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才――《为尊严而战》(135)
“后生可畏哟!你们谈论得这么热烈,我也参加。”杨昌济回来了,兴致勃勃。
杨开慧望着爸爸,急切切地问:“润之没饭吃了,你答应想办法的,怎么样了?”
“好了,先到北大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管理十五种中外报纸。每天的工作,便是在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前来阅览者的姓名。每月薪金八块钱。”
杨开慧听了,说:“太少了吧,学长和重要教授月薪三百元,一般教授二百元左右,助教在五十元至八十元之间,图书馆助理员只有八元,悬殊就这么大?!”
毛泽东忙说:“八块钱,已经是一笔不算少的数目,已经解决了我的生活问题。”
杨昌济说:“今日之北大,正处在人才荟萃,思想上、学术上异常活跃的时期,各种新思想在这里争奇斗艳。像你这样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年轻人,来到这种地方,受到这种文化现象的感染,一定会眼界大开。”
“谢谢杨先生,这样的差事正是我渴望的,太好了!”
“北大的图书馆主任是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能和李先生在一起,是你莫大的幸运。他7岁入私塾,‘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读中学时,祖父去世,面临失学的威胁。宋举人有意笼络他,表示愿意资助他到外埠升学。他断然拒绝,说:‘宋某做官来的钱不正,我就是不念书,也不用他们的钱!’由他做保,妻弟到汉沽盐务局当职员。因为干盐务能吃私,妻弟衣饰阔气,神采飞扬,志得意满。李大钊愤而撤保,说:‘做事首先要知道怎么做人,怎样对待社会,不能把眼睛盯在钱上!’……”
杨昌济言辞之间,洋溢着对李大钊的赞美。毛泽东心底,钦敬之情油然而生。
毛泽东辞去,杨昌济赞叹:“农家多出异才!毛泽东、蔡和森,海内人才,前程远大,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听父亲如此赞誉毛泽东,杨开慧明眸一闪,格外晶莹;芳心一动,格外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