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信学习感悟

生信人才发展论坛小记

2019-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生物信息与育种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生信技能树举办第一届生物信息人才发展论坛的消息,看到会议主旨和大概内容,觉得和自己的事还挺相关的,恰逢周末,不耽误工作,于是就报了名。

结果去了才发现这只是一个线下网友见面交流会,会场也很小,只能容纳百来号人。参会的大都是生信技能树的粉丝,他们团队创建的公众号其实我也关注了,在网上很活跃的,应该算是生信界的网红了,但是真人还真是没见过。演讲嘉宾水平参差不齐,毕竟是第一次举办也情有可原。听了其中几位前辈的分享,还是有所收获和感悟的,这里简单记录几点。

1. 行业发展
生信界仍然是华大派(包括华小、华创)的天下,但近几年海龟派(学院派)和外来派(指社会各种良莠不齐的培训或自学)异军突起,学生信的人满大街都是,总体说明这个行业发展呈上升趋势,人才需求和培养也需要及时跟上。

华大作为业内黄埔军校,为整个生信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但确实也是有原因的,它的内部培训资源、大项目平台以及集群计算资源等优势是其他公司无可比拟的。当然,纵向业务也渐渐被某些华小所超越,这是一定的,华大其实也不打击这种做法。

只在这个行业待过一两家公司的人很难全面认识到整个行业发展状况,因为业务不同,风格不同,认识相差千里。这次有几个初出茅庐的同行分享他们的经验,我觉得他们能看到的事情太局限和片面了,甚至在他们公司出现的问题在别的公司压根不存在。

我看不到你的问题,你也看不到我的问题,同行之间不止有竞争关系,还有一道鸿沟。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是螺丝钉,看不到全局。

2. 围城
这次分享内容的范围之广也是让我开了眼界,看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职场、学术、人才三个大方面都有涉及,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有做分子试剂诊断的,有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有做肿瘤检测的,有做分子育种的,有做人才培养的,不一而足。

我认为不同的细分方向对人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同,相应的人才培养的方式应该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做得广不如做得专,做得深。

围城无处不在。做科技服务的羡慕做分子育种的,做分子育种的羡慕做肿瘤基因的。最常见的情况是学生物的想进到生物信息行列,做生物信息的想加入计算机或数据挖掘阵营。

行业无贵贱之分,但是有高低之分的,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专业本来就自带光环,少走很多弯路。

3. 迷茫
虽然参会人员包括演讲嘉宾都很年轻,大家总体都表现出很激情的一面。但还是不难看出大家的迷茫,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如此。

好几个创始人直言公司苦恼于转型又不知转向何处。目前做科技服务的公司遍地开花,能够使产业应用落到实处的产品少之又少。常见遗传疾病筛查几乎已垄断,肿瘤市场遥遥无期,想另辟蹊径做分子育种,这是一个巨大的坑!

个人的迷茫和焦虑感就体现的更明显了。走学术道路还是从事工业道路?做哪个方面?学哪项技能?似乎没有任何人能替你回答。科技服务做到极致,各种云平台基本能实现自动化,尴尬的生信工程师何去何从?撸代码不如码农,搞研发不如生物学博士。这个问题基本无解,就像AI是否取代大部分工作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与时俱进,紧跟科技前沿,时时刻刻保持学习,这个行业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不学就得淘汰。

大概所有的新型行业都要经历上面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吧?对于目前我这种低级玩家而言,大可不必替行业和企业承担那种压力,只需关注动态掌握方向就好。我应该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到自我能力提升上来,什么都学往往什么都不会,掌握一技之长足以撼动同行。在工业界就好好锻炼编程硬实力和沟通软实力技能吧,在学术界就使劲发文章吧,有成果有经验才是外界认可你的唯一通行证。

这番话只是激励自己用的。但会场却抛给我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些人感觉水平一般,却能当上老总,站在台上成为分享嘉宾?

4. 后记
会议最后好像是留给了大家更多疑惑和焦虑,当然仅凭一场小型会议和几十位同仁自然不能解决人才发展的问题,但是抛出这些问题,直面它,剖析它,勇气可嘉,精神可嘉。至于能否一直办下去,我们拭目以待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