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算怎么养老?
前段时间写过一段关于养老院的看法(你是否也喜欢以偏概全?),
这会再写写身边住进养老院的俩位老人的真实情况。
第一个要说的是大嫂的三姑,有一次和大嫂聊天说到养老院,然后大嫂就说每次去看完她三姑后心情都会有好一段时间的难过,可是不去看,自己心里更难过,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三姑和三姑父年迈后,子女们商量如何养老的问题,最后敲定的是儿子负责照顾父亲(大嫂的三姑父),俩个女儿负责照顾母亲(大嫂的三姑),家产自然是大部分归儿子所有,但是因为儿子说照顾双亲压力太大,所以俩个女儿才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当时分家的时候,三姑父已经得了脑淤血,瘫痪在床,所以三姑父的儿子照顾三姑父两年后,三姑父去世了,自然三姑儿子这边已经没有什么责任了,再说当时都说的清清楚楚的,母亲归俩个女儿管,所以现在儿子这边对母亲也是不管不问。
俩个女儿负责照顾母亲,刚开始是一家住一段时间,后来可能因为女儿们还有婆婆公公要赡养,而且再加上还得上班,几个老人在一起矛盾不断,所以不得已俩个女儿商量将母亲送到养老院生活,然后俩个女儿共同出养老费。这三姑到了养老院之后,就觉得这养老院没有家里自在,想去哪去哪,一切都很流程化,不让随便出去串门走动,这老人自然是受不了的,再加上,人家都是三餐统一的管理,自己想吃点特别的还不让做,不仅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还限制自己的口味,这老太太心里堵的慌,可是又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知心人,
所以每次大嫂过去看她三姑,她三姑就会哭诉一下自己在那里的境遇,说虽然三餐有肉,怎么感觉比坐牢还难受, 想和儿子闺女在一起儿孙满堂的热闹,然后还想跟着大嫂去大嫂家住一段时间,(大嫂一听这话,心里更慌了,不是不想让三姑来,而是她有儿有女的自己再插上这一脚,最后还得让人家儿女埋怨,自己最后落得里外不是人。)最后大嫂只能安抚三姑说,回去劝劝三姑的俩个女儿,让她们多过来看看老人家。然后接着说这里的伙食比家里还好,环境也比家里好,让三姑在那安心住着等等一些客套话。
或许在大嫂的三姑心里的理念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所以所谓的孝顺,有的时候不是丰衣足食,更多的是需要情感上的安慰吧。一个人如果不喜欢某个地方,纵使你给再好的待遇也难以入心。正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完这个,再说说另外一个住进养老院的村里老大爷,这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这老大爷刚开始是因为儿女都在外地工作, 没办法照顾老人,而且老人也不喜欢城市里的生活,可是子女又怕老人一个人在家不放心,于是就送到了养老院,跟老人说如果住不惯,咱们再另外想办法。先去试一试,于是老人架不住子女的劝诫只好去试一试。
这老人在养老院住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怕不习惯,过节让老人回家来,这可好,死活不出来了,说养老院比家里还好, 首先,没那么多是非,没有家庭矛盾,第二,不用做饭,不用做饭,还吃得热乎,三餐顿顿比家里还营养,第三,最重要的是吃完饭没事了,可以打扑克,摸麻将,下象棋,还没人打扰,不像在家里 ,出去玩会四五遍的催促回家。第四,没人在自己耳边唠叨自己的不是,想怎么耍怎么耍,到点吃饭,到点睡觉,不舒服了还有医生随叫随到。
所以老大爷很喜欢里面的生活,感觉丰富多彩, 而且还跟孩子们说:‘以后没事别总来找我,我在这比在家里好,过年过节的也别让我回去,这边过年也有人值班,你们该怎么过怎么过,我该怎么活怎么活,你们到时候记得给人家养老院续费就行了。’‘ 弄得这子女们倒是苦笑不得了,只得求着老大爷说:’好歹过年得在家里住俩天呀,亲戚们都过来串门,看不到你,还以为我们虐待您呢?”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之前经常看到的一则寓言小故事,就是病房里的俩个人,同一个窗户:一个看到的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一个看到的是光秃秃的高高的院墙。
其实这俩个老人又何尝不像这寓言小故事里的俩个人呢? 同一个养老院,却过着不同心境的生活,所以很多时候, 一件事情发生了本身只是一件事情,没有什么好坏,关键在于你是怎么认为和想象的,有些已经发生的事情虽然没有办法改变,但是可以改变面对事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