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清代礼帽
顺治九年,清朝正式公布了《服色肩舆永例》,对各品官员的服饰都做了详细规定,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就是冠帽。清代冠帽大致分为礼帽和便帽,而冠帽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礼帽。
礼帽又分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和雨冠几种。礼帽还叫大帽,因季节分为八月到次年二月之间戴的暖帽和三月到八月戴的凉帽。
从上面看,暖帽是圆形的,不但有圆顶,四周还有一圈圆圆宽宽的折檐。暖帽是用黑色的呢子、绸缎、绒布等布料制成的。帽檐多采用黑貂皮、银貂皮、海龙皮、狐皮等贵重皮毛制成。就是因为这些皮毛比较昂贵,所以一般官员的帽檐则用染黑了的黄鼠狼皮制成。还有一种剪绒暖帽,价格比较低廉,是康熙年间江南制造制作的。暖帽的顶上是用红色的丝绦或段子做成的帽纬,所以又名“红缨儿帽”。
在礼帽的顶部的中央装有一颗顶珠,是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成的。顶珠是区别官员职位高低的标志。一品官员的顶珠是用红宝石镶嵌而成的,俗称“红顶子”。二品官 宫的顶子是用珊瑚制成的,三品官员的顶子是蓝宝石的,四品官的顶子是青金石石的,五品官用水晶,六品官用砗磲,七品官用素金,八品官用阴文镂花金,九品官用阳文镂花金,监生和生员们用素银。
凉帽则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是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的,外面罩上罗纱,缀上红色的帽纬,顶珠与暖帽相同。其他的同于暖帽。
不管是凉帽,还是暖帽,在顶珠的下面都有一根用白玉、翡翠、珐琅或者玻璃做成的两寸长的翎管。翎管是为了插花翎而设置的。
花翎是清代官员身份、等级的标志,通常用孔雀翎,采用的是向后拖垂的插法。因为孔雀翎尾部那圈中心是蓝黑色的,很耀眼的花斑像眼睛一样,所以被清人称之为“眼”。
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和无眼之分,品级不同,眼数也不同,有眼的叫花翎,无眼的叫蓝翎。按照清朝的惯例,三眼花翎只有贝子(王子)能戴,双眼花翎只有国公、和硕额附(驸马)能戴,至于内大臣、侍卫、护卫、统领、参领等,就只能戴单眼花翎了,而一般官员是不能戴花翎的。另外,有军功者和皇帝给予特别恩赐的官员也可以戴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