没关系,你说漂亮,是你心中有美。当你心中没有美的时候,你就看到这件衣服不漂亮。
内心世界心理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内隐的,看不见摸不着,另一部分是外显的-言谈举止,推断你背后的爱恨情仇,推断你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个班被调查怎么样?反馈“TMD不怎么样”,当你这样说的时候,不是这个班的呈现,是你的评价;老师讲课讲的怎么样?“更TMD的不怎么样”,这也是和老师没关系,这还是你的反映;同学怎么样?“TMD更不怎么样”---眼中有牛粪,心中没有佛。--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同是中国人,有的人对国家自豪,有的人则满腹怨言,说三道四,意图贬低。不是国家不好,不是党不好,不是志愿者不说。这是你自己个人的反映。当然,这也我的反映。
这个反映是怎么反映的呢?在现实生活中要有这个意识。有这个意识,你才能深刻理解心理学的东西。回顾,看单位里的人,是怎么评价同事的。一直说别人不好的人,他是有毛病的,有问题的。同样一件事,绝大多数是正向,只有他是负面的。他是有问题的。你评价有问题,说明你也有问题。但是有一句话是客观的,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的好和坏,健康不健康,这是我们做出来的。
这个解释停留在这儿,是不够的。进一步深入下去,就是社会化。
社会化,强调比较多。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是群体中的一员。社会化,生物的人变化社会的人,就叫社会化。打个比方,方和圆。古代的铜钱,方的圆的,在一块,就是钱。一个人生下来,内方外方--社会化,就是变成,里边是方的,外边是圆的。一个社会化良好的人,就是内方而外圆的人。就是里边和外边是不一样的。或者庸俗一点说,我现在很恨你,但是我见着你我得赔着笑脸,赞美你。这种情况,就叫内方外圆。如果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这是不成熟。成熟,言、行、思,不一致。否则,就是个病人。就像领导批评你,你咬牙切齿,内方外方 ,马上骂他。但内方外圆,点头微笑。有人说人应该怎么样的时候,就有问题了。这个世界没有应该,说应该,就固化了。如果一个人没有社会化,内方外方,你骂我一句,我打你一拳,你踢我一脚,我捅你一刀。自己内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会做违反伦理、违反法律的人。监狱里“激情犯罪”的人,就是这种人。内方外方,是警察服务的对象。还有一种人,是反社会化,内圆而外方,为什么外边方?看着有棱角,不能延迟满足。这种典型特征,见着狠是羊,见着狠是羊。熟人,他是狠。出门,见陌生人,是羊。要么攻击自己,要么攻击自己亲人。还有人软的欺硬的怕。还有一种人,以男性为多,在外面对谁都好,就是回家对老婆孩子不好。分不出里外,只有在亲人面前,感受安全,耀武扬威。这是心理治疗的对象。为什么?生下来内方外方,最后成了里圆外方?成了海螺。方和圆是怎么转化的?--要多思考。还有一种,里边是圆的,外边也是圆的。过于圆滑,一点责任也不担。胆小怕事,没有原则。这是社会的相对底层,责任心不够。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极端的人,是一个组合的,有这方面,也有那方面。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健康。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说,你是这四种情况的组织。我们说一个人比较成熟,是说你的生理年龄,小于你的心理年龄。成熟,是内方外圆的呈现的比较多。或者他在不同的地方呈现不同的方面。当一个人,内方外方作为一个大头呈现出来,就会说他不成熟。心智年龄太低,但是要用缓的方式说出来,让他理解接纳。举个例子(45岁的正教授,女儿,16岁。16岁的女儿,不上学,在家玩手机。)不上学,有两种情况,一一种叫“拒学”,还有一种叫“惧学”。“拒学”的,叫逃学,“惧学”的,是恐惧症。“逃学”,是社会学的障碍。恐惧症,是心理学上的症状。逃学的,不在家,外边有朋友。“惧学”的,在家学习,还上辅导班。逃学的,和父母关系太远,在家里没温暖,照顾不够。“惧学”的,是父母照顾太多,替代太多,心智没发展起来,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迎战学校的压力和风风雨雨。不上学的,要先分开。爸爸把女儿骗来,却当着咨询师的面打了女儿一巴掌,这个教授的心理年龄有多大?--他在这一点上,是社会化不良的。心理健康的人,合理的表达诉求。一个女性,丈夫出轨。有的人会一哭二闹三上吊。但有的不哭不闹不上吊,抑郁了,真上吊了。--不健康了。心理不健康的人,压抑自己,延迟满足,宁可伤害自己,不去伤害别人。每天压抑,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不正常的表达,付诸行动。
“三岁看大”--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什么样的人永远活在三岁?压抑自己的人,动手的人。---这个解释,有理论依据,但不一定是科学的。对于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用方和圆来说明白。
再和现实结合,“狼孩”是狼还是人?没有经过社会化,是狼而不是人。如果你在马路上走,有人踩着你的脚了,他是可怜还是可恨?一般人会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有心理学的思考,他没完成社会化,没有爹娘教养,“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当你感受到你的孩子伤害你,你没有生气,而觉得是我没教育好的时候,你就具有了“人文情怀”。
通过我们的学习,把情怀提高,这样在讲课的时候,不但有广度有深度,还会有扑面而来的温度,这是人性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