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决战皖江》(64)
![](https://img.haomeiwen.com/i8472963/c44713871de39b70.png)
李大湖发现,三颗绿色信号弹升空后,山坡上剩下的敌人都调转头,嗥嗥叫地朝山下狂奔,原来是要撤退了。令李大湖不解的是,怎么这撤退搞得就像是打冲锋似地,大呼小叫的,给自己壮胆助威呀。
撤退的信号弹,是敌营长下令发出的。
这位营长率部攻进山前李村后,挨户搜查,终于在一户人家的堂屋里,发现刘云他们没来得及带走的那10麻袋钞票,麻袋已全部拆开,票子一摞摞地摆在地下。为防止士兵哄抢,营长亲自坐镇,指挥部下清点装包。
票子装的不到一半,副官进来报告:
“追击部队进攻受阻,弟兄们伤亡很大!”
“怎么回事?”营长不相信地问。
副官:“情报有误。说什么几十个人十几条破枪,根本就不是那回事,人家机枪都有好几挺,不光有轻机枪,还有重头货。”
营长:“是正规军?”
副官:“很有可能。那帮人仗打得鬼精,正面之敌只用步枪丁丁当当地打,等我们的人攻上半山腰,斜地里突然冒出几挺机枪,我们的火力被全面压制。”
“撤下来!发信号撤退!”营长果断下令。
本以为是烂柿子,谁知竟是硬骨头。好在10麻袋钞票已经抢了回来,战斗目标已经达到,没必要耗在这里,把老本拼光。
撤退的命令虽然很及时,但还是有百余人倒在山坡上,永远回不去了。敌人一个营的兵力,损失了四分之一。
茅弓山战斗,巢北游击大队打出了威风,士气大振。打扫战场时,又收缴了100多条枪,5000多发子弹,恰好补充了部队武器弹药的不足。
此后,李大湖将部队或分或合,在淮南铁路和合浦公路沿线,四处袭扰敌人,打汽车,烧仓库,拔碉堡,剪电话线,造出了很大动静。每次行动结束后,现场都会留下一张“皖江联络队告示”,闹得敌人搞不清楚,皖江联络队究竟有多少人,多少支队伍。
由于这里离南京和合肥都不远,又地处交通要道,因而倍受舆论关注。安徽的几种晚报,南京的《青年杂志》,甚至《中央日报》,都有报道李大湖和皖江联络队的消息。
其中有一个从台湾来的记者,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对巢北地区的战况,作了综合分析:“共军李大湖部,在淮南巢北地区活动甚为猖獗。其战术特点,是以快打慢,以大吃小,打弱不打强。并惯于夜战,打了就走。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使国军疲于奔命……”
这期《青年杂志》被刘云弄到一本,送到大队部。李大湖看后哑然失笑,这倒好,我还没来得及总结呢,他倒总结得头头是道,还真像那么回事,以后打仗,就按他总结的这一套打得了。
打这以后,李大湖又多了一件事,剪报。他把这些报纸和刊物登载的有关他的文章,都细心地剪裁下来,和他平时做的一些重要战斗的记录,一起放在他马背上的马囊里,闲隙时就翻出来看看,研究研究新的战术。
1948年元旦刚过,南京方面限令安徽“20天内消灭共军李大湖部”。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省主席夏威接到命令后,心想,上次派出四十八师的一个营,去抢夺丢失的10麻袋钞票,最后也能得胜而归,说明李大湖的游击队也不过如此,这次改派保安部队,虽然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但是我拿出一个整团,规模和力量总是要强过一个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