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家

2024-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所谓伊人J

刷手机,看到一条航拍我老家的视频。

我家那旮旯,位置偏僻,三面环水,又没有出过什么名人,因而,一直默默无闻,按照时髦的说法,透明体,没有存在感。

村庄名字带有一个“荡”,大概因四周绵延数百亩芦苇荡的缘故。

绵延到今天,芦苇荡名存实亡了,其背后的原因,一是水域逐渐干涸,二来滩涂开发成水产品养殖。

我文章中写的过去的场景,一去不复返。正如莫言书中轰轰烈烈的红高粱,现实生活中一点影子找不到。

我和他不同,我写的是非虚构散文,基本复制记忆;他写的是小说,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大胆想象。

这几年,全国各地掀起旅游热潮,我老家也顺势而为,对原来的老破旧大力整治,也新增加几幢古建筑。

全国旅游古镇多如牛毛,我老家低处苏北,没有明显特色,显得毫不起眼。

想不到,淮安旅游博主,对我老家进行了航拍,画面上看起来,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参天树木,没有车来马去,只有绿意氤氲,河水绕着青砖黛瓦,一派岁月静好。

闲话少说,先看截图。

按照航拍,水天相连处,不是清澈的河水,就是青绿的树木与芦苇,没有多少现代建筑的痕迹。

虽然,芦苇荡今非昔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一点没有改变,这里至今没有一家化工厂和机械制造企业,一方面说明这里落后,一方面说明这里的环境和空气污染很少,因而,这里的鱼虾蟹和植物蔬菜颇受外地人青睐。

我查看了资料,得知老家的前世今生。

芦苇荡位于里下河腹地,正南与江苏兴化隔水相望(我小时候父亲撑船带我去兴化这个记忆没有错),西南紧邻淮安与扬州宝应。

关于芦苇荡的形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明朝时期,镇江金山寺倒塌,谁也不愿意修缮,此时,苏中马良路过,在金山寺的“上缘簿”上写下“马良独修金山寺,不用江南半锹土”。他说到做到,组织人员用船从苏中、苏北运土至镇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金山寺修好了,而那取土后的洼地则成了茫茫水荡,后来人为纪念马良,称这片水荡为“马家荡”。

我生在马家荡,长在马家荡。

小时候,目之所及,不是水,就是芦苇,邻居之家常常通过小船来往,现在满眼是陆地,芦苇销声匿迹。

在我老家,马良传说妇孺皆知。

我父母不识字,父亲知道马良神笔的故事,“马良独修金山寺,不用江南半锹土”这一句也是母亲告诉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