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相映红——咏桃花古诗词赏析(上)
人面桃花相映红
——咏桃花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人们一提到春天,就会想起浓艳的桃花。因为桃花在仲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
桃花的绽放宣告了春天的真正到来。“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花”(唐•高谨《晦日宴高氏淋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当三两枝桃花从竹林中探出艳美的芳姿,正是江水溶溶,天气转暖的时候,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周朴《桃花》),春意渐浓,桃花点染出无边春色,这艳丽的色彩和明媚的气息如何能不惹人喜爱,让人争相前去观看呢?桃花就这样悄然融进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成为人们审美视野中的春天情结。
在吟咏桃花的古诗词中,有不少是正面赞美桃花妍丽多姿、妩媚动人的。如唐代诗人吴融的《桃花》:
满树如娇烂漫红,
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
将示人间造化工。
此诗以娇女比喻桃花,赞美桃花的艳丽娇美。前两句写满树的桃花,烂漫红艳,娇美无比。由于有“满树”、“烂漫”作铺垫,这“红”的色彩就显得浓郁而热烈。千枝万树灿如锦绣、艳如红霞的桃花展现出浓郁的春意。春天的万物,仿佛都为它娇艳的色彩所融化。后两句则引出诗人的愿望,希望桃花开花结果,造福人类。“万枝丹彩灼春融”这一夸饰之语,将桃花盛开之美景活现于读者的眼前。
阳春三月,桃花当令,树染胭脂,枝挂红霞,桃花真是占尽人间春色:
千朵浓芳绮树斜,
一枝枝缀乱云霞。
凭君莫厌临风看,
占断春光是此花。
唐代诗人白敏中的这首《桃花》诗,写三月的桃花花影摇红,灿若云霞,临风看去,春意浓浓。桃花装点出盎然春意,成为春天舞台上永远不可替代的主角。
明媚的 春光、艳丽的桃花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五),写黄师塔前的桃花,很有情意: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一簇簇的盛放,这不是为他人,只是为展现自己的美而肆意的盛开呵!前来欣赏桃花的人们啊,你究竟是喜爱深红色的桃花呢还是喜爱浅红色的桃花?一股清新愉快、活泼而富有生趣的春天气息顿时扑面而来,充满了生命的喜悦。“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桃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桃花多生长于野外甚至山涧之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赞美道: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诗中写道:在四月的深涧底下,有一树桃花像火焰一样灼灼燃烧。它知道自己所处地位低下,因此就努力使春风偏离原有的方向来眷顾自己。这是对于深处困境而顽强不屈的生命的高度礼赞,充满了对生命的激情及昂扬向上的奋发精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一诗中,同样赞美四月的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将桃花看作春色的化身,为能在四月的深山之中看到桃花而喜出望外,表达了惜春、恋春的心情。
北宋诗人邵雍的《二色桃》也是一首赞美桃花的佳作:
施朱施粉色俱好,
倾国倾城艳不同。
疑是蕊宫双姊妹,
一时携手嫁东风。
二色桃,桃的品种之一,其花红白两色,并蒂而开。此诗采用拟人手法,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二色桃的美艳之貌,流露出诗人对桃花的喜爱之情。
桃花盛开,花色可人,红者妩媚烂漫,白者清逸淡雅,在阳光下格外的娇艳、柔媚、侬丽、娴淑。在生活中,人们常说兰花是气节超迈的君子,菊花是放诞自适的隐士,梅花是经霜愈坚的斗士,那么,桃花则是一位娉娉婷婷、艳丽逼人的美女。这取决于桃花表现出来的性质大多与人间女子的阴柔之美相似。桃花是很灿烂的,又是有着蓬勃的生命力的。它的略嫌夸饰的颜色、香气和姿态都能给人一种生命的力感,涌动着无限的活力与生机。桃花娇艳、柔美的自然属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富有生机活力的青春女子。也正因为如此,桃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在《诗经·周南》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借桃花歌咏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南朝诗人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花,联想到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表达出对远方妻子浓烈的思念之情。
到了唐代,以桃花比喻美人的诗非常多。如:李白的《长干行》:“自怜十五余,颜色桃李红。”王建的《春来曲》:“青帝少女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湿。”诗人们以桃花喻美女的描写,再现了少女青春焕发、容颜红润的年轻貌美的形象。
美人如花,年轻美丽,面容白里透红,灿若桃花,艳丽动人,令人赏心悦目。因此人们常用“面若桃花”形容女子的美丽。唐代诗人陈子良的“柳叶来眉上,桃花落脸红”(《新成安乐宫》),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唐代诗人李中的“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春闺辞二首》,唐代诗人韦庄的“依旧桃花面,頻低柳叶眉”等诗句,都从女子的面部入手,借绯红的桃花衬托少女脸色红润的容颜,展现了女子健康、美丽的形象。
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首《桃花行》诗:
胭脂鲜艳何相类,
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
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欢花泪易干,
泪干春尽花憔悴。
全诗以花拟人,以人比花。诗人将人泪长流比花自妩媚,泪易干比花易衰,憔悴人比憔悴花,回环反复、珠联璧合,将花与人交织在一起,刻画出一个孤独无援、多愁善感的柔弱少女形象,而桃花则成了林黛玉纯洁美丽而红颜薄命的象征性写照。
有些古诗词咏桃花,并非为桃花而咏之,而是用来传情的。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最为有名: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唐人孟棨《本事诗·情感》记载,唐代诗人崔护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在清明节那一天,独自到城南游玩,见到一户村舍,桃花环绕,便上前敲门求饮。有一年轻女子给崔护送水,四目相对,情意殷切。崔护告辞后再没有光顾。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护旧地重游,但见风景依旧,而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不胜惆怅,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
这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回环往复、曲折淋漓的表达了出来。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句中的“红”字,写出了往昔少女红润的面容与桃花的红艳交相辉映,使诗人至今回味,仍觉愉悦、欢畅。“人面桃花”这个典故,后来为许多诗人引用。
以桃花为载体歌颂爱情的诗不少。先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是以桃花写悲情。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满山的桃花鲜艳夺目,而盛开的桃花终究会凋谢,情郎的心就像桃花一样短暂而易凋零,情郎的变心引起姑娘深深的愁绪。
再看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五首》其二:
山泉散漫绕阶流,
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
水晶帘下看梳头。
这首诗是元稹为早年的情人崔莺莺写的。前两句写他们相会时幽静的环境,后两句写他们甜蜜的爱情生活。“万树桃花”色彩绚丽,将纯真的爱情烘托得醇厚如酒,甘甜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