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本书楼——晚明的文艺气息
崇本书楼,万历十九年(1591)冬动工修建,连续两年施工,在二十一年秋天竣工。位于河南省卫辉市东北隅卫辉古城内,望京楼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成为全国目前保存完整、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建筑之一。1986年,被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作为全国最大的石构无梁殿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京楼文物碑崇本书楼原本是大明潞王府最靠后的一个建筑,明朝王府讲究“前照后靠”,就是前面有照壁后面有靠山的意思。潞王是晚明的一位藩王,而且身份尊贵,因为他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就是那位不务正业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唯一一个同父同母的胞弟。明朝有个特别不人性的规定:凡是分封出去的藩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区域内活动,而且除非得到皇帝召见,否则不得回京,回京视同谋反。这个不人性的规定据说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定下的,就是那个夺了自己侄子皇位的那位。我估摸着,他这么规定十有八九也是怕后人学他篡位。
明成祖朱棣因为回不了京城,潞王被封到卫辉以后就开始天天吟诗作画,没事儿就跟几个儿子写写字作作诗弹弹琴,简直惬意。
如果你去卫辉民间问崇本书楼,那十个人能有一个知道就不错了,但如果你去问望京楼,却是真正的妇孺皆知。传说望京楼的主人——潞简王朱翊鏐(音:yì liú 简称潞王)思母心切,号称要修建百层高楼望到北京。但因为工程浩大,修到二层就修不上去了,眼看再继续修下去就要激起民变,于是当地官员想了个办法:在城外仿照紫禁城的样子修建一个院落,找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请潞王登上望京楼指给他看,说那就是北京了。潞王一看表示满意,于是下令停工,望京楼其名因此而来。
远观望京楼这故事一看就是民间编出来的,不过卫辉确实有个地方叫小北京,似乎跟这个传说可以相互呼应。BUT!且不说潞王是不是真这么混蛋,单看潞王陵(位于新乡市北站区,以后会仔细介绍)的风水和里面的各种讲究,就能看出这位潞王是个文人,肯定不是个傻子。当地官员这种连三岁小孩儿都哄不住的小招式能骗的了他?就算这位王爷没出过卫辉城,一眼能不能看见北京心里没点数么?所以这也就是个民间传说。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建筑到底是干嘛用的呢?
之前提到,潞王是个文人,喜欢和儿子们吟诗作对。所以崇本书楼说白了,其实就是人家父子读书弹琴的地方。之所以后来有这样那样的传说,据说是清兵入关后故意丑化了。据传,清兵入关后觉得明朝的艺术气息异常浓厚,自己又学不来,又想搞的像人家一样看上去高大上,于是采取了最原始的方法——直接给崇本书楼拆了,像拆积木一样把梁啊柱子什么的直接通过大运河运走了。因为崇本书楼后面就是当时的京杭大运河,实在是太方便了,方便到不给他们运走感觉都有点对不住这么便利的条件。所以崇本书楼上面原本是有一个木结构大殿的,我们现在再上去,登顶之后只能看见一个基台,基台上还留着原来的柱基。也是因此,我们从下面往上看的时候感觉最上面就是个大平台。
整修之后的崇本书楼关于潞简王崇本书楼,故事很多,有好的也有坏的,以后慢慢继续讲。但可以肯定一点:不管这位潞王是个好人还是坏蛋,不可否认是位文人,而且教出了几个好儿子,尤其三子朱常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佛法和音律也有一定研究,被称为小潞王,据说小潞王好制琴,他制的琴必有“中和”二字,因此被称为中和琴,据传小潞王一生制的琴有三百多架,监制的琴更是不计其数,新乡市平原博物院馆藏就有一把七弦中和琴,有兴趣的可以前往参观。
明超,文化工作者,热爱历史文化的大龄青年。思想略飘忽,内心小逗趣。想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弄到心里,想把家乡的好地方传到外面。希望能让更多人对历史及文化感兴趣,同时欢迎各路大神批评指正,欢迎加关注,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