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浅谈诗歌节奏的演变以及平仄变化规律

2023-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紫气东升

《周礼》中的“兴、道、讽、诵、言、语”向我们介绍了古代诗歌教学的六种训练的方式。那什么是“诵”呢?古代,学诗是配合着音乐来唱,旁边就得有乐师,还要有乐器。当你学诗的时候的有乐雅也没有乐师, 你就只能够“诵” 了。不唱怎么能够表现音乐的美?所以就要“以声节之”。其实“诵”者,就是“美读”,是要读出一个韵律和节奏来。但不配合音乐怎么能形成韵律和节赛呢?这就沙及我们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了。

中国文字独体单音——每个字都是单一的形体、单一的声音。由于有这样的特点,中国的文字必须组织配合起来,才能够形成声调的变化和顿挫的节奏。在《诗经》的时代,写诗并没有格律的规定,诗里边的节奏和顿挫都是自然形成的。为什么《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个字一句呢?这是由于在诵读的时候,至少要有四个字才可以成声为节。我们说“花”,没有一点儿声音的变化;我们说“红花”,还是形不成节奏。但我们说:“关关一睢鸠, 在河一之洲。窈窕一淑女,君子好逑。”这叫“二、二”的节奏,也就是说,至少四个字才有一个节奏的变化。所以这“二、二”的节奏是由我们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而自然形成的最简单的节奏。《诗经》所收的大致是周到春秋末期的诗,其中大多数都是这种“二、二”节奏的四言诗。可是,四言的节奏毕竟太简单,变化太少,太单调了。而且,当后,诗歌的前律和节奏之美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以为,汉朝五言的出现,是在诗歌演进史上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

诗歌和音乐是有密切关系的,古代的周朝有采诗之官,们每到农闲时节就拿着木铎到四方去采集各地的民歌、民谣。汉朝周朝的“采诗"制度,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官署叫“乐府”,负责采叫李延年,《汉书》的(佞奉传》中记藏说,李延年“善歌”,并且能“为新变声”。汉朝的时候与西北方各民族有很多来往,西域音乐因此而传入了中国,所谓“新变声”,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西竣外族音乐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音乐,配合这种音乐的歌诗就是最初的五言诗。

历史上记载,李延年创作过首歌曲叫作《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他说,在北方有个非常美丽的女子,“佳人”这个词跟“美人”还不大一样,“美人”只是说容貌美丽,而“佳人”是说这个女子在品德、才能、容貌各个方面没有一样不好。他说,这个人大家都不认识她。她是远离尘世,一个人在那里生活的。他说,她要是笑一笑的话,可以使全城的人都为之倾倒,倘若再笑一笑的话,可以使全国的人都为之倾倒。这位佳人,可算得是一个能够顿倒众生使天下大乱的尤物了,这令人联想到《荷马史诗》中的美女海伦。可是他说,难道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女子会使天下大乱吗?但我们宁可付上倾城倾国的代价,也要得到这个女子,否则就会遗恨终生!李延年给汉武帝唱了这样一首歌,唱得汉武帝也动心了,就问:“天下果然有这样的女子吗?这女子在哪里?”李延年说:“那就是我的妹妹。”于是汉武帝就把她召进宫来,这个女子就是后来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我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讲五言诗的起源。我们看李延年的这首《佳人歌》,除了第五句“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是八个字,其他各句都是五个字。但“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是三、五的停顿,其中“宁不知”三个字相当于唱歌时的“衬字”。所面租以说这首诗虽然还不是完整的五言诗,但已基本上具备了五言诗的形音乐想式。这说明,西汉时候最新的歌曲已经不是《诗经》时代的四个字一汉草句的老歌,已经发展演变为五个字一句的“新声”了。

从汉朝开始,五言诗流行起来,这在诗歌体裁的发展上是件大事。你想,《诗经》的四言体裁没有被广大的后代诗人所继承,《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也没有被后来的广大诗人所继承,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人们写诗主要用什么体款?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七言诗我们等一下再说,这五言诗最初本是受外来音乐的影响面形成,为什么反而被广大的后代诗人所接受了呢?这就与吟诵有密切的关系。

从五言诗开始,诗歌与散文就分途划境了。先秦的四言诗是“ 二、二”的停顿,文章中有许多四言的句子也是“二、二”的停顿,从这诗与散文文之间并没有显著区别。至于先秦《楚辞》种停顿的节奏来看,梦字之外,前边六个字后边六个字,这跟做文的“骚体”,它除了可是五个字的节奏就不一样,比如“客路一迦句法也没有明显的区别。,它是“二、三”的节奏。分得再细一 点就是“客厦青山下,行舟一绿水前”绿水 一前”,是“二、二、一”的节奏。 一般的诗路一青山一下,行舟成文不做一二、三的停顿,而是做“一,四”或者“三、E”的体物这是诗、文划界的开始。如果我们把结尾个节奏单元的字数是单数的句子称为单式句,把结尾一个节奏单元的字数是双数的句子称为双式句,那么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句子都是单式句,而般的散文则多用双式句。唐朝的韩愈以文为诗,像“乃一龙一猪”(《符读书城南),是“一、四”的停顿,属于双式的句子,这是他故意在诗中使用文章的句式。这样的句子就不好吟诵。而五言诗的“二、三”的节奏是适合于吟诵的。

那么七言诗呢?西汉武帝时有《柏梁台》的联句,但有很多人认为那不可信。后来到东汉的时候有张衡的四愁诗,他说:“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它是七个字一句,但还不能算七言诗。因为它每句中间大都有个“兮”字,这属于“楚歌”的体式。《楚辞》中的《九歌》,就是“兮”字的后边跟前边各有两个字、三个字或者四个字。但从节奏上来说,这里这个“兮”字是归到前面的,所以它形成了“四、三”的节奏,而“四、三”的节奏,正是七言诗的节奏。于是有人就问,《九歌.湘夫人》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要是去掉“兮”字是否就成了五言诗呢?这是不成的,因为这两句的节奏应该是“帝子降一北渚, 目眇眇-愁予”,是“三、二”的停顿而不是“二、三”的停顿。因此我们说,五言诗是从西汉才开始的,而七言诗的形成时间虽然更晚,但它在节奏上受到了“楚歌体”的影响。一般认为,曹丕的《燕歌行》是最早的七育诗。但《燕歌行〉虽然是七个字一句,却也还不能算成熟的七言诗,因为成熟的七言诗是需句押的的,而燕歌行)是向押的,那仍是由楚歌遗留下来的习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