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第七章 读书笔记

2019-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为学日益

第七章  克服存在主义

一、克服存在主义的必要性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1、阐述人类存在的存在主义哲学所描绘的景象是如此令人失望而灰暗。但从教育学缓和了存在主义最初的一些激进的看法。遭遇揭示了新的超越过去的可能性,危机意味着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

阐述人类存在的存在主义哲学所描绘的景象是如此令人失望而灰暗。但果真如此的话,教育从一开始就无所作为了。

人总是能在真正的生存时刻免于陷入失控的世界,但固定不变的塑造,即把人“培养”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人物,这是不可能的。然而,当我们探讨教育学的一些研究结论时,就会无形中缓和了存在主义哲学最初的一些比较激进的提法。

遭遇不仅可以被理解为是毁掉迄今生活安全感的暂时的动荡,而且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新的超越过去的生活可能性。

当我们把危机与一种新的起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彻底失去了以往所有的支柱,并同时建立起来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建立起新起点的可能性假定是当然存在的,它也是人们在其生活中经历了无数似乎毫无希望解决的困难之后所乐于接受的经验。这里我们还要再做补充,以便更明确地认识这一积极的生活经验,借以揭示这种新起点的内在前提。

2、不能简单地把存在主义哲学看成是对世界异常恐惧的直接表现,一个人面对这一失控的世界似乎只能被动的听天由命。人应该振作起来,超越恐惧与孤独,获得存在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生存。

为此,必须再次联系前面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概念来进行探讨。我们曾强调,不能简单地把存在主义哲学看成是对世界异常恐惧的直接表现,一个人面对这一失控的世界似乎只能被动的听天由命。我们认为人应该振作起来,有所作为,以便在顶住恐惧时,在自身中找到一个最后的绝对依据,即存在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生存。

但是这条路并不是真正通向自由。也许这一过程不能看作是最后淘汰人类身上所有不完善和无意义的东西的过程。但是人不可能持续地保持这种状态,因为正如这儿所述,只有不怕放弃极度孤独才能获得生存。要在这个基础上建筑人类有意义的生活是不可能的。确切地说,有意义的生活要求人们超越其孤独,寻找与自身以外的现实的联系、与他人的联系、与他能够适应并给其生活带来依靠和内容的触及各方面的制度的联系。

3、导致存在主义的经验表明每一种依靠都是可疑的。如何才能获得人与自身意外事物的关系?那就必然存在这一些先决条件以产生有意义的生活。

但是,导致存在主义的经验表明每一种依靠是可疑的之后,如何取得这种联系呢?回答是:这种关系被存在主义抛弃之后,重新获得它是不可能的,人们只有重新把它揭示出来。因为我们已经证实,在存在主义的土壤里,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人类生活。如果说尽管如此,人类的生活仍然存在,而且尽管历经艰难曲折而仍然维持下来,那么必然存在着一些先决条件,没有某些先决条件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生活。

个人总结:存在主义哲学所描绘的人类世界令人失望,使人充满恐惧,人是孤独无依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克服对世界的恐惧对生活充满希望。我们从教育学角度出发能缓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激进思想,比如遭遇揭示了新的超越过去的可能性,危机意味着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人也不会被动地听天由命,人会和应该会振作起来,超越恐惧与孤独,获得存在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生存。人们总是在历尽艰难之后生存下来,获得人与自身意外事物的关系,那就是对世界的信任。

二、对世界的信任

1、人类只有对世界上的人、集体基本原则、生活等的信任生活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行为。

我们首先把信任、对他人的信任、对现有集体生活的(主要是机构的)基本原则的信任、对生活的信任等等作为有意义的生活的前提条件。我们先前曾作为教育气氛的必要组成成分而提出的东西,现在作为人类的生活全面的前提便有了新的更深刻的含义。人类生活只有基于对世界的这种信任才是可能的。

只有以这种信任为基础,才可能在世界上产生有意义的行为。如果说存在主义认为的最后失败时或濒临失败时还保持着自己最后一点可悲的自傲(雅斯贝斯),那么尊严就产生了卓有成效的行为是否可能的问题。(那点自傲是什么?那点尊严是什么?尊严产生有有意义的行为。)

霍伊特普纳经常从历史哲学方面探讨这一问题。他是强调的显然与存在主义的解说有极大的区别:“我们的世界最初着眼于成功。”“讨论‘失败’,谈论人类存在的‘不安全’已经够多的了——为什么不能谈谈历史上的成功例子及其最初的可靠性?如果要这样做,则现代人必须经历一次这种‘矿泉疗法’。

2、对世界信任的作用:对未来充满信任的做法不会使人坠入深渊而只会重新振奋。

人们把这种对未来充满信任的做法,这种不会使人坠入深渊而只会重新振奋的聪明做法看成希望。它是对世界信任的现实的观点,它超越了一切“忧虑”和“失败”,是我们生活的最后基石,它是一种已在预料之中的,只有有意义的计划和行为才能实现的境界.

布洛赫强还强调说在他的代表作《希望的原则》中非常突出地提出了这一思想。布洛赫还强调说:“重要的是要学会希望。希望的任务不是放弃,要寄希望于成功而不是失败。”

3、对世界和生活的信任是一种新的安全观,人们必须不懈努力地克服不断产生的绝望感。

我们也许首先可以把这种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对立的关于人的基本观点与失落的单纯的安全观区别开来,视为一种新的安全观。人们深信:尽管表面上的一切都已经破灭,但在心灵深处仍完好地保存有最后一点可信任的根据。当然我们并不是毫不犹豫地说出新的安全这一个词的。因为它极有可能被误解,也有人会故意曲解。(为什么?)在经历了存在危机之后,我们不能再重新获得一种可靠的安全感。如果这样考虑问题就会掩盖问题的难点。重新获得对世界和生活的信赖也仍然时常受到威胁,人们必须不懈地努力以克服不断产生的绝望感。

4、信任和希望不能自发下决心,而是由外界给予。但人们有任务以自身的努力去理解和保持住外界给予的信任和希望。

除此之外,这种信任和希望的必不可少的意义它们自己还不能自发下决心去信赖和希望。信任和希望有些类似于宗教中恩赐的观念那样是由外界给予的。无论如何人只能在这种新的令人高兴的意识中觉醒。诚然,他们有任务以自身的努力去理解外界给予的信任和希望,并且保持住这种信任和希望,以抵消新的疑虑。

5、树立希望和信任的世界观不是要放弃存在主义哲学,而是要承认它描述的景象只是人类的一个方面而已。这两种哲学也不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然而,如果认为重新放弃存在主义哲学所阐明的那种严酷的真理,那么我就彻底误解了这种新的、以希望和信任观念所标志的世界观。相反的做法是保留他所论述的所有观点,但是必须承认,它所涉及的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仅仅以此来描绘人类存在的景象,那将会是片面歪曲的,是不完整的,因此必须从其他方面加以补充。

但困难的是,无法简单地以一种哲学去补充另一种哲学,无法通过协调综合使得两者得到互相补充。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矛盾,人们只能在生活中容忍之,并且不断地克服之。这对抽象的系统思维也许是不理想的,但这是我们一种充满矛盾的,无法用逻辑体系描绘的存在的必然表现。

个人总结:

人类只有对世界上的人、集体基本原则、生活等的信任生活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行为。对未来充满信任的做法不会使人坠入深渊而只会重新振奋。

对世界和生活的信任是一种新的安全观,人们必须不懈努力地克服不断产生的绝望感。信任和希望不能自发下决心,而是由外界给予。但人们有任务以自身的努力去理解和保持住外界给予的信任和希望。

树立希望和信任的世界观不是要放弃存在主义哲学,而是要承认它描述的景象只是人类的一个方面而已。这两种哲学也不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三、理性的作用

1、在人们没有获得世界给予的信任和希望时,人们会靠自己的理智去有目的地采取行动。

从另一方面来看,必须谨防对上述观点产生严重的误解。如果说,迄今所谈的是必须给人以新的信赖,那么也不能理解为在以某种神秘的方法获得新的生活观念之前似乎人只能无所作为的等待,因此此时自己只能无所事事似的。然而,只要他自己也在全力以赴的应付这些混乱的局面,即以自己的努力去处理和保卫他的世界,这种“恩赐”会给予他的。这是他有目的的行为和支配这种行为的理智的任务。

2、理性一直在人性中存在。

存在主义哲学认不清或者根本上贬低了这一任务,他继承了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或一般所说的狂飙突进和浪漫主义运动以来的反理性运动的生活哲学的遗产。他轻视理智,只看到人在感觉强度和激情方面的重要意义。摆脱这一黑色力量,人们便会从中看到生活的全部重要意义。

正如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所呼吁的:“人就是人,如果引发狂热和逼近人性的界限,人可能具有的一点点理智也会丧失。”

2、理智有利于对抗混乱的生活,人类赖以和平安全地生存的世界秩序需要理性的人类去建设和维持。

但是近几十年我们痛心地看到,着魔的激情和盲目爆发的欲望人堕入了怎样的深渊?人如果不能以人的有序的世界去对抗那困扰人的混乱,就等于放弃生活,这是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其全部建设性意义的理智的工作。现代反理性主义曾讥讽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所做的工作,既肤浅又幼稚,而当今重要的是如何把启蒙运动所做的努力延续下去,把人类赖以和平安全地生存的世界秩序作为理性的人类计划的建设性成就有有效的维持下去。尽管我们今天已不可能再在启蒙运动意义上相信使全世界服从理智的人类秩序。如果我们眼下只是不同程度地了解存在的恐惧和威胁,那么人类的任务一如既往仍然是从困扰人的混乱中至少获得一点人类的秩序,并不断的同蔑视秩序的力量作斗争。

3、人要过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生活,就必须凭借凭借自己的理性力量和以恩赐的方法获得对世界对信任和希望。

因此要使人的生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同时进行两项工作,其中之一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某些东西,即通过理智和伴随它而产生的有目的的行为的力量去创造人类有秩序的世界。但由于总是存在着一种旨在消灭所有秩序的破坏,如果人类不丧失信心,他们需要那种基本的信任和希望的力量,这种信任和希望的力量,不是人们自己能够产生的,它必须是给予的。在人类凭借自己的力量能获得的东西和以恩赐的方法得到的东西之间有一种明显的两重性,人的全部生活就处在这两重性中。只有在这一基点上,才能充分理解正确的人类行为。这一点,我们后面还将以教育学的观点详细加以阐明,这里把空间和时间观念加以区分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将以空间观念,即以人与空间的正确关系的问题作为我们论述的开端。

个人总结:

在人们没有获得世界给予的信任和希望时,人们会靠自己的理智去有目的地采取行动。理性一直在人性中存在。理智有利于对抗混乱的生活,人类赖以和平安全地生存的世界秩序需要理性的人类去建设和维持。人要过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生活,就必须凭借凭借自己的理性力量和以恩赐的方法获得对世界对信任和希望。

 本章总结:

存在主义哲学所描绘的人类世界令人失望,使人充满恐惧,人是孤独无依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克服对世界的恐惧对生活充满希望。我们从教育学角度出发能缓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激进思想,比如遭遇揭示了新的超越过去的可能性,危机意味着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人也不会被动地听天由命,人会和应该会振作起来,超越恐惧与孤独,获得存在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生存。人们总是在历尽艰难之后生存下来,获得人与自身意外事物的关系,那就是对世界的信任。

人类只有对世界上的人、集体基本原则、生活等的信任生活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行为。对未来充满信任的做法不会使人坠入深渊而只会重新振奋。对世界和生活的信任是一种新的安全观,人们必须不懈努力地克服不断产生的绝望感。信任和希望不能自发下决心,而是由外界给予。但人们有任务以自身的努力去理解和保持住外界给予的信任和希望。

树立希望和信任的世界观不是要放弃存在主义哲学,而是要承认它描述的景象只是人类的一个方面而已。这两种哲学也不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在人们没有获得世界给予的信任和希望时,人们会靠自己的理智去有目的地采取行动。理性一直在人性中存在。理智有利于对抗混乱的生活,人类赖以和平安全地生存的世界秩序需要理性的人类去建设和维持。人要过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生活,就必须凭借凭借自己的理性力量和以恩赐的方法获得对世界对信任和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