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国传统文化简友广场

我对通洲桥的粗浅认识

2023-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水河

第一阶段认识。游记或小说中叙述和描写的单纯对象。桥就是桥,是民之发明设计,民之参与建造,民之分享成果的跨河流的交通元素。上初中时,我写通洲桥的一篇记叙文,当时的语文老师作为二(二)班写作课的范文来读,这可能是我至今从事文学创作的缘起。也说一点个人收集通洲桥散文过程中的秘密吧,至今还有很多作家和文化界的朋友还是停留在通洲桥水陆交通、商业流通和由此带来的文化信息流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认识。曹王恋情引发的乡愁寄托。二十一世纪初,伴随着我长篇小说《榭里人家》的出版,曾经发起过一场与陈兴兵主席、胡新谷老师一起举行的新作签名售书活动,可惜两位因事均没参加。我把三人书籍销售换得的317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患病的曾在兰城打拼的陈立新。陈立新祖上就居住在通洲桥南端的射里村。这是一个当今只有三十来户人家却有十三四个姓氏的小村落,却成了清末以来一段人物传奇中的地理载体。根据当时的书籍销售盛况,我推出了“正月初一梅江情人节”这个概念,后来逐渐得到了兰溪文旅界和金华大市主流媒体的认可。

第三阶段认识。如果只限于梅溪两岸交通,或者只局限在曹王恋情,那就把通洲桥贬低了,尽管曹王恋情是人间烟火中最让人感念和怀想的痛,也让通洲桥成为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在农耕时代,通洲桥不仅是跨河流的交通要素,给人在此寄生和生活依靠,在外的梅江人过往乡愁的寄托,不仅是一段近代传奇,而是一种深深扎根在梅溪两岸百姓人心中的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浸梅、润梅的重要载体。就其形象而言,旧与新、软与硬、干与润,质朴与华贵、传承与创新,还可以有更多,但它的内质就是“五常”或“六常”。所谓“五常”,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可指仁、义、礼、智、信。言说“六常”,就是在后者的后面加一个“勇”字。可以说,在它身上承载的是厚重的人文历史,复杂的社情民意,包括民间经久不息的呼声和永不落伍的改良精神。我们要让它嫁接当代让它全面复活让它成为当今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我编写《通洲桥散文集》的初衷,能不能达到我心之所愿,也只有交给现在的作家和文史爱好者了。

陈水河初稿整理于2023年3月,修改于2023年5月25日早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