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简书电影

《狗十三》影评——我不会感谢曾经受到苦难,就算它造就了现在的我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2人  岳兮悦兮

其实狗十三在上映时我已经去电影院刷了两遍,这部讲青春的故事没有漂亮的校服,没有欢快的配乐,从最开始矛盾冲突设置在该报哪个兴趣小组,父亲粗暴的修改了李玩的志愿就已经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不论是出现了狗狗开心,还是狗狗走丢至死亡,无一不透露出青春压抑又挣扎的气息。

网络平台上线,第三次打开影片,我没有看完。扑面而来的弹幕,批评李玩的不懂事,确实该打。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那些天之骄子,从小到大神佛加持一路开挂到了成年。但肯定有太多人,忘记了自己的青春如何一步一步走出来,那些深夜听广播的夜晚,青春期敏感而疼痛的回忆,触摸到世界的边缘又看不懂的样子。是不是都忘记了。

我没有忘。那些记忆虽然久远,被移入了脑海的最深层。随着影片的展开,学生时期的记忆就冲破了封锁线,叫嚣着喷涌而出。他们没有价值吗?他们有。不然为何要拍一部叫“狗十三”的电影。“狗B”!是对整个中国,对待青少年教育的控诉。而影响少年最深的是家庭。

有人说这才是中国人的青春片,是阿,起码他是我的青春片,而我还没有她聪明。没有被保送到高中,物理弄不明白,英语也读不懂。如果影片选择了一个中等成绩的少年,不被老师重视,不被家庭看好,岂不更可悲。李玩作为一个能够凭物理竞赛保送的少年,都要承受众多来自家庭的压力,他人的不理解。已经足够证明,在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中,有效的沟通太少了。而家庭的爱,也被父母脑海里想象的太过了。


我很怕写与这部电影相关的内容,以前看到有感触的电影,晚上就会出一篇文章去评说。是个爱好,也是个发泄。可我怕写狗十三,我怕客观的评论变成了控诉,我怕激烈的言语刺伤了一些人。亲人之间有爱毋庸置疑,可当表达爱的形式不正确时,自以为是的爱也就变成了伤害。

影片的开头,李玩朴素着一张脸,纯素颜,戴着十字花的牙套。对于物理的敏感,是不是影片中未曾出现的母亲遗传给她的呢。你相信有平行宇宙的存在么。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至太阳系,银河系暗物质多重宇宙,当宇宙维度变得越来越多,总会出现重复的事项。在我们未曾探索过的另外一个空间中,那个自己也重复着现在的事情么。速度变快,时间就会缩减,如果我回到了那个不自信的从前,任何事情无法改变,还想看着他重新再来一次么。

学生时代最大的选择也就是文理分科了吧,没有想法,听着家人的建议报了理科,就算文科成绩会稍稍好一些。我羡慕李玩,因为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清楚,就算填了物理小组可能以后还是会后悔的。这种自我觉醒的意识,出现的越早,越幸福。终于她开始了,有自己思考的人生。

《狗十三》影评——我不会感谢曾经受到苦难,就算它造就了现在的我

李玩的父亲粗暴的修改了她的志愿,听取了班主任的建议。对于孩子的管教,他不懂,也不了解。唯一能够了解的渠道,也不过是来源于任课老师。我理解李玩父亲的焦虑,在他的经历里面既没有物理也没有英语。商场的尔虞我诈不能告诉他如何做一个好爸爸。所以他用他觉得最好的方式,简单粗暴遏制住李玩想去物理小组的念头,只要结果是好的就行。可就像爷爷说的,你把娃当成小狗么,几口馍就养大了。

这句话几乎可以概括影片所有的因果,代表了中国大部分人的教育观念。有一个情节记得非常清楚,爱因斯坦丢了,没有人愿意去找,只是告诉李玩,狗丢了。他的父亲有这样的物质条件,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狗回来。没有解释,生硬的想让李玩,把这个当做那只。也许从大人的角度来说已经做得到位了,生气了,买只狗,狗丢了又生气了再买只狗。如果你再闹,就是你不懂事。

可大家忘了为什么要买狗。因为父亲粗暴的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想哄好她。为什么送她直排轮,因为狗丢了弥补过错。为什么再买一只狗,发现直排轮也没有哄好,还是生气。为什么大家迁就她,因为她自己一个人在爷爷奶奶家,身边既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为什么带她去博物馆,不是因为她英语考了第一名,不是因为她是骄傲。因为,还有一个出生已久同父异母的弟弟,等着让她接受。

你看啊,大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不愿意去解释,不愿意去沟通。有愧疚不表达,生气也只是使用暴力。对待孩子,只有两条路,要不就是给钱,要不就是武力镇压。李玩,还算是幸福的。因为她爸爸会给钱,而有多少家庭的父母,钱不给,解释没有,只会训斥。通过几乎是武力镇压的方式,等着孩子去理解他所谓的“对她好”,而扪心自问一下,就真的是为她好么。还是这“好”中,夹杂了30%的面子。

《狗十三》影评——我不会感谢曾经受到苦难,就算它造就了现在的我

如果一开始,父亲能听清李玩的诉说,衡量好物理和英语的关系,也就无所谓买那一只小狗。也就不会出现,后续一系列的蝴蝶效应。13岁的孩子,开始发育的女孩,初潮来临的年纪,也是对异性懵懵懂懂,想要叛逆的年龄。剧中的李玩在成年人看来,叛逆吗。我想,并没有。

后妈送来的狗,如果是现在的我,就直接当着他们的面,把它扔出去。李玩多次和父亲重复,我并不是想要一只狗,从最开始,到最后。大人臆想出来,觉得孩子因为狗的事,耍小性子,其实都是自己想当然。为什么不去交流,因为成年人从未觉得,13岁的未成年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那是自己的一个附属品,应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方法,路线去活着。否则,就是不懂事,不听话。于孩子的概念,懂事,听话是衡量她好坏的标准。最好养的这个娃还可以替我征得荣誉,让朋友同事对我刮目相看。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生育率却还是持续走低。有越来越多的人,不选择生孩子,不是因为养不起,不是因为不负责任。反而,是太负责。可能这样的见解又驳斥了我们所谓的主流价值观。我记得媒体曾报道45岁的朴树不要小孩,被大众所批判。而他给出的答案是,人生太苦,不愿孩子生来受苦。

有几个父母,是站在小孩的角度考虑,给她一次面对人生的机会,才创造了她呢。生孩子的最大因素,是因为年龄到了,该生了而已。亦或是家庭生活太无聊了,生个孩子来调剂一下。甚至是根本没做好准备,因为不小心,孩子就出现了。这样的理由,孩子不过是满足父母某种诉求的产物,甚至是意外中的累赘。

《生命的精彩》中曾这样描述一个孩子的到来,“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参与意味着付出与欣赏”。

在李玩的成长中,父亲的角色是每周过来看一眼李玩。参与生命的成长,这参与时间是否也太少了。他的父亲会这样说,我这么忙,那都是为了李玩去挣钱。好笑么,真的只是为了李玩吗?那些无意义的酒局,与另外女人构建的家庭,那个后出生的二胎。李玩在他父亲的生命中,占了多少比重。我想不用和那个万众瞩目同父异母的弟弟比,就连那个和公公喝酒言辞灼灼的小妈对于她的父亲来说,都更重要吧。

看过影片的人肯定对弟弟的那句,“姐姐,你去我们家,我让我爸爸给你买玩具。”就已经宣示了,那个三口之家的温馨,不允许外人的介入。他们可能已经忘记,曾经李玩的家庭也是一个完整令人艳羡的家。李唐去参加昭昭(小弟)的生日聚会,等待期间,小妈送给李唐的礼物,很贵。李唐渴望,又觉得拿着不好的眼神。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女人,拿着李玩父亲的钱,潜意识都是属于她自己和他儿子的钱,来去树立在这个男人家的威信。

《狗十三》影评——我不会感谢曾经受到苦难,就算它造就了现在的我

很多事情,没有对错,外人也无法评说。可就怕对比,人一旦有了比较,欲望就会生根发芽。还记得影片一开头,父亲修改了李玩的志愿,出来追哭着的李玩。“呐李玩,给你钱嘛。”从钱包中抽出来一沓红色的票票,又被李玩拒绝。那是他的钱,父亲的钱,给李玩了,才是李玩的。不给就不是。而给与不给在于,父亲自身有没有歉意。对比小妈在生日会上花的钱,李玩其实什么都没有,她父亲挣得钱,是小妈的,是那个所谓的弟弟的,唯独是不属于她的。也好在,李玩并不计较这些,我也不计较。

大人总是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也确实,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什么难题。就算暂时没钱,也总有能挣够的那一天。可孩子本身对钱没有概念,两百和两千,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她们需要的是陪伴,是理解。这些不是天生应该由母亲来充当,也不应该由影片中的爷爷奶奶充当。那个昭昭的好爸爸,没有去陪伴李玩。却在李玩生命的节点中,要充当一个指挥者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

有多少家庭的父亲能扪心自问一下,对于儿女的了解,有对你的兄弟那么多么,能赶上你的客户么。甚至你会研究身边某个美女的喜好和心情,而这些用在过自己的孩子身上么。理所应当的觉得孩子和妻子应该听从自己,却不想花费任何经历。在社会中知道怎么做人,却唯独在家庭中缺失,这是孩子的不懂事,妻子的不理解,还是在做一个父亲和爱人时就已经出现了偏差。

我见过太多没有交流,没有沟通的家庭,也深受其害。当影片中用平实的,诉说鸡毛狗碎的小事展现出来时。却像一记重拳打在了我的脸上。就是这些,就是这样。在这个倡导男女平等,骨子里仍然是父权统治家庭的社会。一家的阴晴冷暖由这个叫做父亲的人,一人决定。

片中唯一一次父亲和李玩的交流,发生在李玩被打以后。如果不交代一些前情提要,似乎显得有些偏颇,那就不妨拿出来说一说。李玩拼命找狗,挣扎中推到了爷爷。后续没有道歉,又和男生去酒吧喝酒。拎着酒瓶子回到家中,被一拳打在门口,攥着混合着玻璃渣和血的手,出门找去寻她而迷路的奶奶。回到家中,父亲抑制不住火气,在李玩两次想逃进厕所,都被拎出来,像捉了一直待宰的鸡仔。成年男人的两巴掌下去,李玩哭着叫喊着对两位老人道歉。然后疯也似的,逃到卫生间,反锁上门,用流血的手脱掉衣服,蹲在浴盆里,混合着流水声放声哭泣。

《狗十三》影评——我不会感谢曾经受到苦难,就算它造就了现在的我

我实在写不出来父亲的心里,其实也不是写不出来,是不想写,是不屑于去写。满脑子都是遭遇家庭暴力的场景。李玩做错了么。做错了,狗是家人非要塞给她的,深夜跟男生出去喝酒也非常不安全。爷爷奶奶为她操心,她还闹脾气,还真是该打啊?呵呵。

如果没有那次改志愿,如果李玩的父母没有离婚,她的爷爷奶奶不用对她起到时时监护的责任,她的亲妈不会对她说谎,让她把假狗当做真狗。她的父亲在打她时,能有人在她身边为她说说话。也许李玩,就不会那么惨。看到这时,我总会想起,曾经一次父亲喝醉酒,我不知道是因为成绩问题,还是什么,他好像很愤怒,我把卧室的门牢牢锁紧,却还是怕他一脚踢开。他疯狂的敲门,让我开门,我说你不要打我,你不要打我我就开。

具体情景,我已经不记得了,可我记得那种恐惧。家本该是温暖的避难所,却变成了最初暴力的来源。也许那时我也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可一个孩子,不触及到法律,能做出什么更可恶的事情呢。李玩的事情,通过一次暴揍能解决么?

好笑的是竟然能解决。讽刺么。

李玩从浴池里出来,洗漱过后心情也平静了下来。很晚了,爷爷奶奶去休息,那个打过她的男人,在客厅等着她出来。伸出手,让李玩坐在他的腿上。

“还疼么”

“不疼了”

“爸,疼。”

我特别愤怒,愤怒在于她这么轻易的就原谅了那个对她施暴的父亲。我特别愤怒,愤怒在于我竟然,也原谅了他。

《狗十三》影评——我不会感谢曾经受到苦难,就算它造就了现在的我

其实父母永远想象不到,在青少年时期,对自己的孩子影响有多大,你们是她唯一安全感的来源。也许你刚暴揍过她,都不用道歉,让她来吃个饭,给她倒杯牛奶她就原谅了你。换成现在成人的我们,我们做得到么。李玩是幸福的,幸福在于她的父亲,把愧疚直接告诉了她。对她说对不起。又有多少家长,真的对自己的孩子道过歉呢。而这一段,是影片中唯一一次,李玩和父亲心平气和的交流。

在工作中,求人办事时,朋友相处时聪明如我们,都会知道换位思考,去揣摩对方的心思。可唯独对于子女的教育,在潜意识中,就觉得两者不处于平等的地位,也就只一味的希望她们听从,而不是交流。

都说小孩子敏感,那是还未认清这个世界,对世界抱有希望,却被世界打磨的样子。她会关注夜晚传来的鸟叫,会思考是否有平行世界,会迁就狗狗的安全感。而成年人,被社会所选择的那帮人,经历过打磨,不会发声,被世俗所同化的那群人,没有了曾经的热血和纤细的神经。

她们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平等的对待。人生的组成不是只有课本上的知识,有太多的内容,是书本上没有写。需要口口相传的人生感悟,处事原则。而这些,你不想让社会这个大熔炉去教会你的子女,就需要在平时的交流中,一点一滴的帮她树立。

外出喝酒为什么不好?仅仅是几篇新闻报道就能说清楚的么。不允许与外人喝,在成人的酒局上就可以帮着去敬酒么。对于酒精的好奇,一味的压抑就可以消失么。如果出去了,仅仅是打一顿,不需要告诉她如何去保护自己的安全么。有多少女生因为害怕,在被摧残后不敢寻求家人的帮助,去小诊所打胎。这些都是前面任何一个环节,做到位可以去避免的。

不论是做家长还是做子女,可能之前都没有什么经历。在我还未做一个家长之前,很幸运还保持了少年时期的敏感神经。我希望曾经让我感到压抑痛苦的经历,不让我的孩子再去经历,这应该和我父亲的想法一样。但如果她仍然想去感悟,我不会恶意阻止。而是站在朋友的角度帮她分析,一起去面对。能让她对我敞开心扉的前提,是从小到大的交流和充分的信任基础上。

我想尽我所能,帮助她建立对这个世界客观的看法。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也会对这个社会充满信心和正能量。我希望赋予她的家庭,是她能量的来源,无论在外面承受什么压力,都还记得有家里给她提供支持。我希望既可以做她的人生导师,又能做她的朋友。在面临选择时,不被他人理解时,也可以向我诉说。惟其如此,才是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只有付出才能欣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