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害怕别人的不高兴,并因此而影响自己

今天,突然被自己的一个领悟觉醒:我害怕别人的不高兴。这是我在看一篇文章时觉知到的。
文章中写道,我们可以不在意别人是否满意。我有一下子被击中的感觉:我无法做到不在意别人是否满意。在人际中,我还想总是希望别人满意,为此我不惜牺牲自己的意愿和利益(我本来想宁可让自己不满意,但是,我突然又意识到,让别人满意了,我自己也就满意了,或者说只有让别人满意,我自己才能满意,如果别人不满意甚至是我自认为别人不满意,我都会对自己不满意)。我接着又感受了一下自己一定要让别人满意背后的目的和动力:似乎是我有一个信念,即别人满意了才会照顾我,才会给我我想要的东西(多像小时候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啊,小时候家里物质不丰富,只有看妈妈的脸色,妈妈开心,我才会被奖励看,才会有想要的东西,甚至这样也要不到啊),而如果他人不开心,不满意,她们就不会照顾我,也不会给我想要的东西啊。原来,在我的讨好型人格里,是有着如此大的童年印记。我的讨好行为是因为我把自己的需求看的满足和讨好别人、让别人满意挂钩在了一起,因此看,要解决这个问题看,首要的就是在认知上的改变,就把这两者“脱钩”,你的需求的满足,和别人的对你的满意有关一定关系,但绝对不是唯一重要的关系看,恰恰相反,需求的满足来源于你的争取和努力。“当你能说清自己想要什么时,上帝也会来帮忙”,如果你真正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一切都会为你让路”所有这些言语说的都是要觉知和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然后清晰地表达和坚持。我想到这两天看到的武志红的额《巨婴国》,其中一个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真实和开放,是的,真正有链接的关系,一定是真实和开放的。真实和开放却是需要自信和对自己的觉察的。真实的才有生命了和活力,而开放才能允许别人走进来和自己走出去。
而把满足自己愿望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身上,这是婴儿时期的行为方式,因为婴儿没有自己满足自己开的能力考核资源,因此他必须依赖妈妈(这个妈妈是符号化的,其实是他的养育着,也就重要的关系人)的照顾和准许方可以满足,因而是否满足就不由由婴儿的意愿而是依赖于他人的意愿。这些有着讨好习性的孩子,一定是在人生的早年,其愿望的满足必须依赖于自己使妈妈满意或者高兴,才能别给予满足啊。(好心疼这样的孩子,抱抱。亲爱的,这不是你的错。我知道,你的委屈和懂事,那时你还太小,没有能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你要知道,你的需求没有错,你的愿望也没有错,你的愿望不应该被惩罚,你更不应该感到羞耻和耻辱。亲爱的孩子,你现在大了,你已经有能力满足自己了。你应该理直气壮地去满足自己。你有权利,也有能力)
好的,今后要觉察自己的需要,并满足自己的需要。你要知道,即使别对你满意,但是也未必能满足看你的愿望,因为,她们的资源是她们换取自己满足的资源,她们是依照自己的需求来支配的,所以,只有你执着的要求你自己的权利,拥有你自己的能力,你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