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书| 《巨婴国》那些中国人性中深层次的解读,触目惊心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回响着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武志红从中国国民的心理方向入手,总结提炼出“巨婴国”这个概念,然后利用身边的示例,拼命的往巨婴这个概念上凑。越是刻意越不容易让人相信,或者这就是该书被读者们褒贬不一的原因。若是武志红只是提出一个泛概念而不是必须每一条都扣上“巨婴”的概念,可能会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点。不过值得肯定的一点,这本书解释了很多身边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我们且不论真假,对照着去看,或者能够得到一点启示或者应对策略,总而言之算是闲暇时刻,可以看着玩的一本书。
PS:好笑的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武志红老师在我心里的形象就像是喋喋不休又有点神经质的罗永浩。照例,我整理一些主观上有感悟或者有价值的句子。
就本书的整体而言
婴儿是没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他们 巨大的无助感,他们需要将失控这件事从自己身上切割出去。原始的生命力都是带着攻击性的,一个人必须将他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展现在关系中,以此和另外一个同样如此真实的人建立关系,然后才能得到亲密,并被救赎。在这里先抛出在社会中几个有趣的现象:
1.妖女配老实好男人
对于妖女而言,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只要 对方的意思和自己不一致,这样的女人就会崩溃。所以,必须寻找被动的、听话的、围绕她的意愿转的男人。这样看来,无欲的圣人男找妖女有双重好 处:妖女可以提出欲望,因此,关系中的“坏”也都是妖女的,而男人可以继续做好人。
2.大佬配欲望坏女人
最深的关系里,你希望对方尊敬你,视你 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还是希望对方将你弄成一个孩子?答案肯定是后者。亲密关系的最大敌人就是孤独。所以,田朴珺们就是牛人们的天然杀手。会把对方当做一个孩子进行照顾调戏。所以说,崇拜加照顾,是搞定巨婴的绝 招。照顾,弥补了巨婴们生命初期的缺憾,崇拜,则满足了巨婴们的全能自恋——婴儿早期都有无所不能的无边无际的自恋。这也是魏忠贤权倾一时的绝招,他靠的绝非超级权谋,而就是丁书苗的这一招:猪脑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当天神崇拜。
3.为什么会有彼此爱的要死要活的人?
全情去爱的人,是在追求婴儿时没被满足的共生感:我只有你你只有我,生活一致思想统一,差异被消灭了,成长也被消灭了。
回到正题,本书主要有以下七个章节:
一、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时期
人都是自恋的,对于我们已经形成的自我,对于我们所在的集体自我,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美化。首先先来普及了解下婴儿几个阶段的心理时期。5岁前分这样三个阶段:
0—6个月为一个人的阶段,即,虽然看起来婴儿是和妈妈或其他抚养者在一起,但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存在,且整个世界必须以他一个人的意志为核心,他接受不了不同,不同即是敌对世界。
6个月—3岁为两个人的阶段,即,婴幼儿开始意识到,他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人,他既需要和妈妈亲密,又需要独立。由此,亲密和独立构成了一对矛盾,两个人的意志同时存在,也构成了一个矛盾。这时,婴幼儿能接受彼此意志的不同了,但还需要妈妈在自己身边,还接受不了长时间的分离。所以对忠诚的要求比较高。并且,两个人的阶段的主题,是抢夺控制权。一个人的阶段,会绝对地追求控制权,必须是,只能一个人说了算,另一个人的意志得被消灭。两个人的阶段,虽然也争夺控制权,但不再是有你没我的控制权,而是可以接受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但希望自己的控制权多一些,同时要求两个人的身心都忠于彼此。或者说,你要忠于我,而我可以自由。
3—5岁俄狄浦斯期,即三个人的阶段。发展到俄期这个阶段,就意味着,一个人能接受关系的复杂性了,我爱你,但我也爱别人;你爱我,你也可以爱别人。这个别人,譬如是孩子,譬如是工作,也可以是伴侣的异性朋友,你会要求一个忠诚的底线,但不再要求对方绝对属于你。而像前两个阶段,特别是一个人的阶段时,我会要求你绝对属于我,而我却可以为所欲为。
6个月前的婴儿,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共生。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病态共生,在国人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如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AA制、以己度人、统一思想……特别关键的是,在这个混沌的、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当然最好是自己。这就构成了共生中的各种冲突,我称之为共生绞杀。
二、全能自恋。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这是婴儿和巨婴的最核心心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难处,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多有皇太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
中国无数的社会争斗和家庭争斗,都可以概括到这一句话中——你必须按照我的来,否则你去死!
二、对应的中国人的巨婴的心理:共生
共生心理,在巨婴身上则展现为:
一、到处找妈。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
二、集体主义。大家要共生在一起。
三、统一思想。大家必须统一在某一思想里,这是构建共同体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一致了,共同体就有了裂痕。
四、反对独立。这是双重的,一方面,集体压制个人独立;另一方面,个人离开集体就会破碎。
五、没有界限。一树立界限,就感觉两个人之间彻底没联系了,就生分了。
精神分析的一个说法——每个孩子都得先完成心理上的弑母弑父,才能从共生中走出来。
PS:巨婴的特征一般都会索取,还有两个副产品。 一是完美主义导致的。因完美主义,对方必须近乎百分百满足其心思,他才觉得满意。这容易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无论对方怎么付出,他们都觉得不够,而且还会挑剔——你做得太差了!他们的挑剔等于是对对方努力的否定,于是令对方产生巨大愤怒。但巨婴还是渴望索取,对方在压力和惯性下继续付出,但越来越不情愿。任何不情愿都会让巨婴恼怒,并因而会将对方的付出视为零价值。
巨婴的索取,还有另一副产品。他们总强拧对方意志,对方愤怒,他们其实知道。所以,每一次强求满足后,他们又不安,这不安,少数是内疚,多数是恐惧,即他们将对方的愤怒视为要伤害自己。
三、中国式好人
1.中国式好人跟自己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他们会严重委屈自己。他们对别人越好,对自己就越委屈。
2.中国式好人为何经常受累不讨好, 让人愤怒甚至绝望?几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他们在满足别人的需要时,又会忍不住向对方传递一个信息:你有需要,所以你是坏人。
3.拖累症患者,或我说的“中国式好人”,他 们的好是讨好,而讨好,是你存在而我不存在。并且,讨好,都伴随着很深的自卑与恐惧。最要命的是,讨好者看似不寻求物质与利益上的回报,但其实要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回报——尊重我爱我关注我亲近我。但讨好,本质上是一种防御,反而将讨好者与他人隔离开,他们发现自己付出了一切,却什么都没得到,那时就会生出怨气。越是超级好人,他们的怨气越是可怕。
如有一个什 么事都要纠正一下的妈妈,你就很容易有拖延症。面对一个强控制力的妈妈时,孩子缺乏反抗空间,他甚至都不能意识到自己想和妈妈对着干,但身体通过拖延,就完成了对头脑里的妈妈意志的对抗。然而,迟 到者因追求强力控制,常常会发展出强大的意志和能力,所以容易有世俗的成功,而习惯性早到者过于考虑别人,意味着将控制权交给别人,这会导致他们在社会中总处于被动一方,反而影响他们取得成就。
4.是一个好人,好人其实很多时候蛮卑鄙 的。情欲是有罪的,情欲是不可遏制的。 通过勾引对方的情欲来释放自己的情欲,又通过打击对方的情欲来转移自己的罪恶感。男人觉得是女人唤起了他们的情欲,所以,在非洲的极端男权社会,要对女性进行割礼,将女性的性敏感部位割除。但其实,他们最应该做的是阉割他们自己。在这种文化下,性是有罪的,性的罪太重了,自己承受不了,所以要把这种负罪感转移到别人身上。因为是男权社会,可以更理直气壮地视红颜为祸水。
5.集体主义群体中,你必须低调。除非以一 种方式高调——成为好人,即你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别人和集体。只有这一种舍弃自我的高调才被允许,其他个性化的高调,会被讨厌被打击。因集体主义只允许集体性自我存在,个性自我意味着对集体自我的挑战和背叛。
PS:有意思的是,只有个体性自我,才能培 养出真正的良知,而陷入集体性自我的人,会缺乏共情能力,即缺乏真正的同情心。历史往往是所谓的个性自我的人创造的。很多中国式的图景中都有这样的意 味:一个无怨无悔的、无欲无求的全能妈妈,在照顾一个有欲望的巨婴。中国式军师和帝王就是如此。中国历史,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为所欲为的大流氓式的巨婴,加一个无欲的军师,联手创造的。经典如刘邦和张良、朱元璋和刘伯温等。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心理问题。精神分析说,抑郁症常是向外的愤怒转成 了向内攻击自己。我在很多老夫妻身上看到,那个有活力 的、富有侵略性的、能强烈发出自己声音和欲求的,老了还耳聪目明,而其伴侣则容易耳聋眼花,且木讷得过分。后者是用自毁感官的方式,切断与侵略性伴侣的链接,以此维护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空间。
四、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
婴儿和巨婴,最根本的心理,是全能自恋。它有四个基本变化:
一、全能自恋。我是全能的神,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二、自恋暴怒。意愿被拒绝,神就会变成魔,而生出摧毁欲。
三、彻底无助。暴怒不能表达,就会转而攻击自身,让自己不能动弹。
四、被害妄想。我的所有不顺,都是因为外界有一个魔鬼害的。
1.针对全能自恋,例如“女基督”高考失败,然后变成了“神的代言人”,当时我还给朋友讲这个故事说:你看,她承受不了高考失败的挫折,退行到婴儿的无所不能的幻觉中了。
再例如一些政府部门的大 意,理性而成熟的生意人去谈,摆事实讲道理,给予理性和全面的剖析,不成功;换一个人去谈,成功。这个成功者,讲的并非是事实,而是一个理想化的想象,但他在讲述的时候,把想象等同于事实来讲,讲得既理直气壮又看起来很谦逊,并且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方案,结果就成功了。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是一个活在全能自恋中的巨婴,而政府的客户,则容易是只求成功而不想承担任何风险的,且内心也是全能自恋的巨婴,所以一拍即合。
2.针对自恋暴怒,自恋性暴怒:我是神,你不听我 的,我让你去死。但婴儿的这份能量伸展是没有灵活性的,它就 如同一条直线,一往无前,如果被拒绝,就感觉像撞到了一面墙上。然后,就变成了生死较量,要么暴怒,把墙撞翻,要么自我攻击,觉得自己很羞耻,然后想灭掉自己,或者灭掉这份能量
巨婴觉得,我一发愿,事情就得立即按我 的来,否则就会感觉到挫败,成年人则知道,好好去投入,在时间上持续,在空间上延伸,事情会逐渐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3.全能自恋与彻底 无助,也恰恰是婴儿的最核心心理。我可以全然自由、肆无忌惮地对待你,而无论怎么对待你,你都不离开我,由此我才能确认你是我自身的一部分。确认这一点后,我才敢将我的爱意,传达到你的身上。不是没有谁能承受折磨的痛,而是,当你的折磨出现时,我会怀疑你对我的爱,而你对我没有爱了,我为何还在你身边?
4.针对被害妄想。并且婴儿或巨婴追求的每一件事情,无论 大小,都必须符合他们的想象,这样才有掌控感,而一旦事情不符合想象,他们就会有崩溃感,这种崩溃感会引起不完整自我的瓦解。为了避免自我的瓦解,他们会把引发自己崩溃的责任推卸到外部世界上。
根据心理发展水平的层次,恋爱有三个水 平:1.恋父恋母水平,会被对方魅力吸引,愿放弃自恋爱对方,但在恋爱中并不会真正失去自我;2.肛欲期幼儿水平,虽关注爱人,但主要关注自己,且既想独立又想亲密,不能很好处理这一矛盾;3.口欲期巨婴水平,只要亲密,要恋人将自己意志当圣旨,易将一切错误归咎对方。
这些归罪别人的例子,都有这样的共同 点:自己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败,立即找一个身边人或物去怪罪,觉得这个物挫败是这个身边人或物所导致的。为什么会这样?什么样的人容易这样做?在我的理解中,有完整自我的人,很少或不会这么做,而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势必会这么做。所谓自我完整的人,也即可以脱离父母而心理上独立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基本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而如果出现挫折,也能客观对待,既不容易归罪别人,也不容易怪罪自己,而是相信自己能行,懂得安抚自己的挫败感,同时又会去寻找资源帮助自己。
回顾一下自恋性暴怒的四部曲,当自恋者是一个群体时,“我”就变成了“我们”:
1.任何不如意,都是在挑战我(我们)的自恋;
2.任何不如意,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都有主观恶意动机在;
3.有主观恶意动机者,必须向我(我们)道歉;
4.否则,我(我们)就灭了你。
1.一些复杂的家庭政治其实就是要归结到一句话上——你们要听我的。如果我有权力,就直接命令你们听我的;如果没有,就攒道德资本,通过让你内疚的方式听我的;如果还做不到,就死给你们看,用自杀的方式让你们听我的。
2.富二代挑战父母的方式:自毁。自恋幻觉!世界在我掌控中的幻觉!将彪 悍的跑车开到极速时可以满足的幻觉!撞死人也可以没事的幻觉……在这种幻觉下,只有自己存在,没有别人存在。
4.有反社会人格的成年人,或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他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话: 他常行恶,也即反社会;行恶,特别是伤害别人,会给他带来快乐——他们的快乐,直接建立在伤害别人之上;行恶时,没有丝毫的规则约束,可表现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因而具备了特殊魅力,斯德哥尔摩说的就是如此。因为毁灭是一种特殊的活力,而充满活力生气的人往往更能吸引人们。值得注意的是,三大类心理疾病中,神经症最轻,但缺乏 魅力,而严重如边缘人格和反社会人格,却有魅力,原因是他们的活力在伸展。
五、孝就是顺
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的确常有这种意 味:太听话,孩子就被杀死了;但若不听话,父母就想死。一个家庭中,为什么不受宠的孩子往往会孝顺父母?即,受宠的孩 子,自我就强,结果父母就弱了,而被忽略的那个孩子,自我就弱,而父母就可以强了。
懂得中国式潜规则——潜在的法家思想——的人,都知道这个理,他们在权力上就容易强;而真将儒家思想——明规则——奉为真理,并去身体力行的人,则成了弱民。后者可能力量非常强,如岳飞,但因不懂法家的这个理,最终成了弱民。我们的权力体系是这个逻辑,家庭也是。
突然有了一句感慨:人类最重要的事情 ,都可能会发生权力之争。所以自由民主极为重要,其核心价值就是,在自己的事上,自己说了算,而共同的事情上,则都要有博弈资格。不管你是什么人,有什么能力,都须学习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这种转变后来也屡屡见到:当你恐惧,并想逃离恐惧时,他们就去碾压你;但当你试着和恐惧在一起,甚至最后化解了恐惧时,他们自动停止了碾压。
所以说,在自己不能主导的集体内,装孙 子是最安全的;在自己能主导的集体如家庭内,耍威风也是安全的。是中国家庭的微妙之处:一方面重男轻女,一方面排挤父亲。概括说,中国人的文化 焦点永远是妈妈与孩子的关系。
一个成年人,在外部世 界是没脾气的好人——因他控制不了,而在家则可以是肆虐无度的暴君。
六、无回应即绝境。
哭声,是婴儿的呼唤,他们不能诉诸语言,但至少请知道,这是他们的呼唤。而那沉默,可能是更深的呼唤。一个完整的 人性历程:
婴儿时,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龙被看见,则变成人;龙不被看见,则变成魔;被全能自恋控制的人,直接成为神或者魔;真正厉害的人允许嘲讽的能量流经自己,而后又传递出自信。这的确不简单,不能简单模仿。
没有麻烦,也就没有关系,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并且,你会乐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与创造。譬如,很多次,要对一新闻人物进行分析 前,我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搜集到足够多的关键资料,深刻而全面地去碰触这个人,然后才能积攒足够多的感觉,写作时,感觉就可喷涌而出,有时一篇文章能一气呵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能力来自于你与相关事物建立了深度关系,而不是其他,特别不是因为你太牛逼。
PS:世间万物都是能够即时回应彼此的,感受彼此好或者坏的能量的。如果接二连 三发生不顺,不管大小,都需要安静一下,看看自己内心是否有了敌意,然后就去安抚它。人都从合一的能量之流中而来,但它不断从人的感知与头脑中发展出种种复杂的二元对立。这些复杂的二元对立,需要被理解,被抽丝剥茧地一一认识到,而后不带二元对立地,看到这股生命之流。
七、从龙成为人
所以有这句话:当你注视着深渊时, 深渊也在注视着你。但当深入理解这黑色的狰狞形象后,你会发现,它就是生命力自身,甚至,它就是存在,就是道。这句话很有道理,但不是至理,至理 是“你的内心深处是怎样的,这极为重要,看清楚,你可以更好地做选择,你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你是谁”。
《蝙蝠侠》《蜘蛛侠》《超人》《魔戒》 《霍比特人》《星球大战》《权力的游戏》等影视,多受益于一个概念——“英雄之旅”。这个概念,最初来自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他研究总结了世界各地的神话,提出了“英雄之旅”的概念。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英雄 之旅,不是一棵小树拼命长成正能量满满的大树,而是同时也深入黑暗汲取能量的完整大树,它的树冠伸向明亮的天空,树根则扎根黑暗的大地。这个过程的关键,是碰触痛苦与黑暗。碰触了自己的痛苦,才能懂得别人的痛苦;碰触了自己的黑暗,才能容纳别人的黑暗。并且,真碰触到时,会发现痛苦中有馈赠,而黑暗即是力量与生命。
人是有虚体自恋和实体自恋的。虚体自恋更关注外在的东西,比如考试在全班的排名顺序,而虚体自恋则是更多的基于现实情况对自己的一定的自信。实际上,虚体自恋和实体自恋的一个很重 要的差别。当一个人活在虚体自恋的时候,他似乎就没办法增进自己的真本事,也没办法去增进自己的真感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比较虚的事情上,以至于很多事就是一种浪费。所谓的实体自恋,另外 一个心理学家弗兰克是这样讲的:“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实际上,实体自恋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爱,和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自恋是最简单的解释:因自我没建立起来,所以必须维护自恋的能量,以勉强拼出一个自我来。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其人格极其脆弱,接 受不了自省。自省,被他们视为对脆弱自我的致命攻击,会引起自我崩溃。
所以说,真实的自己胜过好的自己,愿我 们爱上自己的攻击性,带着攻击性和别人相处,并真正体验到这时的关系,更迷人,也更有深度。独立思考,是灵魂的一个最基本需求。所以,活出真自我的人,势必是最有爱心的。
另外,还要一些觉得不错的思考,供大家思考:
1.控制欲望极强的强人们绝少喜欢有同样个 性的人,哪怕那个人是最亲密的人。
2.有的人喜欢焦虑时吃饭,会因为可控第三者还可以这样理解:失控时,找 一个你能控制的事物,而将失控产生的焦虑,转移到可控第三者上。可控第三者,它的核心是可以控制,而对应的是失控。
3.我们尽管也崇拜强者,但我们普遍认为,他们是坏人,是掠夺了别人的资源才能成为强者的。至于弱势者,因为压缩了自己的能量,显示了自己的无私,然后仿佛就可以鄙视所有人了。这也是很多人在网络上理直气壮喷别人的原因,他们活得那么差,就可以在道德上攻击其他人了。如果自己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言语就自由且无敌了。虽然说,真实情况是当权者说了算,但在舆论中,我们却有相反的道理——谁弱谁有理,谁穷谁有理。
4.察言观色之本领的核心是恐惧!
5.太使劲去爱的深层逻辑是:我觉得我是坏的;为了掩饰我的坏与黑暗,我走向反面,表现出好,以此向你显示,我是好的;你是我的镜子,我渴望你这面镜子照出我的好,即你接受我,以此证明我果真是好的。爱,就是为了这么个目的。
6.安全感,是探索精神的基石。你观察幼儿,就会发现,他们很容易有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妈妈在身边时,他们劲头十足四处探索,而一旦妈妈不见了,他们立即会号啕大哭,转而去找妈妈。
7.要“顺”着孩子的意。为什么要顺孩子的意?最直接的原因是,婴幼儿的确需要帮助。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要想让孩子保持生命最初的活力,他需要有一种感觉——他可以自由地使用妈妈,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影响世界的心理学家们有一个一致的看法,要将孩子养好,关键是,在孩子尚是婴幼儿时,父母,尤其是妈妈。
孩子,特别是婴儿的世界,很容易坍 塌。饼干碎了,孩子都可能崩溃。这时,父母的共情很重要,有时只要说出孩子的所感所想,孩子就会平静下来。同样重要的,是父母的情绪包容力,即,父母不会跟着孩子的崩溃而崩溃,并要求或攻击孩子,要孩子自己稳定下来,而是一直稳稳地在孩子身边。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一看见妈妈,会满心喜悦,立即放下手里的事情,跑过去扑到妈妈怀里。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看见妈妈时,会无动于衷,继续做手里的事情,就好像妈妈的到来,没有引起他们内心的波澜似的。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会出现犹豫,一会儿看看妈妈,想扑过去,但又会掩盖这一点,继续做手里的事情,但又不能专心,会偷偷看妈妈。
紊乱型依恋的孩子,会在以上几种中不断变换,无规律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