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写作问题
目前在跨专业准备北大创意写作考研,需要练习写命题小说。
提交了几篇习作,自我感觉有很多问题,但一时也没找到突破方法;而且写完的篇目不多,经常觉得有很多想改的地方,出不来成品……(从投稿的7号文章以后,都是没完成的,发上来是想提供一些我的语言和构思样本,希望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麻烦您看下我有做到情感线和逻辑线双线叙述吗?因为听完课有一段时间了,如果没能领会我再去听一遍课……
提交的内容比较多,真是麻烦您了!您大概扫扫就好,主要是想为了我的问题举例子——最想问的就是,您觉得目前我最大的问题在哪?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不胜感激!
(又看了一遍您公号讲小说结构的文章,谈到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在于读罢留下印象的是人物,小说写作应该以构造人物为中心,情节结构是服务于人物转变,从后往前设计,再次得到了启发,解答了部分问题。果然还是没消化好之前的内容,当时很有感悟,时间过去了还是没变成自己的…)
主要面临问题:
1,写作思路、题材、立意。
(1)如何练习写命题小说?如何发掘可写的素材?如何对于题目有一个好的切入点?
目前考过的题目,“随便”,“微信里的中国”,“窗口”,“断舍离”。
现在的情况是,拿到一个题目,写不出一篇自己能认可的来。具体体现为:
写日常生活,没有太多故事可写,人物和细节不够真实生动,这种风格比较老套,容易平,不好出彩。
写社会话题,不是我熟悉的,没有足够现实积累、思考深度。
写新颖想象,不好编造出一个自洽体系落地,好玩的容易立意空洞,深刻的(比如寓言)不够洞察支撑。
目前还没有找到自己适合的路子,觉得自己相对擅长的是一些“文字游戏”,比如对于景物的想象,环境描写,或是小搞笑,更多是“字面”上的东西,炼字(以前喜欢诗歌)。挖掘人物和情节,抓不住神韵(我日常生活中好像对物的关注大于人和事)。
目前在尝试描写生活细节,类似素描练习。但不治本,这也涉及到我在第三部分问的洞察力问题,我该针对性地观察什么?积累一些什么样的素材?以什么标准去提取精炼?又如何扩充自己的素材来源呢?现在的一些二手经验不是很有细节,不知道如何为我所用?
立意方面,我写作的初衷是想传递快乐,分享收获,而不是批判现实,所以我总想关注一些小的有趣的东西,像汪曾祺那样,或是写一些生活感悟,但现在还没找到一个与小说的契合点(以前我习惯写散文)。
(2)另外您觉得,针对应试小说,目前我着重提升哪一方面比较有效呢?
因为我觉得我故事能力比较薄弱,所以最开始想着重文笔,但一方面打磨很费时,一方面容易华而不实。
后来我想着重创意,比如以物为切入视角,或者发挥一些我对于自然景物的想象力,但有时想象不下去了,或是觉得空洞。
之后我想注重对日常生活中人情的体现,但被说这种文章太多,写不好就很平庸。我的尝试确实也不够生动。
学长学姐推测北大老师会偏好有家国情怀社会关注的文章,但我似乎没有太多积累。
然后我看到您公号的文章,文学应该在当代变革之中寻求新的表现方式,很受启发(随便想想,比如用朋友圈、微信聊天对话框等格式承载内容),觉得北大老师们也是在传统与当代中探索文学出路,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课题,所以又回到了小说的创新性、当代性,也很喜欢您那篇朋友圈友谊的散文,但我还没找到我对于当代生活的洞察,也还不能捕捉当代年轻人生活的风貌。
所以对于现在往哪个方向着力,还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找到自己能写的通畅的内容。
之前有学长学姐说,老师更看重的,是通过文字背后去看你这个人,你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关注,是否是个可塑之才。我该如何展示我自己呢?我还找不到把我的脑内容转化进小说这个体裁的方法(以前习惯散文或是议论)。对于“小说”这个形式,不知道精髓是什么?我知道小说是“写人”,是“提出问题”,是“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有时是“虚构一个世界”,但似乎还是没有触及我的痛点,不能让我一下明白小说之于其它艺术形式的决定性不同是什么?我要写成什么样,才是在写小说?更甚,什么样才是文学性小说?我也知道小说需要“冲突”,但也不乏没有冲突的小说,比如汪曾祺,呼兰河传?还是其中暗含冲突我没发现?不知道如何提升对于“小说”的认识?能找到写的是“小说”的感觉?
回到寻找“通畅”的问题,尝试了一些,目前的感觉是,真实见过的,写来会快一些,但我不容易写得打动人。
天马行空的,也能肆意想象,但不容易收束到一个有体系有结构有内在逻辑有隐含思想的作品之中;若是纯粹幻想式的,似乎只有有趣,容易变成自嗨。
有一个题目,“微信里的中国”,之前想以大拇指的视角写微信国历险记,但创意比较杂乱,也不能完全代入那个视角,而且最后不知收尾在什么立意上。其实我想表现有感染力的正面情绪,但不知道如何权衡思想深度。我有想过加入一些微信中内容的表现,但目前我似乎只能写成风景展览,提取特征洞察本质的能力不够,体现不出微信背后的独特性。于是第三个问题,
(3)如何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呢?如果需要多体验现实,又可以以什么方式呢?
目前对于人事,就是多观察,多换位思考,揣测别人的经历、想法。
对于自己,也会时刻观察自己的情绪、心理。
但对于社会,一涉及宏观命题,就深感乏力了。感觉还是生活经验太少,只有学生的生活。社会新闻中的人物,尝试换位把握,但缺乏细节和感受,不太能复刻真实,似乎还是无法变成我的素材,还没找到能够以小见大的那个切入点。
想能多对现实生活感同身受一些,可以从什么方面做起呢?
目前看过一些小人物的电影,也想过以后多阅读一些书籍、纪实、采访,亲身走走看看。但一方面又好奇,身边不少人不一定刻意做了这些事,但为什么洞察似乎更深刻呢,是对待事物的脑回路关注点不一样吗?遇事多想原因?
2,写作语言
(4)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新入领域,不知道小说行文要用什么样的口吻叙述。
现在下意识写下来的是一些大白话,比如日常我怎么说话怎么写,和读者有一种聊天的感觉,或是像给小孩讲故事。但整篇下来,语言容易平,有点像在网上发帖,不知道如何练习往文学语言靠?
以前习惯写散文,平常写笔记的口吻也偏向文学分析或评论,在转换成小说叙述语言这块有些不得要领。
目前在多读其它作家作品,比如汪曾祺、鲁迅、萧红,但还是觉得他们语言就算日常也没那么“白”,不知道如何针对性调整。
最近又有一个新的感悟,名家语言的好在于精准,哪怕用白话,也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尤其是暗含一些背后的东西,简洁,到位,而我写的白话,可能流于啰嗦,没经过提取,所以我觉得非常日常,总觉得没有那个“感觉”。
(5)但这个感悟,还是无法解决我一直有的一个问题,比如故事梗概式的,如何能写出文学性?
比如汪曾祺的鹿井丹泉、双灯,没太多展开,但是非常美。而我写这种类型,只是讲一个故事,叙述语言比重大于描写语言的时候,就找不到文学性的感觉了,因为我容易白话成,“从前有一个国王”的睡前故事式,或是“从前有座山”的段子式,写完觉得只是个故事而已,似乎难登北大考场的大雅之堂,是意境,语言功底还是主题内蕴的问题?
今天刚有一个感悟,或许是画面感的问题,名家虽然是故事梗概,但仍旧勾勒出了画面感,我觉得这也是意境的核心,而我只像叙述了剧本大纲,只是文字,没有画面,很扁平。
(6)您觉得我练习语言,如何着手呢?
比如,是从写作出发,先自己写,用下意识的叙述方式,写完再删减调整,还是从阅读出发,先找到自己喜欢的叙述风格,多读那些作品,读完凭着潜移默化那种“感觉”写呢?
我之前试过读汪曾祺《羊舍一夕》后马上写一篇,呈现的是“羊倌三叠”那篇文章的效果,自我感觉似乎确实没有以前那么刻意和晦涩了,这种日常、夹点小幽默、像拉家常的语言,似乎也写得比较顺畅。但一方面,被说这种叙述比较老套,老师评分就看是否真实生动,但我又做得不够;另一方面,命题多变,我不同的思路会引导我下意识采取不同的语言,但每种不同的语言熟悉度又不够,推进不通畅,比较费时,所以想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语言。
3,题外话,关于无意识
我是理科跨文科,总觉得思维方式上还有很多没调整过来,一直非常撕裂,常觉得如果让我去做一两道数学题金融题没问题,就算写新媒体文章写论文也没问题,可让我写一篇文学性的作品,就感觉有些吃力,总觉得没有get到“文学性”的精髓,所以不知道怎么写才“像模像样”。
本来我以为是左右脑分工和转换的问题(虽然现在似乎又“辟谣”左右脑分工),但再次看到您关于无意识的论述时,又加深了一些理解,觉得我这种撕裂感似乎是意识与无意识的问题。长期习惯了用意识工作,需要进入无意识领域时就觉得很吃力。
(7)那么,如何进入无意识状态以利于创作呢?我看到您说要多练习,具体有什么方法呢?关于唤醒无意识,我知道有冥想,音乐,大量获取信息比如听课,这些以外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总之,其实还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练习,短期的话也不知道是否有利于应试的方式,希望您能对迷茫的写作新手提一些指导意见~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