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或有尽,良心方能眠
《静静的顿河》,四部八卷232章,译成中文(我读的是译文社力岗译本)有148万多字,厚厚三大本。读这部书花了我不少时间,但是,值得。因为这是一部结构宏大、画面广阔、内容深邃的文学史诗。
在我个人心目中,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这几十年的俄罗斯/苏联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座丰碑,这几十年里涌现出好多闪耀无比的伟大名字。和托翁和陀翁相比,肖洛霍夫在才情上更为纯粹,很多时候他仅仅凭借精准的白描,就营造出浓郁的抒情氛围,正如同来自静静的顿河的忧伤,具有折服人心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静静的顿河》虽然有接近150万字,但读来并不吃力,自身就宛如一条语言大河,浪涛汹涌碧波荡漾,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流出了诗意,流向了远方。它唤醒了每个读者心中都曾有的那条“静静的顿河”——里面流淌着曾经的青春与梦想——这也许是因为肖洛霍夫创作《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年轻吧,21岁就开始构思创作,但却波澜壮阔,如潮之笔恰似“静静的顿河”。我只能用“天才”来解释,深深的respect。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大家都希望祭出一个牺牲者来改变什么,却从来没有人问过牺牲者是否愿意”,《静静的顿河》就是对福山这句话最生动最形象的诠释。
肖洛霍夫能够以20几岁的年龄,把那个大时代中的顿河上上下下写得淋漓尽致,光一个“死亡”就无与伦比。我没有统计过,但是估计全书光“死法”就至少写了近百种,而每种“死法”都蕴含了巨大的生命和艺术的感染力。
当然作为男主角,葛利高里被肖洛霍夫赋予了主角光环——不死——他可以在无数次面对德国人,面对奥地利人,面对红军,面对白军的战斗和审判中都活下来,但这也是他仅有的光环。他和那个时代的其他人一样,一次次无能为力地经历父母、妻子、爱人、孩子……的死亡。他没开上帝视角,看不透时代大势,只能一直徘徊在后人眼中的错误选项中愈走愈远,直到无法挽回。甚至很多时候,他根本连做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就这么被别人,被时代推着,像驯顺的野草在暴风雨来临时那样做出无数身不由己的决定。
他最接近死亡的一次经历,是那次“荒岛求生”。弗明匪帮剩下的五个人,卡帕林被同伙杀死了,而他活了下来,因为他那晚睡得很香。
“良心干净的人,睡觉总是很香的,”司捷尔里亚德尼柯夫一面在大衣襟上擦着洗干净的木勺子,一面说,“可是卡帕林一夜都没有睡,一个劲儿地翻来翻去……”
也许,这才是葛利高里成为男主角的真正原因——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正直与善良,才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他也许不具备智慧和幸运,每次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至少他在选择后,可以安心得睡着。
经典的魅力就在这里,往大了说穿越时代伦理价值,往小了说穿越个体生命周期。而“良心”,赋予作者,也赋予我们这些读者,穿越周期最隽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