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后进生之感
这几日继续读李镇西先生的《爱心与教育》。第二章是关于后进生的转化的,整章都以万同同学为例,读后感触很深。真正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后面交代万同同学后来当兵了,我的心有许些安慰。李镇西老师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也让我看到了一位教师的付出也真的能够挽救一个后进生的人生。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转化后进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重情感倾斜。这种倾斜不是故作姿态的倾斜和偏爱,而是自然而然地让他享受和别的学生一样的平等的爱。2.唤起向上信心。每个孩子都不想做后进生,但各方面促进了后进生的产生,如果能让后进生自己拥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才会出现持久的改变和进步。3.引导集体舆论。其中提到了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这也是李镇西老师在帮助万同同学的时候最擅长使用的,并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集体的帮助下,万同同学感受到集体的关注和爱,一步步趋向集体,并成为集体的一员。积极地改进着自己。第四,讲究有效方法。这个其实就需要教师自身的素质积累,不仅是科学方法更是有效方法,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引导他的行为规范甚至是制约。
这些方法的是同在万同同学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遇到一位有智慧的教师是多么幸运的事情,特别是对后进生。李镇西老师的家校联系本,填写报喜单,让孩子们学会谁自信。现在我们学校也每周会有家校联系单,但大多数是家长填写孩子在家的表现,让孩子的行为收到老师的监督管理,其实家校教育,更多的还是要把主动权还给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不在乎孩子的优差,那么教师在努力也是徒劳的。将家校联系单传递给家长,让他知道他们是孩子的唯一,是教师众多学生中的一员,重责重任还在于家长。报喜单也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进步,而不单凭成绩否定孩子,我听过太多后进生的家长抱怨“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料!”这也是相当的失望了,如果能从学校的报喜单中看到孩子的点点滴滴努力,是否也会重燃起对孩子的期望呢?教师期望效应也是适用于家长期望效应的!
写每日九问,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了吗?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了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吗?四问今天的功课预习复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情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了吗?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这九问很简单,只要做到其中三条说明孩子在进步,每次的反问都是对孩子心灵的一次洗涤。再加上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干部、对手竞争、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等活动一次次对后生的心灵进行洗涤,每一次洗涤都能让孩子的内心得到正确的价值取向。
其实我一直感慨李镇西老师做的如此用心,这才是真正的有温度的教育。成绩只是知识能力的把握,而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才是最关键的。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重要意义。我们并不需要书呆子,我们需要一群活泼开朗、天真浪漫、有创造力的、能感知幸福的祖国未来。
可惜现在的国情,很多老师也很难有李镇西老师这样的情怀,困在应试教育里总是出不来,学校评判一个好老师也更多的从成绩出发,虽然国家已经出手整治,单具体的措施执行起来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很希望每个孩子都不必盼望着周末的到来,每位教师都不必到教室的前五秒变脸,能够真正地在学校感知到快乐和幸福。
或许教育改革的路还很漫长,但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