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五个要素有什么关联?

2022-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随缘学习小天地

德鲁克先生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介绍了决策的五个要素:

①要确实了解问题的实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②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③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④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⑤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01

再次复习这五个要素,我了解了这五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并建立了连接。

首先,我们要确定问题的性质,尤其是经常性问题,能够通过建立规则或原则来解决问题。

而建立规则需要知道边界条件是什么,同时需要敏锐地觉察边界条件是否改变,一旦边界条件发生变化,决策也需要发生变化。

确定边界条件后,我们需要去思考正确的方案,而不是别人能接受的方案。只有正确的方案、不打折扣的方案,才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

对方案进行折中,行动也会大打折扣,效果就会差很多。因为“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在思考正确方案的同时,还需要思考如何让方案能够更好地被执行,因为决策如果不能被执行,就只是空想、只是意愿。

最后,还需要建立一套合适的反馈机制,来检验执行,让执行能够更有效地发生,并且能够对方案进行更新迭代。


                                    02

我们通过一个问题的分析,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5个要素。

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喜欢动手打人的问题。

第一步是确定问题的性质。

这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是经常性的行为,不仅我自己的孩子是这样,我看到过很多同龄的孩子,甚至年龄更大的孩子,也有动手打人的行为。

第二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找到这个问题的边界条件。

(1)孩子只有三岁,年纪还很小,不可能和他讲大道理,因为他听不懂。

(2)因为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同样因为年龄的问题,所以不能指望跟孩子说一次这个问题他就能立刻改正。(即使是成年人,很多问题也不是说一次就能改正的。)

(3)榜样的力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自己的身边有人动手,他也会改正不了,所以需要和家里人做好沟通,家里任何人都不能有动手的行为。

第三步,就是思考正确的方案。

小孩子对动画和故事一般都比较感兴趣,可以通过陪他一起看好行为、好习惯的动画,给他讲相关的故事,来帮助他养成不动手的习惯,同时自己和家人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的作用。最后,通过1到2年的时间,实现这个目标。

第四步,如何才能让这个方案更好地被执行呢?

一方面,可以通过每周设定固定陪伴孩子的亲子时间,在亲子时间做孩子感兴趣的事以及方案上需要做的事。

另一方面,做好二级反馈,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及时表扬并说明原因,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包容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会一直在他身边陪伴他。

最后,就是建立反馈机制。

在每次亲子时间结束后,都询问孩子的感受与想法。同时,自己也需要去做复盘,并与前一次的复盘进行对比,看看做得好的方面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进行更新迭代,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这样分析后,我现在的行动计划就是:本周收集相关资料,下周开始在陪孩子聊天的过程中进行分享践行。

我认为,对于知识的学习,我们只有通过分享加实践,才能知道知识有没有用,以及应该怎么用。

这是我通过学到的内容来这个对问题进行的分析,并不一定正确,但却是我的一次实践,也让我更加理解了这个知识。

如果你赞同我的观点,欢迎点赞。

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也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意见或建议哦。


以上内容来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以及个人的学习和思考,仅表达个人观点(๑ت๑)

我是随缘,我相信: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100%的坚持比98%的坚持更容易实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