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杂谭历史

历史有意思 丨 进谏等于拿性命赌博

2017-11-17  本文已影响12人  西窗夜读


中国历史几千年,无论哪个朝代,理论上帝王的权力都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制约。

在人治的封建社会中,虽设置所谓的什么谏院、台谏等机构,但欲使君王接受批评或意见,那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俗话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朝臣尚且如此,何况万人之上的皇帝老儿?如果想要直言进谏,那纯粹就是提着脑袋上朝庭,拿着性命去赌博了。

随便举几个历史上的事例就令人触目惊心:比干由于进谏,连心脏都被挖出来了;晋灵公不但不听士季的劝谏,还在宣子(赵盾)进谏后,派鉏麑杀害他;伍子胥由于进谏而被夫差赐死;魏征这个死脑筋,知道进谏凶多吉少,干脆抬着棺材上朝庭……

先看看比干吧。商纣王无道的行为,引起了他叔叔比干的强烈不满。比干向纣王进谏,可是,纣王竟然不买这个叔叔的面子。而比干呢,也是个耿直的汉子,他见纣王不采纳意见,索性赖在那里不走,连着三天都不离开王宫,心里想,“你是油,我是灯,耗死你”。他最终惹得纣王发飙了,气呼呼地问比干:“你靠什么立身?”

比干刚直不阿地答道:“修善行仁,靠忠义立身。”

纣王冷笑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你既然这么伟大,让我看看你的心有几个窍。”然后他就命人剜掉了比干的心脏。武王灭商之后,姜子牙封神时,就将比干封为了财神。为什么?因为比干没有了心,所以也就不会偏袒任何人。

与比干相比而言,伍子胥也不相上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践继位。吴国乘丧伐越。越出兵抵御,战于槜李。吴军大败,吴王阖庐伤指,在回师途中死去。阖庐生前听从伍子胥的意见,以儿子夫差接位。夫差决心报仇,使人站在宫门,每当他出入,就喊:“夫差,你忘了越国杀了你父亲吗?”

夫差就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报仇!”

刚到第三个年头,夫差就发兵要报仇。公元前494年,吴军在夫椒,一举打败越军,并乘胜攻占大片越国国土。勾践只剩下五千甲士,保守会嵇,眼看无力较量,为了免于亡国,只好接受文种“卑辞厚礼”向吴请和的建议,派大夫到吴军中,卑辞下气,向吴请罪,愿为吴王臣仆,为吴服役。

夫差打算答应,伍子胥不同意,认为绝不能养虎为患,一定要斩草除根。正当吴国君臣争议未决之际,越装饰美女八人,送给吴太宰伯噽。素来江南美女美煞人,他得了美女,而且是八个,那魂都没了,就替勾践说情,使已经开始骄奢自满的夫差终于首肯了这个和议。

子胥对此叹道:“姬姓应该衰败了。这是养虎贻患。越国将会发展国力,训练军民,20年之后,吴国就变成池沼废墟了!”

夫差认为越国小,只会一蹶不振,不足为患。且他的心是向中原地区进取,根本不在意越国这样一个小国。于是,当年伐陈,次年入蔡,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伍子胥见吴王如此,只得没完没了地进行谏诤,吴王夫差越来越听不进去。加上伯噽的谗言,夫差早就对子胥不满。他伐齐得胜回国时,得知伍子胥把儿子寄居齐国的事,立即以私通敌国,怀有二心的罪名,赐伍子胥以属镂之剑,迫使其自杀。死前,他对夫差说:“请把我的头挂在姑苏城东门,让我总有一天看见越国大军从这门进来。”

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只是夫差没有为他办理这件后事,而是恨及枯骨,把他的尸首包在皮革里,抛在江中,名曰“鸱夷浮江”,使之葬于鱼腹。公元前471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

至于魏征,那就更加赫赫有名了。

魏征本非李世民近臣,在玄武门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贞观二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与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

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

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看在眼里,不便明说,故意慢慢奏事,拖了很久才离开,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敢于直谏是魏征的天性,可以说,唐太宗能成为一代明主,也与魏征的犯颜直谏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话说回来,幸亏唐太宗还是一较为英明的君主,善于纳谏,要是换了他人,只怕魏征早就到阎王爷那里去进谏了。不过,即使在魏征死后,他的墓还是被唐太宗挖开了,因为被废掉的太子李承乾参与了推翻唐太宗的活动。后来事情败落,被唐太宗贬为平民百姓。而魏征生前是太子的老师,对太子谋反的事情要负责。故此,唐太宗下令挖开了魏征的坟墓。这事也做得够绝,人都死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可见,在封建帝王那里,讲感情那是牛谈琴。

看样子,魏征也还是没有走出以死犯颜的宿命,也应证了太宗“早晚要杀掉这个道士”的预言,可见,真是“伴君如伴虎”。

由以上几个典型事例可知,这直言进谏还真是需要胆量,需要魄力,这龙颜一怒,还不知你人头落到何处。所以说,进谏就是拿着一条小命来赌,赌正了,平安无事;赌歪了,你就等着别人吃你的人血馒头吧。

本来,帝王的口是“金口”,帝王的话是“圣旨”,不能更改,不能违抗。谏臣欲进谏,给他提意见时,若是高兴,可以接受;如若听不入耳,发起脾气来,便难免有杀头之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忠臣谋士敢于犯颜进谏,慷慨陈辞,而悲壮地倒在午门外。

西汉刘向在《说苑》一书中指出:“臣下进谏,非为身也,将欲以正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

“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不谏呢,会危国危君;固执地进谏呢,又会危及自身,在这种情形下,作为臣子或属下,应该怎么进谏而不危及自身呢?

韩非在《说难》一文中指出,如果游说者对被谏者不熟悉,不了解被谏者的处境和心理时,说多了不是,说少了不是;说浅了不是,说深了也不是。如果滔滔不绝,高谈阔论,会被君王认为是华而不实。如果字斟句酌、谨慎而言,又会被认为拙而不论;如果旁征博引,连类比物,则会被认为是虚而无用;如果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又会被认为没有口才,真可谓左右为难。

根据历史上一些成功的进谏事例,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进谏的经验,比如要讲究方法、讲究时间、看菜吃饭等等都不失为一些好办法。

比如,在进谏时就可采用隐喻的手法,借他事而喻此事,言他物而指此物,做到既不太损害被谏者的自尊心,照顾其面子,又使其乐于接受说谏者的观点,这就是一种方法。

楚庄王登上国君宝座时,不理国政,只知田猎消遣,与宫女饮酒作乐。在朝堂门口悬挂一条命令“有敢谏者,死无赦”。这样已经维持了三年。

一次,有个叫成公贾的大臣去见他,庄王问道:“你来喝酒还是听音乐?”

成公贾回答:“不是来喝酒,不是听音乐,也不是进谏,是来给你说说隐语,解解闷。”接着他说道:“刚才去郊外,看到一只鸟,身披五色花纹,栖息在高坡上已有三年,不见其飞,不见其鸣,不知什么鸟?”

庄王听懂了成公贾的隐语含意,笑着回答:“这只不是凡鸟,三年不动,是在决定志向,三年不飞,是在生长翅膀,三年不鸣,是在观察周围环境。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以后果真如其所言。

所以,一个聪明的进谏者必须要讲究方法,不能乱谏,不能莽谏,先确知对方处境之顺逆、心情之好坏,在进谏中做到理趣结合,寓庄于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