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七天》有感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文责自负。
前些天在手机上看完了余华的《第七天》。之所以能看完,一是强迫自己有始有终,二是一目十行。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清楚我的观点:这不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但如果我们不以小说的观点去看这部作品,也许在今天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都值得我们一读。
最早接触余华的作品,是通过电影《活着》。这是一部让人笑着笑着哭了的电影,10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得葛大爷的精湛演技,可惜至今没有解禁。据说余华的原作更加精彩,少了些笑声,多了丝绝望。
后来看了他的《许三观卖血记》,也是10多年前的事了。细节已不大记得,但主旨与《活着》类似,都是平平淡淡地讲着主人公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可歌可泣的爱情,唯有淡淡的哀愁与绝望贯穿始终。
所以刚开始看《第七日》时,我很诧异余华会以创世纪这样宏大的场景来开题。这个完全有悖于其以往作品风格的开局,彰显了其创作的野心。不过他要创造的不是一个世界,而是一座人间炼狱。
北方有俗,人死后亡灵会在七天重走一遍人生,而后据其善恶坠入六道轮回。
文中的主人公在餐馆的煤气爆炸中丧生后,开始在世间游荡,作为亲历者和旁观者目睹了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剧。看到构思已让人觉得老套,而其中的内容,更脱离了小说创作的范畴,直接进入社会新闻的幻灯片模式。不再是《活着》那种平坦中流淌着淡淡的悲伤和绝望的描述,而是一个个淋漓着鲜血、蠕动着残肢的死人,向你无声地控诉。
的确,这一幕幕就是人间炼狱。但当你的内容无法支撑起一个宏大的标题时,你的宏大便成了一个噱头。这是我们今天整个社会的病。我们不再深入研究,我们不再独立思考,我们只需要点几下手指,便能获取到我们想要的任何信息。提取几个关键字,粉饰几个修饰词,转手出去就成了自己的东西,依然能靠这些似是而非、不明觉厉的噱头唬人。
换个角度而言,我又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家像余华这样,能在鸡蛋与高墙之间选择鸡蛋,不要踩着民众的尸骸写出“纵做鬼也幸福”这样遗臭万年的舔肛之作。
梁文道在《常识》里提到,时事评论的寿命就如其所评对象一样长短。就常理论之,《第七日》里所讲述的悲剧故事,应该都是短命的。悲剧发生后,应该会被追根溯源,会采取措施以免重复出现。然而这常理在当代中国依然不是常理,同样的悲剧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妨读一读《第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