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蝶飞迷千里路,落花飘下一声钟

2018-05-10  本文已影响232人  秦望之子

——盛静霞的诗意人生

粉蝶飞迷千里路,落花飘下一声钟

大运河边的扬州,地虽处长江北岸,因其文化上的渊源关系,历代被称作“江南”之地。长江上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将扬州与江南串联起来,那瘦西湖的垂柳、平山堂的钟声,处处浸透着扬州文脉的妩媚与厚重。更有那“扬州八怪”的文墨韵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绝句,使得人们对扬州遐想不断。

一、书斋曾共君吟啸,寂寂荒苔映砚田

1917年农历初春的二十三日,扬州湾子街降临了一个小生命。这小女孩长得清秀可人,母亲极喜爱,遂取名“静霞”。

湾子街弯弯曲曲,飘荡着老扬州的气味,那盛家的宅子深在巷尾,却也气度不凡,盛静霞从小就居住在名为“客座”两居室内。“客座”在宅子的东面,居室前的空地上有假山盆景和花草,前厅放着红木桌椅,通过一道圆形的拱门可以进入内室。盛静霞大学同学季廉方抗战胜利后游扬州,曾访盛静霞故居,有诗《三游维扬怀弢青》记曰:

违别乡关已七年,
三游湾子访庭轩。
书斋曾共君吟啸,
寂寂荒苔映砚田。

盛静霞年幼时,在爱好古典文学的母亲影响下,对《聊斋》《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就如痴如狂。她小学进入扬州中学实验小学就学,每次比赛作文,总是得第一名,于是得了一个“小冰心”的称谓。她有一位黄姓朋友很仰慕她,将自己的字改作“企冰”。这位黄企冰名懿娴,字璧如,又字企冰,后来就读扬州国专,师从著名女词人丁宁,著有《无是轩诗词草》,风格清新婉约。她俩自幼至老一生交好,直至双双离世,也是奇事一桩。

1930年小学毕业后,盛静霞很自然地升入扬州中学。扬州中学是一所有着悠远历史的名校,肇始于1902年创立的仪董学堂。仪董学堂监督李慎儒著有《禹贡易知录》《瀛环新志》《鸿轩诗稿》等,因此扬中的国学源远流长,学生们受其熏陶就不足为奇了。盛静霞扬中同学汪仪璋就作得一手好词,如《虞美人》:

金风飒飒秋容换,深夜凉初转。小楼独醒自心惊,四壁细听,鼠啮应虫鸣。  满床明月浑难寐,欹枕低垂泪。小园渺渺几时回?还向五更,梦里觅归期!

这首抗战时期写就的《虞美人》,以细腻手法,写一位流落他乡的少女对故园的深沉怀念。汪仪璋的家也在湾子街的小巷里,与盛静霞朝夕相处。令人称奇的是,汪仪璋日后却成为一名数学教授。

二、白羽鸟随丹壑迥,黄衫人拥赤云回

1936年盛静霞中学毕业,其时她极向往北平的清华大学,她母亲却坚决不同意她北上。于是她同时报考了南京中央大学、杭州之江文理学院,结果被两所大学同时录取。“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最终答应她就读离扬州更近的中央大学。

谁会知道,盛静霞当时遵循母亲的安排,没有去之江文理学院就读,十年后的1947年却随夫婿蒋礼鸿来到之江大学的秦望山上,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盛静霞就读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诗词才华在一群名师的赏识和提携下,真正得到了提高。汪辟疆(名国垣,号辟疆,晚号方湖,江西彭泽人)、吴梅(字瞿安,号霜厓,江苏苏州人)、汪东(原名东宝,后改名东,字旭初,号寄庵,别号寄生、梦秋。江苏吴县人)、唐圭璋(字季特,满族人,江苏南京人)、卢前(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等,均对盛静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936年初秋,重阳节那天,汪辟疆先生雇了两辆马车,偕“雍社”成员到南京栖霞山赏景,其时栖霞山多红枫,经霜弥艳。汪师偕诸生登临高阁,酒过数巡后,命每人赋诗一首,当场交卷,由汪先生修改后发还。回到宿舍一看,盛静霞的八句诗中竟有五句是汪先生改写的,只留下原来三句。当时有同学身穿黄色汗衫,采一把红叶,盛静霞据《霍小玉传》中有黄衫客的故事,于是就写了“黄衫客拥赤云归”一句,又因山名栖霞,她的名字中也有“霞”字,所以末两句有“最怜小字偏相似,疑是三生栖止来”。盛静霞看到汪先生的修改之辞,以为写得不妙,大哭起来。同室汪仪璋问她怎么了,盛静霞说:“诗做坏了,大部分被先生删了,八句只剩下三句!”汪告诉她:“我听说先生还表扬你哩!说你那句‘黄衫客拥赤云归’很形象,末两句虽然轻飘了些,也还可以。他还说:‘盛静霞是一只未成形的小老虎,将来会有大作为的。’”盛静霞这才破啼为笑。这首记录当时师生笔墨往来情景的作品,即《重阳登栖霞山分韵得开字》。其序云:“彭泽汪辟疆师创雍社,重九偕诸子游栖霞山,山多红叶,经霜弥艳。”其诗经修改后云:

明灭山容巧剪裁,
寻村出郭得追陪。
芳塘野荻含愁舞,
绝洞寒花带泪开。
白羽鸟随丹壑迥,
黄衫人拥赤云回。
最怜小字偏相似,
疑是三生栖止来。

其时汪辟疆先生创办了“雍社”,吴梅先生却创办了“潜社”。一天,在秦淮河边的“老万家”,潜社聚会,凡听吴先生上课的都要去,吃一餐,交一元钱,盛静霞也遵命前去。吴先生告诉大家,饭后要填一首词。盛静霞其时从未填过词,只能苦苦思索,勉强凑成。等大家都交了卷,吴先随即挥毫,一一为之批改、修润。盛静霞觉得这个场面颇似《红楼梦》中宝黛诸人的吟诗斗韵,仿佛自己也成了“红楼”人物。

中大中文系教授汪东先生,给学生讲周邦彦的《六丑》,逐字分析,极为精辟。他对学生沈祖棻非常赞赏,在黑板上亲自抄下沈的几首小令,并说:“五百年来,无此作手,我自愧弗如!”沈祖棻后来成为著名词人,当时一句“有斜阳处有春愁”被称之为“沈斜阳”。汪东曾在上课时说:“中央大学出了两位女才子,前有沈祖棻,后有盛静霞。”博士黄征对此曾求证过盛,盛说:“这话确实有。当时汪东(旭初)老师在课堂上对着全班同学说的这两句话。可是我哪能和沈祖棻比呀!”

尚未待盛静霞阅尽六朝古都的风貌,卢沟桥事变就发生了。日寇铁蹄即将踏遍华夏大地,政府仓促撤离。在南京大屠杀腥风血雨来临前,中央大学随政府迁往陪都四川重庆。盛静霞告别慈母,只身前往重庆。一路上坐木船,108号人住一间大房间,吃的是糙米粗食,穿的是破衣缕衫。重庆遭受日寇飞机数以万计的狂轰烂炸,民不聊生,尸横遍野。盛静霞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赈灾活动,翘首盼望抗战早日胜利。与此同时,她拿起笔作武器,写下了大量揭露日寇暴行的长诗,表达了一位爱国女性的激愤。她晚年结集出版的《频伽室语业》中,仅仅收录其中13篇。约举之:

哀渝州
五月四日岁己卯,夕照昏昏飞铁鸟。空岩蛰伏愤难伸弹落如珠闻了了。冲宵烈火山头起,遥指渝州三十里。焰舌赪星正吐呑,江水无声天地死。黉宫少年眦尽裂,攘臂连踵来城阙。途中渐听哭声高,道上惟看残与缺。火云烟阵哪见城,雷轰电掣惊风逆。崩倒之下人鬼奔,焦烂之内号啼急。无头之人芒芒行,披发之魅当道立。横拉枯朽落焦梁,忽迸血浆飞断臂。瓦砾如山下有人,头腰已出股胫塞。翻砖拨瓦群力尽,挣扎牵拉终不得。泣请诸君断余骨,宁愿残生半身失!闻此呜咽皆泪流,一拽再拽肝肠出。彻宵灰烬化孤城,阴风惨惨天不明。十日掩埋那得尽,百里哀鸿相扶行。烬中往往残骸出,峡底时时冤鬼鸣。中有百人藏一穴,穴口弹落相蒸烹。开山忽见互抱拥,逼视始知皆焦腥。城中从此华繁歇,早闭晏开行踪绝。僵尸夜起忽扑人,月光如水面如铁。呜乎!百年兴废事可推,昨日天府今劫灰!
薄薄粥
渝州被炸后,哀鸿遍野,校中乃设施粥处,余亦参与。
薄薄粥,胜茶汤;些些药,堪疗创。持盎歇担立道旁。道旁不为市与贩,饷吾同胞来城坊。城坊远来为何事?五月四日灾殃起:家业成灰骨肉尽,一身出自劫灰底。梦里但随行者行,行来更无止处止。龙钟白发扶扙来,伶仃稚儿走沿地。衣裳褴褛面青黄,遍山遍野相迤逦。日长岁久怎为生?地北天南何处去?问之无语亦无泪,强之不食但唏嘘。披创带血不知痛,抱袱携筐芒芒视。感此浩劫意如麻。我亦流浪无家儿,珍重前途斜阳斜!
壮丁行
东乡抽壮丁,西乡抽壮丁;南乡追逃逋,北乡仗刀兵。东南西北多如鲫,二十三十壮且英。壮丁壮丁何处去,保家卫国争光荣。城中山中搜罗尽,五千壮丁初抽成。空中敌机忽蔽天,山底洞壑可容身。居人尽作龙蛇蛰,壮丁尤如鹿豕屯。抽来不易不能放,放之惟恐逃戍征。长绳大索缚将死,铁锁横扉何狰狞!狂风飒飒弹如雨,釜中鱼鳖遭烹蒸。号呼辗转无人问,一息未断犹望生。千挣万扎骨现千匝万匝仍缠绳!四方自此多寡独,军书涂却五千名。
警钟行
长空杲杲白日静,钟声呜呜惊传警。狂飚蔽日走石沙,壮呼老啼汤沸鼎。穴中尽作蛙鼍蛰,六街飒飒阴风冷。天崩地裂起奔雷,当头岩石訇然陨!父母妻子颤相抱,生离死别在俄顷。震荡昏眩不得死,耳聋睛突犹为幸。一弹中穴门,百口同灰殒,十里之外肢体飞,须发粘壁血肉紧;一弹中居室,四邻火光炯,焦梁灼栋落纷纷,滚地抱头无处遁。一弹复一弹,百弹千弹意未逞。毒雾下堕随风狂轧轧机枪急雨猛。雕栏画栋焰冲天,红尘顷刻群鬼骋。鲜血模糊不忍观,游丝一息声悲哽。唤儿唤女如痴狂,遍街奔走双睛迸!龙钟老妪抱头颈,头颈半缺连儿颈。树头挂骸血淋漓,破腹流肠枝穿挺。衰翁拾得锦衾归,衾中热血包双胫。百里楼台化劫灰,万家骨肉忽异境。怒焰齐随弹火高,警钟震处痴聋醒。为谢东夷运无多,人寰惨绝天安忍?黄昏山色照群骸,野犬无声细舐吮。
张总司令歌
司令名自忠,号荩忱(1892~1940),山东临清县人,赋性忠诚,夙怀志节。抗战后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皆建殊功。而临沂之役,率所部疾趋战地,一日夜达数百里。与敌板垣司令号称铁军者,鏖战七昼夜,卒歼敌师。后豫鄂会战,在南瓜店附近激战,中弹牺牲。
浩气荡荡充天地,气不可夺生可弃。将军百战弃虎躯,大汉於今有正义!喜峰口外初扬威,淝水滔滔倭魂飞。大洪山上骨如雪,云梦泽中奇布围。豫南鄂北名雷起,转斗苦争更不已。鏖战临沂七昼夜,夜走羌营二百里。无何会战襄阳道,横拉残敌如朽草。轻骑追风不顾身,困兽临危反相咬。杀气连云不见天,黄沙漫漫白日窅。三军大呼如疯狂,怒将铁甲裹金创。贼援如山杀不尽,征袍血透刀无芒。飞弹忽中将军臂,振臂一呼臂如铁。纷纷人马尽辟易,创痛复起战更烈。飞弹忽中将军胸,挺胸三跃转从容。手刃百贼贼愈众,天昏地暗围重重。拔剑自裁左右夺,慨然成语气磅礴。于国于家心无惭,杀敌致果待奋发。一声大呼眥血流,金创迸裂忠魂殁。天愁地惨生阴霾,残军舍死争忠骸,忠骸入都万人拜,万人意气更慷慨!

盛静霞字“弢青”,此“弢”乃弓衣之意。可见盛不但有扬州女子的柔弱,也兼有男子的豪迈气概。也许正是日寇的残暴,激发起了盛静霞的豪气,写下了如此激奋的诗句。有近时文友点评:“就诗艺而言,盛先生此新乐府远非白居易可比,自是直追杜工部。”能否追得上权且勿论,但是这些诗作与杜甫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作思想感情与艺术风格的近似,却是很明显的。

转眼间,盛静霞就要毕业了,她一向怕写论文,于是向汪辟疆先生征求意见,说:“可否以四十首《新乐府》代替论文?”汪先生说:“别人不可以,你可以。”于是盛写下了四十首揭露日寇暴行的长诗,并顺利毕业。这确是汪先生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独到之处,也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借鉴。

三、欲寄一双红豆子,换取相思万字

1940年盛静霞中大毕业后,1940年至1942年任白沙女子中学国文教师,1942年至1943年任中大国文系助教,1943年至1945年任国立大学先修班国文教师。

白沙女子中学正规名称叫做“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坐落在白沙镇一庄园内。庄园的名称叫“衡庐”,是重庆有名的川监银行总经理别墅。高高的别墅拱门上书写着“衡庐”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庄园内有池塘,池塘上有一小巧的“湖心亭”,周边种植了玉兰、白兰、珠兰、茉莉、夹竹桃等花草,飘着淡淡的花香,后院有一片高大的楠木林。在楠木林的尽头长着两株挺拔的红豆树,不由得使人想到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因此,白沙女中也被称为红豆树中学。

然而毕竟是在抗战时期,红豆树下的生活是艰苦的。搭建在楠木林中的教室,是木竹“捆绑”、夹心糊泥的墙壁,稻草铺的顶,纸糊的窗子,黄泥土的地面。同桌的两人共用一盏桐油灯,一个星期只发三根灯草。吃的是发霉的米,菜肴是蚕豆、空心菜或者元白菜,一个月也难见到几片猪肉。在这样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学生们努力学习、教师认真执教,大家都期盼着抗日战争早日胜利。

盛静霞中大毕业后,应吴子我校长的聘请,来到白沙女子中学这所神秘而充满活力的学校执教。多年后,她的学生吴崇兰在回忆她的时候,深情地记述:

盛老师是当年国立中央大学名教授卢冀野的得意门生,也是吴子我校长的学妹,她长于诗词,一笔小楷,清丽秀逸,有才女之称。她到红豆树来教书的时候,是老师中最年轻的。她文静雅致,十足的古典美人,单身男老师对她有遐想的,不乏其人。
吴子我校长一向自豪有纳网拦截好老师的本领。盛老师也是她网拢来的王牌国文教师。初来校时,我们正好是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她就从那时一直带领我们到高三卒业。她发讲义教我们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但要我们背诵,也教我们摇头晃脑地哼,一时文风大盛。所以我们这一班毕业时,数理好的没几个,国文作文,则从来不弱,这都是那时打下基础。

盛静霞在这个时期,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当时在重庆沙坪坝地区,有从沦陷区迁移来的学校不下数十所,由于女生稀少,格外引人注目。盛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旋即被誉为沙坪坝十大美女之一,追逐者甚众。但盛静霞幼年时受父亲娶妾刺激,对用情不专的男人最为反感,青年时又受卢冀野先生、唐圭璋先生忠贞爱情的熏陶,对情感极为慎重,一时间竟没有遇到一个使她动情的人。

此时她的一位老师钱子厚先生到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执教,给她写来一封信,说替她找到一个人,比她大一岁,并寄了一张二寸半身照,一张集体照,说“末座少年即蒋云从也”。集体照上,许多老先生中,果有一位少年,着白色长衫,坐在最右面,将两只长袖交叠在膝上,颇有些气度;半身照,五官也端正。这样盛静霞便与这位蒋云从通起信来。盛看蒋云从的信字迹娟秀,还附了诗词,感到很满意,钱先生又请她在中大为蒋云从找一份工作。

蒋云从(名礼鸿),浙江嘉兴人氏。少年就读嘉兴秀州中学,毕业后保送入杭州之江文理学院,深得钟钟山(泰)先生、夏瞿禅(承焘)先生、徐益修(昂)先生治学三昧。抗战时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钟钟山先生助教,颇得钟先生喜爱,于国学深钻精研,为诸师看好。

蒋云从接获中央大学聘书,从好友吴中匡(时吴中匡任钱基博教授助教)处借300元路资,千里迢迢从沦陷区来到重庆,不想盛静霞对他并不满意。蒋云从木讷,盛热情,谈不到一起去。钱先生也听到一些风言风语,来信责问盛静霞:“为何两人相处数月,仍未订婚?”并说云从在篮田有“小圣人”之称,品质极好!还有人说他是热水瓶,外似冷漠,内心却极热烈。钱钟书先生是蒋云从篮田师院的同事,很少赞扬别人的,对他的评价却很高,并说:“云从小字如簪花好女,人品亦如之。”

盛静霞一位同乡的先生——章涛先生,和她很熟,说:“这个人品学兼优,相貌也不错,你老大不小了,就定下来吧!”盛仍表示不能勉强。他就给她出主意,说:“你俩虽然经常来往,但感情建立不起来,你也很苦,不如调个地方,拉开距离,大家都冷静下来,也会想到对方的好处,过一段时间,反而好起来,我看到有这样的例子。”于是盛静霞就约蒋云从两人暂时分开一段时间,冷静地思考一下,说:“一定要学会讲话,只要改掉不言不语的脾气,我们的关系还会继续的。”

隔了数日,收到蒋云从一封长信,内附《鹧鸪天·和遗山薄命妾词》三首:


鹧鸪天·和遗山薄命妾词  三首
(一)
海水摇空绿漾楼,为谁幽怨赋西洲?不知江北江南路,已忍天寒日暮秋。  书欲寄,泪先流,不成一字只成愁。冰霜过了春应在,忍把夭桃斫断休!
(二)
肠断金堂目已成,十年芳约可怜生。床头锦瑟量长短,梦里香车记送迎。  云自合,月难盈,人间何地着深情?潇潇一夕惊秋到, 恼乱高楼又雨声。
(三)
心尽方知蜡泪深,颤秋残灺淡无阴。若容款曲心甘奉,直为相思病亦禁!  鸡塞远,凤箫沉,行云几费梦相寻。写情赋怨浑闲事,宽了年时约腕金。

盛静霞细细看来,那竟然是用鲜血写成的蝇头小楷,原来蒋云从将手臂割开一条约半寸长的口子,和着鲜血写就。如此执着的情感深深打动了盛静霞!

多年后,盛回忆起这段往事,还深感“酸鼻”。数月后蒋云从来到白沙,宛然换了一个人,头发养长了,剪了分头,穿着一件青灰色绸夹衫(是早年任铭善先生送他的,他一直舍不得穿),脚下皮鞋铮亮。尤其喜慰过望的是,他竟娓娓不绝谈起这几个月来的情况来。

从此嘉陵江边,白沙附近的山村野寺,多了一对才貎两全的情侣。一时间沙坪坝传说:“这下子盛静霞可满意了,换了个朋友,这位谈吐儒雅,风度翩翩,不是那个蒋礼鸿!”引得俩人都笑了起来。

蒋礼鸿曾与夏承焘先生学习诗词,小令写得不同寻常。两人相爱后,便不断诗词唱和,盛静霞艳羡李清照“归来堂斗诗”的乐趣有增无减,约举之。

浣溪沙·叠纪梦
蒋礼鸿
卧后清宵细细风,徘徊明月静房栊。梦魂飞袅一声钟。  何处许加离别字?只今犹是未相逢。春蚕秋蝶思无穷。

盛静霞
款款清宵款款风,山楼沉入月明中。星河浪静接天东。粉蝶飞迷千里路,落花飘下一声钟。眼波犹漾小帘栊。
调笑令
盛静霞
风劲,风劲,窗外鸟啼虫应。空帷罗袂生寒,针线琴书坐闲。闲坐,闲坐,自拍自歌自和!
前 调
蒋礼鸿
花信,花信,风雨几翻过尽。又还倦出重帷,和泪严妆整齐。齐整,齐整,自把玉颜问镜。
戏 作
盛静霞
丽句清词不可加,霜毫飞散九天花。近来赢得新诗债,不及清偿一味赊。
和 韵
蒋礼鸿
清狂似子亦何加?别样襟怀爱墨华。若使长无米煮,可能折贴向人赊?
清平乐
蒋礼鸿
柳姨桃妹,何似寻连理?欲寄一双红豆子,换取相思万字。  
近来多少缠绵,低徊怎诉人前。从道拗莲作寸,千丝只要相连。
浣溪沙·谢赠红豆再用纪梦韵
盛静霞
远水遥岑云雾封,瑶台有路转难通。千辛万苦一相逢。  共说相思镌肺腑,还将宝玉嵌玲珑。一双心字可怜红!
南泉别馆 二首
蒋礼鸿
花溪黛色到帘腰,一角疏棂望不遥。多谢岸边灯错落,送人双影过溪桥。
灯边款语爱清真,信有天花着此身。乞得三生游一度,不辞沦谪百千春。
花 溪 二首
盛静霞
媚客溪山觉有情,秋漪相映脸霞明。一枝柔橹咿唔说,结得鸳盟更鹭盟。
轻舷款款镜中过,亚水幽篁弄影多。比似青溪何处好?晓风吹度榜人歌。
和云南泉别馆花溪四绝句
盛静霞
南泉别馆 二首
一楼灯漾可怜红,山影溪声弦管中。移过云屏遮锦幄,怕因密语妒金风。
借将山馆定深盟,灯底喁喁语未清。底事泥人不教去?今宵倍觉不胜情。
花 溪 二首
一点晨曦破雾扃,危舷并倚过前汀。入花双桨须轻缓,为有鸳鸯尚未醒。
无边温婉一轻舸,欲说深情转觉多。稳渡清溪山一角,尘寰何处有风波?

蒋、盛在热恋期间,也不只卿卿我我,花前月下。盛静霞在先修班讲课,每学期要讲好多篇古文,经常有语文教师因教课不受欢迎,被轰出去。她平时只爱好诗词,对古文不求甚解,就请蒋礼鸿帮忙,他极其认真地将那些深奥的古文一一加以疏解,盛在讲台上赢得好评,心里对他又多了一层好感。

其时,蒋礼鸿正在撰写《商君书锥指》,这部书日后被教育部评为“著作发明及美术品”三等奖。时值盛夏,蒋礼鸿与盛静霞各占书桌一角,蒋礼鸿撰写,盛静霞就帮他抄写。一个半小时下来,桌下留下四条汗迹,也许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吧,盛静霞在帮助蒋礼鸿抄写的过程中间,细细品味到蒋礼鸿扎实的学术功底,也深深地为他的钻研精神所折服。

1943年蒋、盛订婚了,一时师友贺诗如云。

闻云从静霞订婚喜赋二绝即寄云从以贺之
钟 泰
捣尽云英不作难,
何言蜀道上青天?
一情会使人奔走,
未待红丝两足缠。
文字相知有夙因,
相投事不比文君。
订情何用辞人赋?
但谱巫山一片云!
水龙吟·率和博 云从先生、弢青女士 一笑
唐长儒
窥帘蟾月通欢,瑶台偃蹇吹琼管。吴头楚尾,千山万水,等闲寻遍。弱羽凌波,凝香款梦,良宵微暖。有琴心暗逗,连环倩解,凭阑看,流云缓。  赋得黄花人瘦,倚新声,小屏山畔。胜因漫记,华鬘一笑,三生燕婉。碧海青天,红朝翠暮,霜娥偷怨。待定巢燕子,翩跹俪影,照奁花满。
民国三十二年十月二九日,重获弢青惠书,敬悉已与云从先生缔白首之约,悲喜曷极,因赋诗二章寄之
黄企冰
频年苦制心头泪,兹夕为君一尽倾。空谷足音惊老魅,春风鬓影画丰神。尘寰犹有忘形友,荒服应馀未死身。从此海鸥休避客,忘机同是过来人。
怪底东南山气佳,曾闻玉树着琪花。词清楚尾传龙女,语妙吴侬唱馆娃。枝上珍禽来翡翠,弦间金羽诉琵琶。一从结得相思子,占尽风流是白沙。

唐圭璋先生还有“青鸟不传云外信,白沙今日是蓬莱”一句,用了李后主的成句,巧妙地镶嵌着“弢青”和“云从”的名字。战火中的恋情,使许多人深深地牵挂。

1945年7月24日,盛静霞与蒋礼鸿在重庆结婚。盛静霞做了一件暗花的绸长衫,洞房安置在蒋礼鸿的单身宿舍里,买了一张三尺半宽的新板床,有人说要油漆一下,盛说抗战胜利在望,回家的日子不远了,何必破费呢!家具也是向学校借的,同事们实在看不过去了,送了两只热水瓶,蒋的表兄送了一对玻璃花瓶和一些塑料花。在沙坪坝和白沙各请了两桌,大家知道他俩穷,说:“总要热闹热闹,大家凑分子,蜻蜓尾巴,自吃自,一切由我们操办,你们只做现成新郎新娘好了。”

主婚人是柳翼谋先生,大家用一方红绸签名,蒋、盛各写一首《瑶台第一层》:

瑶台第一层
蒋礼鸿
民国纪元三十四年六月十六日,与弢青结婚渝州。嘉宾不弃,惠然肯来,爰乞题名,以留永念,并制慢词为引。
连理枝头侬与汝,人天总是双。瑶华小谪,回头蓦见,只是迷藏。分明相见惯,怯此度烛底轻狂。难回避,催人密誓,长命鸳鸯。  风光,联翩裙屐,筵前共看杜兰香华镫滟绮,羞霞酡玉,幽意无量。更房栊窈窕,笑语里送入仙乡。记情芳、向浅红罗帕,翠墨行行。
前调·和云从婚筵韵
盛静霞
明镜台前肩并处,笑看恰一双。罗衾雪粲,宝奁月满,密幄云藏。相携还试问,问者番可许轻狂?低回煞,怕仙云梦邃,迷了鸳鸯。  春光,筵开图画,氤氲都是酒红香。无端凝坐,怎禁羞涩,不许思量。又纷纷催说,说早早、好入花乡!郁芬芳、有流苏一地,烛影千行。

只隔23天,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了!那天忽然鞭炮大作,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时间山城重庆人声鼎沸,如痴如狂,盛静霞大笑不止,竟发了两天两夜的高烧,蒋礼鸿说:“你这个人真是太容易激动了!”八年抗战离乡背境,终于可以返回家乡见到久别的亲人,怎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

四、秦山好,面面面江窗

抗战胜利后,中大回迁南京。蒋礼鸿在此时间写下了许多诗篇,表达了极度兴奋的心情,盛静霞在写作时,除对抗战胜利表示欣喜之外,也多了一层对时局的忧患:

次山中韵
蒋礼鸿
闻道秋风不入滇,
山中生意尚欣然。
大堪白堕醉千日,
未少青蚨数百钱。
矮纸有人抄险韵,
邮筒许我溷新编。
可怜送得飞光去,
也是人间好少年。

北走燕幽南走滇,
蟠胸意气自轩然。
要将淮海金三品,
来供何曾食万钱!
北海酒尊排日满,
《东山乐府》一时编。
诗人莫作非辰叹,
为报中兴又此年!
送劬堂先生出峡
辽东皂帽未云贤,
忧患乾坤有转旋。
天为斯文留一老,
我来问字记三年。
沧江漫作怒蛟吼,
白首能歌出峡篇。
亦欲东穿平善坝,
安澜凭仗德星先。

(劬堂:柳诒徽.(1880-1966),字翼谋,号劬堂,江苏镇江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历任北京、南京等高等学校教授,长期担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蒋、盛的主婚人)

用刀字韵 二首
(一)
千种玲珑百种娇,
心灵剔透擅谐嘲。
侬今但唱《无愁解》,
汝是并州快剪刀!
(二)
十二巫峰翠黛娇,
江妃、水伯恐相嘲。
十年浪走成何事?
但载蛾眉唱大刀!
读劬堂先生泊夔府诗有感·用云从奉怀韵
盛静霞
白帝城高记溯舟,
仓皇已遣八年愁。
中原才见三分定,
故国依然一梦游。
天意不教蝼蚁尽,
人心直令鬼神忧。
升平更有无穷愤,
极目寒江浩荡流!

中大回迁南京途中,舟抵宜昌,盛因服食鱼羹,竟腹泻不止而休克。幸在江边曾邂逅蒋礼鸿秀州中学同学朱有圻,蒋立即雇人力车,将盛连衣被抱置于车上,送至朱寓。朱有圻夫人吴爱群不顾瘟疫,央保姆为盛洗涤,并邀宜昌唯一私人医师出诊,注射针剂,始得痊愈。盛不禁叹曰:“抗战胜利,余与云从随前中央大学包轮出峡。至宜昌,余大病几死。同舟重病者尚有三人已死。其中有胡小石师第四子,年仅十余岁,极健壮,师呼为‘老虎’者,呕血数升,竟死于途中。”

中央大学回迁南京后,盛静霞携蒋礼鸿回乡省亲,不想盛的母亲对蒋礼鸿侧目而视,私下里说:“家里一些田产没有,见了人一点言谈世务不懂,‘堂堂二小姐’不乘飞机回来,让他在房里叠被,带回一个‘小当差’。”盛静霞自然不为所动。她对蒋礼鸿感情日深,虽然不善女红,见蒋礼鸿身上母亲为制的棉衣破败不堪,便亲为其“翻里作表”,蒋看在眼里,“感而成诗”。

云从有旧衣,制自君姑,破败不可着,余为翻里作表,既伤穷困,复感慈恩。恻然同赋此
君有一袭衣,出自慈母手。十年风雨在襟袖,色泽剥落非故有。随君既万里,母逝亦已久。穷愁无新制,积笥生尘垢。我来见之心恻悯,为君翻陈出其新。颜色虽改针线在,拆来费尽金刀力。还想当年缝衣人,寒灯照首首如银。慈颜我已不及见,但从手泽知艰辛。我亦有母在天角,摩挲此衣空伤神。衣成亲为披君身,转侧看衣颔首频。虽有好颜色,不复针线密,针线虽粗,亦愿君永存。存之传之于后昆,中有羁人浪子之泪痕!
母氏所制衣,弢青为重新之,感而成诗。读竟,纵笔书其后
春雨露濡秋霜气,十年携之走万里。霜露惊心长已矣,沾袖空余泪如水。君从吾箧见泪痕,欲将针线回阳春。忽看颜色一朝新,坎泉何处寻慈魂?君今留滞在天涯,翘首白云苦忆家。呜乎!君乎我乎真细草,春晖无际那能报!

蒋礼鸿因撰写《商君书锥指》获教育部三等奖,评委萧公权先生说:“本著作参采订正今昔诸家之说,并下己意整理古籍,颇称该备。议论亦每有独到之处。而允当朴实一洗穿凿之弊,尤为难能可贵。《商君书》殆当推此为善本矣。”此次评奖没有一等奖评出,闻一多先生也只二等奖。中大为此曾拟升蒋礼鸿为副教授,蒋却认为年资尚浅加以拒绝了。岂知,回到南京后不久,蒋礼鸿却被莫名解聘。此事曾被闹得沸沸扬扬,据蒋礼鸿猜测,由于盛静霞是汪辟疆先生的得意门生,新上任的系主任和汪教授是对立的派系,所以叫他卷铺盖了。盛静霞更作了这样的推断:“他的被解聘,是否既是汪、胡派系之争,也与当时政治有关?”因为蒋礼鸿秉性耿直,不时会对时局有所议论,此亦盛静霞之猜测也。

1947年夏,蒋礼鸿携盛静霞回到复元后的之江大学。离开南京,蒋礼鸿作了《去白下口号》:

去白下口号
飘如一叶出宫渠,
进退吾生尚有余。
野鹤自安三尺胫,
乱书犹累两头驴。
偶然桑下曾留宿,
何用修门更曳裾。
颇觉嵇康无远度,
至今人诵绝交书。

此诗表达了蒋礼鸿极度豁达的心态。多年后,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先生这样评论此诗:“当时蒋礼鸿被中央大学解聘。前句从容屈伸,表现出毫不在乎。颈联留宿桑下难免有情,但也不必苟延于贵游之门了。末联不学嵇康狂放和愤懑,显出包容,更显出气度。”

盛静霞未曾想到,十年前与之江大学失之交臂,今得再续前缘。

来到之江后,他俩搬到秦望山上“十间头”宿舍最西面的楼上,虽只两间小屋,足以读书煮饭。推开窗户,果然如夏承焘先生所云:

秦山好,面面面江窗。千万里帆过矮枕,十三层塔管夕阳,诗思比江长。

盛静霞早就慕名夏先生是词学大家,又是蒋礼鸿的恩师,迫不及待地拜谒了夏师。蒋礼鸿将盛静霞所作诗词精华手录一册,取名为《碧蓧词》呈夏先生审阅。夏对盛的诗词才华亦颇为赞赏,阅毕在词作最后书:“以作家相期,故多刻核之评,谅之勉之。”并在日记中记载:“早阅盛静霞词卷,为评泊一过。最爱其《鹧鸪天》云:‘近来处处成酣睡,何必佳人锦瑟旁?’《蝶恋花》云:‘的的心膏煎复煮,信他一刹能明(明,双关语。光明,使你明白)汝。’望其能躬行实践,乃是真词人。”

于是盛静霞豪情大发,与蒋礼鸿受夏先生之命,作以《虞美人》奉答。

虞美人·瞿师湖楼命制
蒋礼鸿
绿苔依约年时迹,再见幽寻屐。湖山原属不羁人,常献潆潆鸥外一帆春。  楼中玉貌知尤好,未是中年了。但翻缃帙近清尊,那为封侯龌龊向风尘。
前 调
盛静霞
瞿禅夫子湖楼,命云从及予作词。忆十年前尝一度流连湖上,尚不识夫子也。不图乃有今日之遇,敢不勉为一章乎!
韶华换尽芳堤迹,长记流连夕。苍茫曾指翠烟丛,定有幽人栖止水云中。  识荆还向名湖畔,自是平生愿。待看侍坐小楼时,常把一池新墨乞新词。

同年冬,盛静霞女儿出生。盛颇有些前卫思想,于是与蒋礼鸿商量:“我不知道将来有几个孩子,但是孩子都姓‘蒋’,我不高兴。不如这样,第一个孩子姓‘盛’,以后都姓‘蒋’。”蒋礼鸿满口答应:“可以,可以。”自此蒋、盛的女儿取名为“盛逊”。蒋礼鸿虽然读的都是“之、乎、哉、也”的老古董,却对盛静霞的主张亦步亦趋,引得一些人大为不,满并要他“好自为之”,意思即不要放弃封建卫道士的做派。更有些人直呼蒋、盛的女儿为“蒋逊”,自“文革”时竟然传出盛逊是盛静霞私生女的说法。

1949年,解放战争的炮火轰轰作响,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杭州解放日下午,蒋礼鸿正在读书,之江山上枪声大作,历一个半小时有余,盖因解放军进入杭州是通过之江山而来的。蒋、盛虽然对共产党了解不多,但对国民党时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状况也极为不满,盛曾作《抢米谣》表达不满。

抢米谣
战后,各地物价奇昂,尤以沪上之米为最,购买困难。奸商更居奇屯积,于是抢米之事常发生。军警亦置不问焉。
东海狂风作,申江恶浪起。江头矗米市,铁锁双扉闭。大道直如发,道上人如蚁。携筐抱篚久鹄立,立满通衢无隙地。四更摸索来,午日相蒸晒。白头老妪僵欲死,黄儿郎裂眶眦。已交辰过扉不启,怒焰愤火冲天起。一人呼抢万人和,万拳一举双扉破。云囤囷积接栋高,潮奔蜂涌呼且号。市中主人肥如豕,血渍双睛空咆哮。银珠白玉遍地流,饿骸千万齐腾踔。大筐小筐满复溢,衣袋襟袖无余窍。携之不得步难移,街头抱米坐嘻笑。道傍有警士,顾视亦莞尔。主人咆哮风雷声,负手倘佯如充耳。日斜人散米已无,珠玉一地犹疏疏。黄口小儿扶地走,百结衣衫面浮垢。还伸双手瘦如鹞,细捡泥沙入破帽。

1951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接管外资开办的教育与医疗机构条例。之江大学由浙江省教育厅接收。校长黎照寰交出校政后离校。此时盛静霞被新的校政解聘,理由竟然是怀疑她是美帝特务。盛静霞离开之江后,在原白沙女子中学训导主任饶师岚的帮助下,去杭州宏道女中任教。好在这段时间不长,盛静霞又回到院系调整后的浙江师范学院(即之江大学的前身)中文系。

50年代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曾招收一届研究生班,由夏承焘先生、任铭善先生等为导师,教授古典文学课程。因为是第一次招收研究生班,学院特别重视,指派盛静霞为班主任,不但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还兼给学生辅导古典文学课程。学生庄严如此回忆当时的情况:

由于校领导对院系调整后第一批研究生格外重视,特聘请盛先生负责我们的行政事务和辅导工作。这样她就兼老师和班主任于一身。她功底扎实,学有专长,在宋词辅导中,使同学得益非浅。她工作细致、热情、善良而有同情心。所以,不论男女同学,事无巨细,都愿意和她谈心。

盛静霞在辅导学生时,曾对一些民间曲子词不太明白,她自然就想到蒋礼鸿。蒋礼鸿对夫人的问题也不敢待慢,于是认真研究起来。他这一研究竟然发现一些敦煌藏经洞卷子在阅读时非常费解,并且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这样蒋礼鸿在1959年出版了名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的专著。此后蒋礼鸿对《通释》不断进行增补和修订,从最初第一版到他去世后,学生据他的手稿增补的第六版,前后逾36年,字数从最初五万余字,最终达四十多万字。《通释》曾获得首届教育部人文科学一等奖、第二届吴玉章一等奖等。蒋礼鸿的学术成果大都离不开《通释》,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部被日本学者誉为“研究中国通俗小说的指路明灯”的专著,与盛静霞竟有这样的联系。

五、吾犹壮,待从头做起,学习雷锋

1958年,杭州市政府决定,以浙江师范学院和省委党校为班底成立“杭州大学”。盛静霞与蒋礼鸿自然都成为杭大中文系的教师,盛静霞在古典文学教研室、蒋礼鸿在语言教研室。

1957年反右运动兴起时,对知识界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蒋礼鸿的好友任铭善被错划为右派,到系资料室扫地,好友吴天五被发配到东北,著名教授钱南扬也带上右派帽子被扫地出校。1958年4月,夏承焘先生在日记中记到:“见云从交心文字,谓肃反中以被静霞监视过严,思在体育场路碰死汽车上,阅之汗毛为起。”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连蒋礼鸿这样意志坚定的人,也难免产生绝望的想法于是蒋礼鸿未免对西湖边无主孤坟动起伤感之心。

鹊踏枝
蒋礼鸿
萧瑟西风催梦促,惊起云屏,摇曳灯痕绿。水远山长闻怨曲,白莲花上魂难续。  悴叶蜗涎萦蹙缩,雨晕灯昏,鬼隐颓坟哭。万古荒荒愁一握,微茫篆迹谁能读?

1959年盛静霞与夏承焘合作,完成了《唐宋词选》的选注。夏先生为此书撰写《前言》,盛静霞作注,最后两人审定。这本读物,力图予各流派及近两百首词以公允的评价,细致的分析,是解放后第一部普及性的《词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为难以解读的唐宋词走向青年,促进唐宋词鉴赏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在解放后不久的学术界,是开风气之先的。

1962年,杭州大学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迎来一个学术气氛高潮的时期。这段时间,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专题学术报告,有胡士莹《变文的体裁与特点》、姜亮夫《先秦语言文字初探》、夏承焘《词调的声音》、王驾吾《王安石政论文》、任铭善《建国以来语言文字几个问题》、刘操南《楚国疆域形势及屈原放逐图说》、徐步奎《庄子在文学史上的评价》。盛静霞与蒋礼鸿则分别作了《辛弃疾的艺术特色》与《训诂方法与古典文学教学》的学术报告。

盛静霞在这期间还陆续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朱淑贞介绍》《论李清照》《对〈唐诗选〉注释的意见》《怎样欣赏古典诗词》《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等。相对来说,这时期是盛静霞能够比较专心做学问的阶段。除潜心教学与学术研究外,盛静霞自杭州大学成立起,担任校工会主席多年,她关心教职员工的生活,杭州大学幼儿园就是在她的倡议下创办的。

这时期,蒋盛两人都进入了中年,蒋礼鸿更是把学术研究看作是生命的第一要素。盛静霞不免有些想法。一次,她对一位同事说:“蒋礼鸿和我的感情,毕竟和年轻时不同了,他自顾自看他的书,和年轻时对我的热情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否是我们爱情衰退的表现?”那位同事说:“盛先生,这是你错了,男人年纪大了,总是以事业为主,这是正常的。”以后,她向蒋礼鸿说起这事,蒋说:“是嘛!现在如果我们还像谈恋爱时卿卿我我,那像个什么人呢?”

他们之间,从浓烈的感情,更多的是转到平实的生活。蒋礼鸿会用纸折一手“小蛤蟆”,一天他问盛静霞:“你会不会折‘小蛤蟆’?”盛说:“我不会,我只会折‘大猪头’。”蒋说:“我折给你看,但要一张好纸。”找了半天找到一张香烟壳里包香烟的纸,这纸又薄又韧。蒋礼鸿把纸量了又量,裁成四面见方,没有一点长短,然后折了起来,费了好半天折成一只有四条腿的蛤蟆,把蛤蟆嘴剪开一点,用一小块红纸粘进去,和真的蛤蟆一模一样,用手在屁股上一敲,还会跳起来。盛静霞折了好几次,都不合格,蒋说:“这是我们蒋家家传的,是我姐姐教我的,看来以后是要失传了。”

这期间,蒋、盛之间虽然相互唱和的少了,但两人写了不少描写新社会的诗词:

采桑子·咏新安江夜景赠工地同志
蒋礼鸿
吴刚辟碎千轮月,洒遍层崖,化出繁华,天帝难将夜幕遮。非关月姊能呈艳,劳动堪夸,干劲争霞,开作人间智慧花。
浣溪沙·赠工地同志
盛静霞
铁缆穿云走若龙,
飞轮夭矫划长空。
九渊凿出水晶宫。
倒海移山惊创造,
坚冰积雪锻英雄。
喜听捷报趁东风。
沁园春·读雷锋日记
盛静霞
不朽其谁,手迹犹留,翘仰英雄。正万千来者,叮咛策勉;浪翻潮长,矢志追踪。不锈螺钉,为人舍己,剀切分明见肺胸。回环读,爱行行字字,火热鲜红。  自私要付飘风,似落叶纷纷一扫空。恰一针见血,砭顽立懦,片言居要,发聩惊聋。美好青春,谦虚劳动,万古千秋日正中。吾犹壮,待从头做起,学习雷锋。

然而随着“左倾”路线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文革”中间,以夏承焘先生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杭州大学“文革”早期即展开所谓的“林、夏战役”(林指杭大副校长林淡秋,夏指夏承焘先生),并一共召开了五次全校性批斗大会。

1966年初夏,一帮学生冲到蒋家,因蒋礼鸿曾经指出国家某位领导人语言文字不规范,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盛静霞与女儿躲在里屋,儿子则颤抖着站在门口,只见学生向蒋礼鸿怒吼:“向毛主席请罪!”既而又大叫:“向毛主席下跪!”一向兀傲的蒋礼鸿也不得不跪下双膝……

这段时间,家中接连遭受蒋礼鸿被隔离审查(关进了牛棚)、儿子在附中遭到毒打以及两次抄家,盛静霞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更有甚者,盛静霞因审查所谓“之江大学经济”问题,也被关了起来,她因有肠梗阻的毛病,一次从口里吐出粪便,造反派居然要她将粪便吃下去!

1969年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两个孩子远走黑龙江。盛静霞一个人在苦苦等待黑夜的结束,好在有邻居郑阿莲的母亲陪伴她渡过这一段难熬的日子。

1976年,随着“四人帮”倒台,人们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时刻。蒋礼鸿与大多数知识界人士一样,对四人帮的倒台充满喜悦,他激奋地书下:

断 句
题剪报1981年“四人帮”被揪出公审时之狼狈相
恶鬼必须钢铐锁。 (指江 青)
死猪要用开水烫。 (指张春桥)

蒋礼鸿得以继续搞他喜爱的语言文字,儿子也从黑龙江回到杭州,盛静霞的日子才归于平静。

1978年蒋礼鸿破格升为教授,继而又担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盛静霞却因身体原因提早退休(当时可以延退)。离开工作岗位后,盛静霞自然感到缺乏生活的意义,恰好蒋礼鸿担任了《汉语大词典》副主编,负责浙江省编写组工作,她便要求参加编写组工作。蒋礼鸿却不同意,说:“你从来没有搞过词典工作,怎么可以参加?”盛说:“也不是每个人都参加过编写工作。”杭大的盛斯猷老师也从中作工作,最后蒋礼鸿说:“你要参加也可以,但不拿一分钱的报酬。”盛静霞欣然同意。

此后,校党委书记不知怎的知道了这件事,就问盛斯猷,怎么会有这样的事?盛说确有其事,是蒋先生定下的规矩。书记立即说:“从现在起,立即按规定,发津贴给她。”

六、独舞孤飞也不妨,穿花弄影自成双

“文革”后,蒋礼鸿被评为教授,与他当年《商君书锥指》得奖,中大欲升他为副教授竟然整整隔了33年。这时间蒋礼鸿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不想1983年春天,蒋礼鸿居然莫名晕厥过去,多方查证不得结果。1987年蒋礼鸿再次病重,经浙江医科大学郑树校长多次组织勘查,始知得了一种叫做“嗜铬细胞瘤”的疾病。很快,蒋礼鸿做了手术,术后,盛静霞激动异常,写下了:

回 天
无力回天泪雨零,
荧屏显示忒分明。
虺蛇踞腹全无望,
游刃飞针竟再生。
百日沉疴一旦解,
重阴消散霎时晴。
秀才纵有生花笔,
难表良医割股情。
贺云从
(一)
玉李天桃竞放妍,
与君同庆古稀年。
居然劫后人犹健,
纵目余霞正满天!
(二)
终老西湖亦是仙,
珠玑拾掇尚成篇。
人间乐事何须羡,
学海相携卌二年!

蒋礼鸿坐享书斋,则有:

小 庭
小庭未有半分赊,
儿植蕉葵妇乞花。
我享其成望窗外,
牵牛吐蔓上丝瓜。
风 雨
夜来风雨声势粗,
早起开门风雨无。
何处好寻风雨迹?
打断巴蕉三两株。

1991年,盛静霞与陈晓琳出版了《宋词精华》一书,是继《唐宋词选》后对宋词的又一研究成果。为了有助于青年读者,她们除注释外,又用现代文对宋词作了“译诗”之举,这种方便读者的手法,自然不能完全表现原词的韵味,有待于世人的评价了。

1992年,蒋礼鸿以一生心血铸就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被北京人民大学评为吴玉章一等奖,这是当时国内文科奖项的最高奖。蒋礼鸿由儿媳郭敏莉陪同前往北京领奖,盛静霞在银屏上看到蒋礼鸿满头白发矗立在领奖台上,也是热泪盈眶,百感交集!她又深情地做诗庆贺蒋礼鸿。

七 绝 二首
云从所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四次增订本)获吴玉章奖金一等奖,于1992年10月30日飞京。11月1日领奖,中央电视台放映。(1995年12月复获国家教委一等奖)
(一)
雪霜盖顶不知愁,
忽作凌云汗漫游。
瞿铄银屏现风貌,
先生含笑立鳌头。
(二)
忘餐废寝乐无涯,
淬砺沉潜发异葩。
谁见敦煌光照窟?
名传海外耀中华!

蒋礼鸿经过手术后,身体虽然有一定起色,但终因病情沉重,经多方救治,仍不得复元,1995年5月9日清晨,他撒手钟爱的语言文字学而去,享年八十岁。

在蒋礼鸿去世的病房内,盛静霞颤抖地取出与蒋礼鸿生前共同拟定的遗嘱,向在场的学校领导、子女、学生宣读:“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浙江医科大学作科学研究之用。”病房里一片唏嘘,儿女号啕大哭!

蒋礼鸿捐献遗体之事,在社会上引起一片震动。人们对一位著名学者的举动不免有些不解,但是盛静霞非常清楚,蒋礼鸿此举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年轻时,蒋就与盛静霞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把神和怪、力与乱放在一起,又说‘祭神如神在’可见孔子是不相信有神的。”蒋年幼时祖父去世,他守夜和祖父并头而眠,毫无感觉。所以捐献遗体,泽惠社会是蒋礼鸿深思熟虑的结果。

蒋礼鸿逝世后,盛静霞看似平静,内心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她在《忆云续录》中记述说:

读《谁怜落日》,至谊和她丈夫说:“最美丽,最感人的故事情节,必须是最直接的,最简单的,最不需要诸多解释的。那就如一男一女忽然地发现他们原来非常匹配与相爱,那才踏实、那才漂亮。是不是?
由此得启发,我与云从正是如此,“一见钟情”最能吸引年轻人,然而,那完全靠不住,不过是“以貌取人”而已;“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大了,遂成连理,也靠不住。幼小的孩子懂得什么?只有真正相互了解了,踏实了,那才靠得住!我和云从是经过这一阶段的。而且,至今我认为任何人,包括和我有过爱情关系的,都比不上云从!他是我的“唯一”!

2000年,在盛静霞辅导下,出版了《蒋礼鸿集》,全书约400万字,包括了蒋礼鸿一生著作的绝大部分,此书在学术界引起很大注意。自蒋礼鸿逝世五年后,蒋礼鸿学术成果得以全面总结发表,自然是盛静霞最最希望看到的,也可以说了却了她的一个心愿。

同年,盛静霞住进杭州市老年福利中心。有关盛静霞进入老年中心,也有许多猜测,一时间有关盛静霞与子女不和的消息也时有传闻。其实盛静霞一直是个思想开放的女性,尤其在旧社会追求婚姻幸福之举,就曾引起一些老先生的不满。当年蒋礼鸿携盛静霞回到之江大学,有人说:“此来气象非昔,望好自为之。”盛静霞回忆起来说:“如果我们的恋爱地点,是在扬州或者杭州,我们都未必能成功。扬州,我母亲、姐姐一定会反对的,杭州,也会反对,恰恰我们两人都在四川,不受他人干扰,自订终身,这可是真正的自由。”

盛静霞晚年一直关心社会老年问题,对20世纪我国兴起的老年事业尤感赞同,所以立志要亲自实践。杭州市老年福利中心当时正建院,在报纸上打出广告,盛静霞将报纸广告剪下来细细阅读,以后就下了决心要去老年福利中心。

盛到了老年福利中心,深切感受到中心领导、保育员和同住老人的爱护。中心领导还以有盛静霞这样的高级知识界人士入住感到兴奋和自豪。

盛静霞本来是个乐观开朗的人,尤其与同室朱惠清老人情投意合。朱奶奶也是个和蔼的老人,盛静霞稍显急性,她也不在意。媳妇、儿子每个星期不管刮风下雨都带孙儿前去看她,并烧一些可口饭菜一起进食。女儿每年春节前后从哈尔滨回杭去老年中心陪伴她。盛静霞在老年中心安顿下来,渐又起诗意赞许政府此举:

采桑子·颂社会福利中心
余自上月26日住进福利中心,甚为满意。盖年轻人工作紧张,老人倍感孤寂,单身者尤甚,此为时代步伐前进中之现象。市府有见于此,不惜拨巨款,建成福利中心。现已有二百余人来此修养。相互亲密融洽,余亦乐不思家。感喟之余,发为短章。盛静霞撰于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1107室,2001.3.22
(一)
回廊曲槛朝还暮,缓步芳洲,小径寻幽,春水粼粼别样柔!  
琪花瑶树知多少?掩映红楼,人在层楼,哪识人间更有愁!
(二)
绿茵场上晨曦露,鹤发童心,抖擞精神,高杠低栏稳称身。  
相逢何必曾相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处处温馨处处春!

盛静霞入住老年福利中心后,还有最后一个心愿未了,她要结集出版蒋礼鸿与她的诗作,这也是她对蒋礼鸿感情的最后依恋。

蒋礼鸿生前,曾由学生帮他出过一部名为《怀任斋诗词》的集子,后又由儿子打印成文本。蒋曾经对张宪文先生云:“余少年为韵语,垂老摧烧之。独录数篇,奉少作好事者,其谓如何?”这部诗作也是秉承了蒋礼鸿一贯的作风,非自认为是精品的,不录。这部集子由《蒋礼鸿集》收录,但蒋与盛的大量唱和之作却不见其中。

盛静霞早年得名师指点,诗词之道非同凡响,且其中与丈夫的唱和之作,是她最在意和留念的。故而她倾生命的最后精力,也要将此诗集出版。在蒋礼鸿弟子黄征博士的倾力相助,弟子蒋骥骋博士的资助下,名为《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的蒋、盛诗词合集终于得以刊布。

该书总收怀任斋诗词137首(附他作品4首),频伽室诗词386首(包括了蒋礼鸿与盛静霞的唱和之作)。虽然作品不算宏富,但却是他俩作品之中的精品。

盛静霞在《前言》中说:

面前这本小书,是我与蒋礼鸿的诗词合集。
蒋礼鸿(1916—1995 ),字云从,浙江嘉兴人,毕业于之江文理学院。室名“怀任斋”,是怀念好友任铭善先生的;又名“双瓻室”,是借用古代故事,比喻夫妇同在一室读书的;后改名“频伽室”,“频伽”是佛经中的两只妙音鸟,比喻夫妇诗词唱和。抗战期间,他随钟泰师到湖南蓝田师范学院任助教,钱子厚先生介绍他和我通信。1943 年我介绍他到中央大学国文系任讲师,1945 年我俩结婚。这几年两人有大量唱和之作。
他在学术方面的主攻方向,是语言文字的校勘、考证,代表作《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国内外学术界给予了高度评价,曾两次获国家级一等奖。1977 年开始任《汉语大词典》副主编。1978 年12 月,《辞海》编委会恢复,他担任语词部分的分科主编。他于1978 年在杭州大学超升为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他的诗词很少发表,但写得绵密真挚,不同凡响。真挚笃诚,是他品质上最大的特色,在诗词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我生于1917 年,字弢青,江苏扬州人,1940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我自幼喜爱古典诗词,对历史上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归来堂”斗茶的故事很向往,认为得一“文章知己”作为终身伴侣是人生最理想的志趣。我和蒋云从从未见面到通信、恋爱,也经过一些曲折,但被云从真情流露的诗词所打动,最后结为连理。两人同在杭州大学(前称之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执教三十余年,他教古代汉语,我教古典文学(重点是唐诗宋词)。相处五十余年,学术切磋,诗词唱和,只有心领神会之乐,从无龃龉勃谿之苦,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自此,盛静霞完成了她从思念丈夫到坦然面对余生的转变,她的诗作《孤蝶》道出了她的心声:

孤 蝶
独舞孤飞也不妨,
穿花弄影自成双。
无情有意来相伴,
似慰幽人莫断肠。

盛静霞在梦中见到的蒋礼鸿已与此前不同。一次盛又梦到蒋礼鸿,在梦中蒋居然替盛介绍起对象来,说此人如何如何,竟是以兄长的身份出现,反映了次前蒋礼鸿常像兄长一样关心盛的情景。这梦少了些许凄惨,更多的是平淡,当是盛静霞思想的转变。

盛静霞在老年中心安然度日,蒋礼鸿学生黄金贵送她轮椅一辆,她写道:

轮椅小咏•谢黄金贵赠轮椅
(一)
脚软筋酥已数载,
忽蒙赠我四轮椅。
无限风光椅上坐,
一日看遍院中花。
(二)
辚辚大道上,
顾盼敞胸怀。
何人为推挽,
喜有凝儿来。

(凝儿,盛静霞孙儿,深得盛喜爱。)

2006年4月16日清晨,盛静霞溘然长逝,享年九十岁。此番她终于可到九天之上,与蒋礼鸿再续“之江大学神仙伴侣”的情缘了。

盛静霞去世前,不忘与蒋礼鸿的旧约,嘱咐儿女,将她的遗体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此前蒋礼鸿捐献给浙江医科大学,此浙大医学院乃四校合并前的浙江医科大学),此时距他俩共同商定捐献遗体已十二年矣。

4月20日,盛静霞遗体捐献仪式庄重召开,灵堂正中摆放着以浙江大学名义捐献的花圈,百多个花圈一字排开,空气中回荡着《化蝶》的音乐。一些白发苍苍的学生赶来参加,他们面对盛静霞遗体肃然起敬,一些当年的女学生,潸然泪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省解剖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仪式。原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省九三学社组委冯培恩教授致词说:

盛静霞先生见证了一个世纪的潮起潮落,从前中央大学的一位才女,进入美满婚姻殿堂,从刻苦钻研诗词文学到潜心教书育人,留下桃李万千,词赋惠人泽世。她那善良、恭俭、谦让、坦荡的品格,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贯穿了她淡泊名利而又充满意义的人生。

会场上两幅挽联,道出了盛静霞一生的轨迹:

先师品行静若秋水;
才女人生诗意留霞。
诗美、词美、文美、人美,金陵美才女,痛也九秩摧玉;
贤妻、贤母、贤长、贤德,西溪名贤师,慨乎一朝捐躯。

盛静霞以一首“粉蝶飞迷千里路,落花飘下一声钟”开启了她的诗意人生,又以“独舞孤飞也不妨,穿花弄影自成双”走向她的生命尽头。“蝶”始终是她生命的一个象征,美丽动人而又令人心醉!

隔年,《钱江晚报》组织清明网络祭奠征文,其子蒋遂以一篇《那飘洒的蝶影,闪烁在西湖的青山白水间……》获奖,结尾处有:

南山陵园建有我父母的衣冠塚,那青青墓草今年更加葱翠了吧?静霞云从,就像天际边的彩云和彩霞,父亲永远追随着我的母亲。
我的致情致爱的父母,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看到你们双双化蝶的身影,在西湖的青山绿水间飘洒!

辛卯秋记于杭州道古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