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人生才最自由——由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所想到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已经过去有几天了,真相,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就是一个女性乘客因为错过了下车站点,而要求公交车司机在随机地点停车,而公交车司机没有满足她的随机停车的要求(选择在不合规的地点停车),从而跟女乘客发生语言冲突,即而上升至肢体冲突,最后导致车辆失控冲出大桥坠入河中……。15条人命,15个背后的家庭悲剧……。
那么,真相出来了,大家才终于明白不是第一时间里网上流传的什么各种版本的“私家车女司机的错”、也不是“公交车司机前晚打牌多睡眠不足影响什么什么”……,各种版本再多,但真相只有一个,只是这个认识,只有真相出来之后,才会恍然大悟的,由此我想到了以下:
一、真相是重要的!非常的至关重要!这让我想起了我非常推崇的桥水基金的瑞.达利欧的一个观点,也是他在【原则】这本书里阐述的一个重要观点——即“真相是成功的关键”!在这里,我们当然不能用成功来理解这次事件,但可以理解为:真相是吸取教训经验的关键!如果,你事实真相都已经弄反了,弄错了,那我们在错误的“原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来推导一些“经验教训”,这显得有点文不对题,也缺乏逻辑,我是觉得“大数据统计学推导出来的东西,有些是不如逻辑推导的,比如,如果我们在第一时间根据假想、假设,说是由女司机的不熟练驾驶而导致的本次悲剧事件,这是错怪他人的一个事,那么这种错误的原因经过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一种经验,对女司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对他人的指导意义也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的,因为这偏离了事实真相。
不管事件是如何的残酷,我还是觉得,真相是启迪人生的关键!
二、原因是什么?每一个事件,我会想,为什么?“为什么”的原因,是我们可以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源,从源上来把握,我是觉得,比在过程中比在事后,要有更大的意义。那么,我就试着解读一下这个事件的“为什么”?当然,我得承认,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每一个认识都有其积极的意义,我只是尽可能地、从“人性本身”的角度,以及从“人本身的成长”角度,来剖析这个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会想,人是什么?人是有意识的动物。“意识”的通俗说法,我们可以用“认知”来描述。然后,人还是什么?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是情绪的基础。然后呢,人还是有自主行为的动物,通俗地说,自律自主的行为,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当然,人还有其他的一些特征,在这个事件上,我是觉得这三个点,是比较足够可以解释人的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如此的原因了。
先说认知。我是觉得,人和人的第一个根本差别,是在认知。这是一个源,是第一源,是第一原因。我们看到的一个人,为什么有钱,有钱那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你看到一个人为什么那么健硕,健硕那个也是结果,不是原因;你看到一个人为什么那么有才,有才那个也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你看到一个人为什么那么温暖如玉,那个温暖如玉自带光源也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等等东西,原因不能当作结果,不是有句话说“菩萨问因、众生问果”嘛,我觉得,要崇拜菩萨不是没有道理。那好了,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怎么说?比如,那个女乘客(阿弥陀佛,死者为大,虽然我在说你,但不是要诋毁你,愿你在天之灵原谅,以下皆同),我是觉得,她为什么要为这么一点“错过了站点”的小事,而要求司机停车?是因为,她的认知里面觉得“我要下车”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事,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你司机就不能满足,再说了,你车辆过站时我没有觉察到,肯定是你没有足够的提醒,所以,你有一点点小错,即使车辆是因为道路维修而改变了行驶的路径,但,你的改变我没有接到这个信息,这个是你通知不足够而导致我错过了下车点,所以,我要求你停车是“合理的”,你应该为你公交车的“错误”而弥补我,所以我要求你随机在前面停车,这是“小事”、也是“合理”的事,你要遵照去办……。一个人如果认识到自己有错,是不可能会让司机停车让她下车的,这是认知的第一步,这个认知,我们说,是偏见的,是不客观的不全面的,这是我们局外人可以这么清晰的觉得,但女乘客她并不觉得,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认识到:1、错过一个站,这是小事,所以,在前面的站下车,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不就是多化2元钱或者10分钟的事吗,因为是小事不值得太计较,非要按你的意愿不可;如果再进一步,如果两个人都能认识到,在一个河流的大桥上面,乘客和司机的争吵、互殴,是会带来极端危险的交通事故事件发生的,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啊,如果能这么去认知,或者,为了错过一个站而持续地争吵,有可能是影响今天一天的心情、一天的工作、一天的生意,如果能这么看得远一点的认知,我们就不会看到本次悲剧事件的发生……,还是认知啊。不会想远一点看远一点,这个是认知层面的东西啊。2、公交车是公共服务工具,不是为某一个人而服务,你的错过站点,不是公交车或公车司机没有提醒,而是你自己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听到或看到提醒,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微信、抖音、头条……,信息泛滥铺天盖地地淹没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导致的一种生活病因。3、即使公交车存在没有足够提醒,我是说即使有存在小错,也不意味着乘客可以在路途中间可以随时下车,因为这违反了交通规则,不能以一个大错来满足一个小错的损失。这也是认知啊!4、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因为她这么认为所以才会有那样的行为,所以意识在前,行为在后,行为受意识支配了,错误的意识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有时候导致无可挽回的损失……。
那么,司机跟女乘客,我想在整个过程中,肯定有解释过这些里面的局部或部分,但,为什么,在解释的过程中,他们没有达成互相和解,而使事态进一点激化呢?这就要说到第二点,人和人的第二个根本差别是:情绪和认知的秩序关系。我比较推崇秩序,秩序是天国的第一戒律。在本案例中,情绪和认知的秩序关系,两个人都处于这样的一种关系,即:情绪盖住了智商、淹没了仅有的一点点认知,也即情绪最终堵塞了认知。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一个人,有情感是正常的,有情绪还是没有情绪,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情绪最终最好在智商的统领之下,这个情感和情绪才是安全的、可控的。什么是情感,什么是情绪,我的认知是:情感是情绪的基础,有情感的人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比如,你对家庭、对孩子、对恋人,对友人的情感……等等,人本来就需要情感支撑,特别是,你看,在人生病的情况下,有情感支撑会帮你渡过很多看似艰难的阶段,因为情感是一种非常伟大的力量,我并不认为无情无义是人应该最终成为的样子,无情未必真豪杰。那么,什么是情绪?情绪是情感的一种表现、一种疏解宣泄。人不能太压抑自己的某一些情感受挫时的能量 ,所以需要疏解是正常的也是科学的,但是,我要说,成熟的人,情感是比较稳定的,是比较自信的,是比较能够将情感,放之于事业上、认知的学习上、以及近亲友人的辐射圈上的,这是三个基本的情绪疏解点,所以,你会发现,有一份事业是多么的重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是多么重要,有一些亲近的友人是多么的重要。不要让自己成为封闭的世界,开放的心眼对你的情感和情绪都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在本案例中,我们发现,司机和乘客,都是情绪压倒认知的一类人,于是,在盛怒之下,人的认知是几乎接近零的,于是,我们会看到了,由语言争端,上升至行为互殴……,这是在行驶在大桥的公共汽车上,这种行为的危险性,对于此两人来说,已经是没有这个认知了,更不可能会认识到他们两个人会面临死亡,只有怒火在燃烧,于是……,两火相遇轰然一声灾难降临……。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判断一个凡人和不凡之人,或者说判断一个成功的人和一个不成功的人的基本差别,看他能不能掌控情绪——呈现一种比较理性智慧的状态,还是理性智慧被情绪所左右。
我要说的第三个点是:人和人的第三个基本差异是,知行合一的践行和自律。我发现,那些优秀的成功人士,都是相当自律的,而自律是从行为的践行上呈现出来的!践行和自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那么本案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沉重的浓缩的社会现象,一车人,除了争执的司机和女乘客,还有13个人,那么这13个人,岂会不知道这么争执的行为会不危险?岂会不知道,错过了一个站,有什么解不开的大事吗?还要动手互殴致使方向盘发生偏离会有多么大的危险……。在认知上应该来说,至少不会全部的人都像盛怒之下的那两个当事人那样近乎零吧,但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激化?那是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受环境熏陶、训练成为现在的样子的。我们现在有一部分社会现象是:对损害公共秩序公共利益的事,只要不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条件反射地会表现出一种情况就是:事不关己漠然视之,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病,而不是社会的健康状态,那为什么会如此?见义不为非勇也,何况不是为了别人的利益,而是跟自己的利益有关的事,都不敢出手,更何况跟自己没有利益的事呢。这让我想到了二点,一是:有个心理学实验是,笼子里放进去5只猴子和1串香蕉,然后,哪个猴子去摘就会受到喷水的惩罚,被惩罚了多次之后,久而久之,这些猴子就再也不去摘香蕉了,即使去掉了那个惩罚的设施也是如此漠然不去摘……。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正确的行为(猴子摘香蕉吃)不但受不到鼓励还受到惩罚……(比如:挺身而出的人,会承担相当大的危险甚至生命危险、也没有社会救助和救济,甚至会受到冤枉、惩罚,比如扶老人、比如与贪赃枉法作斗争……,所以正确的行为就会丧失掉直到漠然无视。二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有点太过物质功利主义,金钱成了衡量好与坏、成功与非成功的最大标志,而金钱一旦置于至上的地位,那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金钱至上主义价值观,难以避免地就会呈现冷漠的、只有钱与钱的功利社会关系,除了金钱功利,我们没有别的关系可以拿来衡量我们最终的关系……。这两点是社会病的产生的心理学原因。纠正这种有点病态的社会关系、比较健康的做法是:象这种影响公共秩序公共利益的比较大的案例,需要立法阶层们,在比较大的智慧和勇气下,象王志刚事件那样,要将之成为推动社会法制向前进步的一个典型型事件,这样,这个事件就不会白白地呼啸而过。西方法治史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案例法,就是有什么重大的社会影响事件,社会精英就会跟进、法律界人士就会依此事件,推动着社会法制的向前完善发展。我也很希望:象校园霸凌事件、火车霸座事件、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等等此类事件,能成为推动社会法制向前,至少在立法层面上要有所作为才行,不然,一次次这样的影响公共利益影响公共秩序,发生极端恶性死亡的事件,仅仅靠民众的叹息、批判、呐喊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虽然从概率上来说,不一定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但,正义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他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和悲悯,并从行为上,努力将自己从“猴子与香蕉”的无助中走出,也是对自己对整体生存空间的负责。
三、由此事件联想到成功是什么。因为我看到了失败。不失败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不失败虽然未必就等于成功,但先不败才能谈得上成功。这个事件,是整车人的失败,如果有一个人能象网上看到的别的城市的某个人那样一脚踹飞那个干扰司机的行为,我指的是那个行为,那整体事件可能会是另外的、完全是生与死的不同的区别。如何不失败啊?我是这么认为的:1、真相是成功的关键(瑞.达利欧语录),认知是人与人基本的差别之一;2、将认知践行,是人与人基本的差别之二(知行合一,王阳明语录);3、找准一个有大方向的事业,做有益于人民的人和事业,坚持到底,这种毅力是人与人基本差别之三;4、做一个在理智基础上对热爱的事和热爱的人有饱含情感的人,这样,你就不会被情绪所左右、被无意义的碎片锁事所影响;5、做一个极度自律、极度求真的人,这样,你才会上升到比较高的维度,在高维度看待世界和看待得失,和竞争对手进行降维打击,什么是降维打击的竞争模式?就象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场景下拆解牛顿力学,那样比较得心应手和豁达开怀。
再由以上得出的几个推论是:1、选择比努力重要,但选择背后的东西是认知为第一基础的;真相很重要,因为行为受意识支配;认知错误,就是格局错误,格局错误就是战略错误,战略错误靠战术上的勤奋是没有希望挽回的;2、正确的选择要避开情绪陷井和损失厌恶陷井,人要回避短视才有长远;3、所有的情绪满足是短期利益的满足,所有的情绪控制是牺牲短期利益,这是为了长远利益;4、最好的情感是严肃的爱、理智的爱,而非受动物本能驱动的爱(企业里面尤其要讲严肃的爱,而不是没有规矩的放任的爱,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大部分在这个层面来讲都是偏离管理原则的、损害企业未来的,真正的爱在企业里面就是要奖励优秀和惩罚落后的,背离这个原则的企业人性化管理就是瞎扯);5、自律的人生才最自由,自律的背后是目标清晰持久、自律的背后是非凡的毅力、自律的背后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能力。康德曾说:所谓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愿你能成为你自己的主宰,愿你能成为你自己人生的幸福之主,愿你能成为一个自带光源的人,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在神性的世界面前,站在神性的道路上,极度自知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