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体制人,教你职场赏罚功过(二)
在职场中,尤其是体制内,才华和能力不可或缺,是你左膀右臂,助你顺水行舟,安常履顺。然而这条大道,弯路条条,关山重重,关键时刻能为你分守要津的股肱之臣,却不是这二位。
玻璃心得赶紧治
闲话暂放一边,先表过一则故事。
话说某日某单位,某位处长从会议室开会结束,面有愠色。
从会议室到他的办公室,要穿过本部门的一个大办公室,里面大概有八九个工作人员。
这时,一位同事走过来,端着一份文件,需要领导签字。这位处长拿着文件看了看,脸色更加糟糕。伸手从旁边的空桌上拿起一支笔,低头签字。没想到,笔不好用,出来的字迹极浅,用力再写,还是不清。
领导不悦,重拿一支。竟还不如那支,写一下,写不出,两下,还是写不出,分明是早已坏掉。此时,领导一直压抑的怒火瞬间爆发,把笔摔到地上,忿然作色,脾气大发。
笔摔在地上的瞬间,大家都闻声抬头,愕然观望,没人说话。气氛煞是紧张,一边是位高权重的处长,一边是多年资历的主任科员,一边处尊居显的领导,一边是积日累劳的老同志,如果因此而争执起来,谁胜谁败,难分伯仲。
况且,这样一来,会有多少渔翁得利,又会给多少人茶余饭后增加谈资。可想而知,此刻此处,有多少种心思,多少个算盘,又有多少是看热闹,多少是看笑话。
此处停顿,请问看客,你会怎样处理?
委屈申辩,这不关我事?
一声不吭,回去生闷气?
拂袖而去,晾着你去吧?
还是心一横,据理力争,直接抢白?
再看这位同事,丝毫没有生气,马上弯腰把笔捡起来,抚摸翻转,仔细检查一番,才抬头做出心疼不已的样子说“哎呀呀,领导可别生气,这笔两块多钱一只呢,摔坏了多可惜呀!”
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屏气敛息,如释重负。
在此,我们不对领导做评判,单说说这位同事。
如果当时他的表现是当场申辩,就算他确实占理,可领导正在气头,不会服软。况且,话已出口,岂能收回,必然会继续争执下去。这样,也许他争得了一时上风,之后怎样,可想而知。
当时的情况,明眼人都能看出,领导是因他事烦心,并非针对于他,他只是碰巧充当了出气筒的角色。所以他不恼不怒,见招拆招。这样的处理方法,幽默巧妙的化解了这一危机。
四两拨千斤,卤水点豆腐。
领导的怒气出了一半,当场气氛也缓解八分,既不伤及领导脸面,又给自己下了台阶。
再往深处说,领导是谁?洞若观火,心如明镜。经过此事,内心深处其实是有愧于他的,再有他事怎会不想着他?其他同事估计也没料到他能如此淡定,如此大气,也不得不给他的强大内心、为他的靡坚不摧默默竖指点赞。
真可谓抬足满地火,回顾万木春。
而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既没有太高的能力,又缺乏必要的资历,位卑言轻,功薄蝉翼,却心比天高,脸比纸薄。借光比发光多,流泪比流汗快,捧着一颗无处安放的玻璃心,遍寻不见家。
受了批评,挨了数落,一句戏谑,一个眼神,遭吐槽,被误解,等等等等,不管什么原因,先把宝贝的玻璃心华丽丽的碎一地,拾都拾不起来,还谈什么其他。
让领导记住你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进入体制内,没有一个人甘于平庸。怎样才能在那么多的“人尖”中脱颖而出,得到领导赏识,是每一个人都在不断钻研、努力自修的课程。
但是,我们接受的教育和父母多年的教导,都在谆谆嘱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于是,在单位,多听少说,低调谨慎成为工作警训。
发言前要先听听别人怎么说,不做出头鸟,不尝首只蟹,尽量发表保守意见,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出彩,也不出错。生怕自己说的不合适,做的欠考虑,观点不新,方向不正。
遇到抛头露脸的任务,第一反应是谦虚推让,反复推辞。心里小九九打的叭叭响:到时候,如果表现出众,一鸣惊人,自不用说,如果表现欠佳,也零压力,本来我就是赶鸭子上架,迫不得已啊。
遇到领导让发表意见,也谦恭的说“没意见没意见”。真有些许想法,也默默咽肚里,自己回家再仔细推敲,慢慢琢磨。服从一切听指挥,我是听话好职工。
但是,只靠默默无闻的码字,一声不吭的做表,悄无声息的写材料,不日不夜的加班……要流多少汗,蜕几层皮,才能让同事黯然失色,掩没在你的光环中?要有多么巧,等多少年,才能让领导暮然回首,于阑珊的灯火下发现你?
改变吧,工作照样做,但是,不再默默等待。抓住每一次机会,把自己介绍给领导,利用每一点可能,让领导记住你。
一次次的经验交流会、座谈会、技能比武等,都是提高能力展示自我的绝好机会。可能的情况下,做好准备,做足功课,为可能出现的、突然的发言、建议提前思考,提前筹备。同时,尽量打个草稿,确保自己思路清晰,讲话连贯。
也许你的站位不够高,表述不够精,也许你经验不够多,考虑不够全,但是,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不出现致命纰漏,一切就都OK。你是新人,新人的特点,就是充满激情,且不够完美啊。
你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优势显露出来,尽量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展示自己的略胜一筹,把自己推荐给领导,让领导看到你、认识你、记住你。
很多青年干部,都是通过一次演讲、一次发言、一次报告,甚至是对某个材料的一点小小的意见,被领导发现,继而得到认可,和进一步的锻炼的。
首先要让领导看到你,把你从石头堆里拣出来,扔进璞玉的筐里,才能得到进一步挑选打磨的机会。
“轻重缓急”“缓”多久
一位年轻同事最近非常郁闷,原因是领导布置了一项工作,和他说“月底前给我就行”。结果,还没出月中,领导就问起这件事,他猝不及防,只能实话相告。
得知还没开始做,领导似乎有些意外,虽没说话,但可以看出非常不满。之后果然,在一次会上,拿其他事情作引子,一起批评了他。
“他说月底前就可以,我才不着急的啊!我月底之前肯定能完成的!谁知道他又突然问我,真是琢磨不透!”
职场之事,岂是一个字面含义、一条词典解释那样简单。这个同事没有明白,所谓“轻重缓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领导布置的,和本岗位例行的一些急、特、重、大工作,有些工作可以暂时放缓,暂时延后,但是,不代表真的不着急,真的可以持续推延。
在超市里,保质期7天的食品,到了第7天,若不打折,还会有人要吗?
在这件事上,“月底前”是一个最后期限,所有人都知道不能超过这一天,这一天是deadline。但是,绝不代表,只要不超过,就不会dead。
在工作中,领导布置的事情,是没有“轻”、“缓”的,只有在相对的情况下,可以暂时的排在后面一些,而且,当手中的事情忙完,要立刻、马上去做。
领导说“不着急”,你就真的置之脑后,放在最后一刻才做,你当这是摸底考试,最后一天晚上才开始突击做题?
况且,你搬文件、整材料、喝茶水、去厕所,统统都在领导眼皮之下,难道就抽不出一点时间去做领导安排的事?
你还说你尊敬领导、重视领导,希望领导同样能够支持你、认可你……are you serious?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射手座彼岸心。俩宝妈妈,职场女性。读书写字,工作带娃。体制内的人,不安分的心。尽情原创,努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