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记每天写1000字吃喝的讲究

所有的乡情,都埋在食物里

2015-10-19  本文已影响217人  绿膳谷

月娘月光光,秀才郎,

骑木马,过音堂,

音堂水深深,娘仔去载音,

载无音,载观音……

我来自潮州,道地的潮州人。

每当讲起家乡,脑海中便定格着一副画面:

老厝角头下,阿嫲摇着蒲扇,唱着悠扬的童谣,

青青的蔓藤旁,阿公似乎永远都泡不完那一壶工夫茶…

“爷爷泡的茶,味道才是家”

我想,周杰伦的这句歌词,大约能表达出潮州仔以“家”为基调,一碗工夫茶为主线,调配潮州人特有的文化,延伸出万般变化的潮州菜。

一盏茶的工夫,聊聊那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

“头泡到,二泡早,

三泡四泡味道好,五泡六泡不可少,

七泡久,八泡老,九泡十泡不要了”

从小在阿公的耳濡目染之下,这段工夫茶秘诀顺口溜大概是我牙牙学语时期,最早了解到关于潮菜的知识。

阿公那个年代,物质也不丰富,但阿公总是能把“吃”上升为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在藤架旁,一盏酣香的热茶,慢慢细呷,关于潮菜的那些传奇故事,就此发生。

阿公说,当年秦始皇忙着征伐六国之时,潮州平原这边却是与世无争的一方乐土,他们自由地进山下海,没事就去打渔,弄点海鲜什么的回家求表扬,渐渐摆脱了单一的生吃和烧烤,机智的潮州人在山货和水货的大溶合中发明了滚烫法,这种融合闽南特色的地方菜,便成为潮州菜的起源。

到了清朝,潮州三宝已满誉大江南北:一是“潮白”,即潮商经销的白糖;二是“潮蓝”,即染坊用的染料;三便是随着潮商帮的脚步,传至东西洋的潮菜。时至今日,潮菜俨然已成为潮汕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

潮虽小民,亦知礼仪

工夫茶亦有茶规,泡茶人在筛完茶之后,要先等客人端起饮用之后,方能端杯。潮州人知礼信善,从遍布街巷的大大小小的寺庙便能略知一般。

逢中秋之时,都会有“拜月”的祭祀活动,阿嫲会将“红曲粿”用木印印成桃形拿去拜祭,口中念着“老爷保号顺顺”来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小孩们就争着去荡秋千,烧瓦塔。“各司其职”,好不热闹。

阿公的生日恰巧就是8月15,每到这一天,家里都会张罗一场热热闹闹的潮州筵席。

一场传统精致的潮州筵席,从席面、上菜、礼仪、环境都有所讲究。

大席常用12道菜,其中咸、甜点心各一道。喜席必有头尾两道甜菜,称为“头尾甜”。菜式主要以海鲜为主,包括燕、翅、鲍、参、龙虾以及螺、蟹、鱼、虾,每席海味都在五道以上,还缺少不了三四道精心制作的汤菜。

这还不算完,需在筵席前后,都提供一盏工夫茶,才叫完满。

潮菜讲究“自然天成”特性,筵席中有上龙虾、上全鸡、上全鱼的说法,即精心烹调之后上盘仍然要砌成龙虾、鸡、鱼的原状,头、脚、尾,都不能缺少。

筵席之大,亦潮州人之礼;筵席之细,亦是潮州人之敬。

最是乡愁,是潮菜

一碗工夫茶,还有认祖归宗的意味。

潮州人向海而生,骨子里就有一股爱闯爱打拼的劲儿。从清朝开始,闲不住的潮州人就开始往南洋跑,漂泊异乡的游子回家第一道仪式便是先敬一碗工夫茶。

身在他乡,能聊以慰藉思乡之情的便是家乡的味道。善于“折腾”潮州人便在原有潮菜的做法,加上南洋的食材,造就如今别具一格的海派潮菜。

蔡澜却道:“潮菜的原味,便在海派潮菜里。”或许这句颇有争议的话,恰恰道出了潮菜的本意:

不在于食材的珍奇,

不在于烹饪的精细,

就在于那一味浓浓的乡情。

人是感情动物,潮州人便算得上是味觉动物,

工夫茶里的醇香,是潮州人血液里的温良恭俭让;

潮菜里的酸甜苦辣咸麻涩鲜,都是人生经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