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研究之四|“通南巴”何以成为红四方面军理想落脚点?
“通南巴”指的是川北地区的通江、南江、巴中地区。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西行转战三千里,饱受无后方作战之苦,一直苦苦寻觅再创根据地的机会。
反“六路围攻”前,川陕革命根据地形势发展图1932年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进入川北,发现这里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有较好群众基础,是块天然用兵养兵之地。时值严冬,和煦的阳光打在脸上,满山青翠一派生机,这让刚刚翻越风雪秦岭的红军眼前一亮,这些常年与山林为伴的人不由惊叹,要是能在这里落脚该多好。
落脚川北,谈何容易。后有国民党中央军穷追不舍,前有四川军阀视地盘如命,新区群众对红军部队也不太了解。如何创建和巩固根据地?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年轻的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又是凭借什么最终站稳脚跟,坚持长达两年零三个月的根据地斗争呢?
1.利用军阀之间内部矛盾,是弱小红军迅猛发展的最大法宝。
历史给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绝佳机会。在红军进入川北的时候,四川军阀正在成都打得鸡飞狗跳。盘踞在川北的四川军阀田颂尧,带着他的主力部队协助刘湘攻打刘文辉,后防基本没留什么力量。红军入川后兵分三路,不到一个月就拿下通南巴地区,初步形成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雏形。
这时,穷追不舍的胡宗南等“中央军”到哪去了呢?不好意思,他们被四川军阀挡在了门外。四川当时被称为“国中之国”,是川军的天下。让蒋介石的中央军入川,无异于引狼入室,这点四川军阀倒是思想统一,况且刚从鄂豫皖撵出来的“流寇”有啥可怕?所以,那是刘湘采取的仍是“先安川、后剿匪”的策略,即便是蒋介石都没有料到,突围出来的红军会在川陕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当时,刘茂恩部已经进入万源,但不久便退回去了;胡宗南部已从汉中进到川陕交界处,爬上了大巴山,但也吃了闭门羹,不由得悄然退兵。四川军阀硬是不让他们进来帮忙,都有点儿不愿“开门揖盗”的味道。
2.民不聊生的生存环境,让红军在川北一呼百应。
尽管川北的自然条件,利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但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割地之肥,不顾人民死活,川北农民同军阀地主的矛盾,已经尖锐到冰炭不容、一触即发的阶段。
人民群众的生活,简直贫困到令人吃惊的地步。无论县城或乡村,男女老少衣不遮体、面黄肌瘦。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没有裤子穿,围着块棕片遮身。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有的甚至已经预征到三十年以后去了。大片良田,被勒令种植鸦片,一座千余户人口的通江县城,竟有上百户人家,以开大烟馆为业,瘾君子之多可想而知。土匪猖獗,呼啸山林,经常打家劫舍,绑票杀人。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成为兵匪为患,烟毒遍地,民不聊生的人间地狱。
群众实在活不下去了,便奋起反抗。这个时候的川北,抗捐抗税、起义兵变,已经彼此起伏,为红军发动团结群众,提供了很好的政治环境。加上红军态度和蔼,买卖公平,秋毫无犯,军纪严明,屡遭军阀蹂躏的川北群众,很快对红军产生了信任和好感。由于群众受压迫剥削很重,迫切要求翻身解放,容易发动,特别是妇女革命积极性甚高,能吃苦耐劳,是相当活跃得力的革命力量。
3.优质的地理自然条件,为红军坚持斗争提供重要保障。
川北的地形南低北高,那里山川纵横,险峰交错,路隘林深,许多地方被原始森林覆盖着,树木又高又粗,一两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红军用少数兵力把山口子一堵,敌人就不容易攻进来;大部队集结,隐蔽穿插,敌人也很难发现,便于我军发挥山地战、隘路战、运动战的特长,进行防御和反攻。此外,四川土地肥沃,一年四季长东西,山里的飞禽走兽不少,解决部队的吃穿问题比较好办。
川北这样的地势条件,利于运动游击战。红军在后来的反围剿斗争中,能够层层设防消耗敌人,从容收缩伺机反攻,有时甚至用一两个连,顶住敌人两三个旅的进攻,有利的地形条件起到重要作用。
4.久经征战的红军,被战火洗礼成一支钢铁之师。
红军从鄂豫皖带出来的1万4千余部队,经过四次反围剿和极其艰难的西征转战,已经被历练成为,能够大步进退、连续作战、经验丰富、不怕牺牲的精锐之师。几乎每人一支枪,子弹平均每枪十排左右,士气高昂、斗志旺盛。四川军阀在接下来的三路围攻中,充分领教了红军的厉害。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艰苦斗争中,红军领导人建设根据地经验极大丰富,初到川陕便迅速进入情况,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全面开花,齐头并进,搞得热火朝天。
当时都干了哪些大事儿呢?比如,走家串户发动群众,开仓分粮平分土地,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建立红色政权和群众组织,戒绝鸦片烟,打击和瓦解土匪队伍,扩红和建立地方武装等等,新区政权得以迅速巩固,为反国民党三路围攻,打下良好基础。
那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的年代。当时的红四方面军领导人,除张国焘36岁外,陈昌浩才29岁,徐向前32岁,军师领导大多二十多岁,十八九岁的团职干部一大堆,但他们干的却是武装割据,创建根据地这般开天辟地的事儿,他们领兵打仗、土地革命、建党建政、发展经济、拥军支前、宣传教育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后来还疏通了三百里河道改善交通,想想都觉得不简单。
随后,随着反三路围攻和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1933年下半年,红军相继建立了仪陇、阆南、嘉陵、英安、营山、长胜、渠北、达县、宣汉、红胜(罗文坝)、城口(万源大竹河)等苏维埃政府,扩大到5个军,8万余人。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童子团、妇女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发展到10余万人。苏区拥有自己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军需及经济设施,川陕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