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亲子教育婚姻育儿

ADHD是“小儿科”?达∙芬奇其实也被它坑过

2019-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鹿鸣心理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也即人们常说的多动症,是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全球范围内未成年人的患病率约为5.29%。换句话说,我国两亿多儿童中,多动症患者可能超千万。

ADHD的症状一般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初露端倪,患者的平均初发年龄为7岁,其中60%左右的患儿成年后依然会有难以集中注意力、焦躁不安、冲动鲁莽等症状表现——人群中大约有3%~4%的成年个体患有ADHD,其中41.3%的人表示自己因此深受困扰,甚至无法正常工作与生活。

成人患者通常在12岁以前就曾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有多动—冲动的症状,而且这些症状跨越各种不同的社交、工作场合,显著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会功能。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中,ADHD患者的注意力不集中与多动-冲动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

1. 在学习、工作及其他活动中,无法注意到细节或经常因为粗心大意而出错;

2. 在学习、游戏或工作中,经常难以保持注意力;

3. 与别人说话时,经常心不在焉;

4. 经常不能按要求完成功课、家务或其他任务;

5. 经常无法安排好作业或活动时间,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6. 经常回避、讨厌或勉强参加那些要求高度集中精力的作业或任务;

7. 经常遗失作业或活动所需的物品(如书本、钱包、眼镜等);

8. 经常因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9. 经常忘记日常活动中的事情(如跑步、赴约、买东西等)。

pp.5-6,《家有顽童》

多动-冲动

1. 经常手脚不停乱动,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

2. 在应该坐好的场所,常常离开座位;

3. 在不恰当的场合常常过多地走来走去、爬上爬下,或是坐立不安;

4. 经常难以安静地做事或参加课余活动;

5. 经常不停地活动,好像“受发动机驱动”般无法在同一场合长时间待着;

6. 经常讲话过多;

7. 常常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忍不住插话;

8. 对需要轮换等待的事情常常表现出不耐烦(比如排队);

9. 经常打断或直接介入他人的事情。

pp.6-7,《家有顽童》

如果患者的确是患上了ADHD,则至少会出现上述18种具体症状中的5种,并且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统称为ADHD,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实际上包含以注意力缺陷为主型的I型(Inattentive Presentation, I)、以多动-冲动为主型的HI型(Hyperactive Impulsive Presentation, HI),以及同时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与多动-冲动的症状的C型(Combined Presentation, C)3种亚型。

虽然对大多数患者来说,ADHD百害而无一利,并可能因此陷入学业失败、难以承担社会责任等困境之中,但也有的人顺势而为,在那些对适应性与创造力要求比较高的领域大放异彩,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著名画家/发明家/科学家莱昂纳多・达・芬奇就是其中一位。

大部分人对达・芬奇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小时候语文课本上那个画了很多鸡蛋的少年。不过跟“叛逆少年苦练画技终成一代大师”的故事版本不同——14岁学画画,18岁已经有青出于蓝之势的达・芬奇其实一直是个天赋型选手。

这位疑似穿越者的系统bug一样的存在,不仅在绘画、雕刻、音乐等方面造诣深厚,还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建筑学、水利工程学、机械工程学、地质学、生物学、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令人咋舌的贡献。

他不仅比哥白尼更早意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并绘有迄今留存的最早的人体内部结构图,还设计出了直升机、坦克、潜水艇、降落伞、机器人,以及各种枪炮手榴弹的雏形……毫不夸张地说,达∙芬奇在自己所涉猎的每一项领域都是硕果累累(具体成就见下图)。

对于这样一位集画家、建筑师、发明家、雕塑家、机械工程师于一身的旷世奇才,伦敦国王学院的两位研究者却在他们于今年五月发表在《Brain》上的论文中指出,达∙芬奇极有可能是一位ADHD患者(Catani & Mazzarello, 2019)。

他们在对达∙芬奇的生平事迹、传记资料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探讨后,还原出了一代巨擘鲜为人知的一面。 

历史资料中的达・芬奇虽然惊才艳艳,但常常无法长时间专注作画、乃至拖延成性:创作《最后的晚餐》时被人指责心不在焉、消极怠工;《蒙娜丽莎》前后共用时近十六年才得以完成;因为过于散漫而在罗马落了个不靠谱的名声,只待了不到三年就被当时的教皇利奥十世请出了梵蒂冈。

达・芬奇因为做事不靠谱而“声名在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工作时很容易分心走神,稍不留意就会被自己旺盛的好奇心带偏到别的事情上,半途而废的作品多不胜数,最后往往要靠别的画家来收尾救场。对此,他自己也曾在日记中承认,在受雇于米兰大公洛多维科·斯福尔扎的近20年里,没有一件被委托的作品是按时完成了的。

此外,作为一名遍地开花的全能型选手,达∙芬奇虽然在科学、哲学、文学等方方面面都建树颇丰,但实际上他的很多手稿都没来得及在当时发表,错过了推动时代进程的最佳时机。

除了生平事迹与手稿资料,两位研究者还参考了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心理传记学分析,结合达∙芬奇的作息习惯、惯用左手、存在阅读障碍等方面共同推导出了他可能患有ADHD的结论——达∙芬奇之所以能够取得前面那些让人叹服的成就,可能是得益于ADHD赋予他的生生不竭的好奇心与奇思妙想的跳跃思维。

但凡事有得必有失。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位于法国的克劳斯-鲁斯城堡逝世。而根据传记作家Vasari的记载,他直到临闭眼前还在忏悔自己“天怒人怨地没能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that he had offended God and mankind in not having worked at his art as he should have done)”。

作为一个可能是被ADHD耽误了的天才画家,即便没能专注于艺术创作,现存的几幅传世之作也已经足以让他名留青史,可想而知如果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创作,达∙芬奇肯定不会落得含恨而终的结局。

500年后的2019年,尽管ADHD依然是一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但好在大部分患者已经能通过积极治疗使症状得到控制。目前,ADHD的首选干预方案是药物治疗,不过使用利他林等药物虽然见效快,但也难以避免会产生头痛失眠、腹痛厌食等副作用,而且普遍存在停药反弹等问题。

考虑到传统药物治疗的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将正念冥想引入到ADHD的治疗方案中——已有研究表明正念能提高个体的专注力(Rahl, Lindsay, Pacilio, Brown, & Creswell, 2017),以及增加与注意相关的前额叶皮层灰质的密度(Hölzel et al., 2011)。

其次,通过正念练习,个体将学会不带评判地接纳自己当下所觉知到念头、感受,而不是被心理惯性激起反射性的自动反应(van der Oord, Bögels, & Peijnenburg, 2012)。

不仅如此,正念冥想还能提高个体前额皮层区域的活跃度——在只观察呼吸的正念状态下,个体内侧前额叶、纹状体等脑区激活显著增强,这表明正念能够激活与注意、记忆和情绪调节等相关的脑区(Tang, Hölzel, & Posner, 2015)。

有研究者对ADHD患者进行了为期八周的正念冥想训练,训练结束后患者的执行功能有明显改善效果(vander Oord et al., 2012)。而ADHD个体之所以存在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表现,正是因为涉及到工作记忆、情绪调节、行为抑制等协同加工过程在内的执行功能出现了问题。由此,患者或能通过正念冥想提高大脑的执行功能,进而改善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障碍。

参考文献:

1. 莫那斯特拉. (2018). 家有顽童:孩子有了多动症怎么办 (雷秀雅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 Catani, M. & Mazzarello, P. (2019). Grey matter Leonardo da Vinci: a genius driven to distraction. Brain, 142(6), 1842-1846.

3. Hölzel, B. K., Carmody, J., Vangel, M., Congleton, C., Yerramsetti, S. M., Gard, T., & Lazar, S. W. (2011). Mindfulness practice leads to 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matter density.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191(1), 36-43.

4. Rahl, H. A., Lindsay, E. K., Pacilio, L. E., Brown, K. W., & Creswell, J. D. (2017). Brie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raining reduces mind wandering: The critical role of acceptance. Emotion, 17(2), 224-230.

5. Tang, Y. Y., Hölzel, B. K., &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4), 213-225.

6. van der Oord, S., Bögels, S. M., & Peijnenburg, D. (2012). The effectivenes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DHD and mindful parenting for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1(1), 139-14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