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往事——相亲
我的父母亲是相亲认识的,那一年父亲19岁,母亲22岁。
父亲16岁时曾跟随周边村里的男人们搭着颠簸的车在七绕八拐的盘山公路和悬崖上甩来甩去,心惊肉跳的进了川西高原去当搬砖的工人。这种恐怖留在他年少的心中一直挥散不去,用他的话说,当初车要是从悬崖掉到下面的河里大概连水花都激不起,以至于二十多年以后,即使路况早就大有改善,他依然反对想去若尔盖旅行的女儿。数月之后,这个年轻人寄回家的信有了回音,父母虽然希望他可以挣些钱补贴家用,但是更心疼在外受苦的儿子,要他赶快回家。于是父亲又搭着车甩来甩去的回了家,当车沿着悬崖边缘行驶,他发誓,这辈子再不踏步那个地方了。回到家乡后父亲开始学习电器修理,后来又去了渡口跟着在城里的舅舅继续学习相关技术。和母亲相亲的时候,他已经在镇上有一个自己的修理摊位,每次赶集可以收入20余元,在村里,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后来的日子,他也常常得意的跟我们说,那时候老师一个月才九块钱呢。我曾打趣地问过母亲,如果那时候爸爸不懂修理技术,你还会看上他吗?她毫不犹豫的告诉我,她看上的是那个人,而不是他是否具有某项技能。
少女时代的母亲是一个让人瞩目的女子,一头长发又顺又直,皮肤吹弹可破,就算下地干活,风吹日晒,依然白皙;平常酷爱听收音机,当去年夏天我们在家里偶然翻出了当年她听着收音机写下的歌词和诗句,满篇全是少女的情思;也爱追逐流行的衣服和款式,有新样式就去镇上扯了布让裁缝做衣服;就算一二十里路,回来要打着手电在小路上走到夜里,也要和朋友约了去镇上看电影;小姨说母亲很新潮,去地里干活戴着草帽,她便把草帽剪了一个洞,马尾从洞里掏出来,一甩一甩的,充满了活力。母亲曾有过一段三年的恋情。那个男人参军离开了家乡,母亲和他保持着通信,他的前女友去到他部队不远的地方生活,后来母亲才知道他们两个人复合了。我问母亲是不是觉得很受伤,她倔强的说她不稀罕,顿了顿,她认真的告诉我,很奇怪,从一开始她直觉她和这个男人不会最终走到一起。不管母亲心中怎么想,但是这段三年的感情让母亲成为了一个当时的“剩女”,80年代的农村过了20还没出嫁的女孩子已经很少见。外公并不是一个专制的家长,但是在儿女婚姻问题上,他还是希望握有话语权。所以当有一天母亲从镇上回家发现一个矮小的,老实巴交的男人在自家院子里,而外公告诉她,这是新给她介绍的对象时,她只觉得愤怒,荒谬和不可思议。外公之所以选择那个人的原因是因为觉得他很老实,一定不敢欺负母亲。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忽然真的明白了,婚姻是自己的事情,要和一个怎样的人共渡一生,应该由自己来做选择,如果是眼前的这个男人,她只会觉得恶心。虽然外公极力反对,但是母亲坚决要退掉这份亲事,最终四天花了八百块将这件事处理完了。也因为这件事,母亲的挑剔和难伺候广为传播,让父亲在和她见面前就备受旁人奚落。
父亲那时虽然挣的钱不算少,但是家里奶奶生病,两个弟弟又还年幼,因此经济依然拮据,用母亲的话来说,当年她第一次到父亲家吃饭,奶奶拿出父亲从渡口带回来的红糖包了包子蒸在绿豆粥的上面,结果包子皮破了,糖水流到了锅里,粥尝起来那意外的甜味又十分寡淡,吃得人难受,而父亲一家人对于红糖还特别稀奇宝贝,两个年幼的兄弟更是如获至宝,母亲家却是蜂蜜都早就吃腻了。父亲村里的一个中年妇女,她娘家和母亲坚决要推掉亲事那家人是一个村的,听说介绍人要介绍父亲和母亲认识,便带着看好戏的心态对父亲说,你有能耐和别人处吗?人家几天时间花了好几百块还没成呢!也有其他人揶揄父亲穿好点去见面之类。
父亲和母亲终于在赶集的一天见了面,我曾以为那时候的相亲和今天一般,大家面对面坐下来开始自我介绍然后聊天。但说完全不是那样,通常介绍人会和男女双方协调好时间,然后选在一个赶集的日子里,在街上各站一边,完全混迹于赶集的人潮中。介绍人会说明对方的衣物特征,互相远远的、看似有意无意的观察着,心里有了结论以后便告诉介绍人自己的态度。见面以前母亲已经知道父亲家贫,所以当她第一眼看到父亲时惊讶的发现父亲居然穿了一件当时很流行的蓝色格子衬衫,背了一个帆布挎包,看起来还挺洋气。而父亲则在看见母亲的第一眼就知道其实他们在多年前早就已经见过面了。原来母亲在念小学时,曾中途从自己的乡上转学来到了父亲的乡上,母亲念小学五年级,她和同班的一个女生交好,那个女生有一个二年级的弟弟。那时候上学需要自己带菜带饭,所以这个姐姐总帮弟弟提饭菜,中午的时候弟弟常去到姐姐的教室门口拿午饭,有一个男孩经常陪着这个弟弟去姐姐的教室门口,那个男孩子,便是我的父亲。母亲对于当时的父亲完全没有印象,她记得朋友的弟弟,也约莫记得有另外一个小孩跟着一起来,但是对于相貌种种,却无丝毫能想起。我想我的父母亲大概都是外貌协会的,所以这一次见面开始,他们便走进了彼此的人生。
父母往事——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