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8501/aa5e5185ad257f3c.jpg)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这是南宋最后一位词人张炎所作的《清平乐·候蛩凄断》中的一句词,梧桐树叶悠悠落下,这落叶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
此时的词人已经到达暮年时光,词人以梧桐落叶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以及亡国的悲痛。
浪远微听葭叶响,雨残细数梧梢滴。正依稀、梦到故人家,谁横笛。
这是宋代词人蒋捷所做的《满江红》,在雨夜里,雨水滴在梧桐叶上,故国的繁荣景象早已不在,只有在梦中才能遇到故国的人、事和景,远处飘来缥缈的笛声,更增添了几分亡国的悲哀以及对故国的怀念。
梧桐树在秋天属于最早落叶的植物之一,因此,梧桐叶落成为了秋天到来的象征景象。
早在先秦时期,便有文人以梧桐来写秋景的诗赋。比如宋玉的《九辩》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白露降下沾湿了百草啊,衰黄的树叶飘离在梧桐枝头,从此开始,梧桐落叶就成为了描述秋天所经常出现的一株景象。
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曾经说过:
“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故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一叶落而天下秋的说法便是由此而来。
以梧桐来表达思念家乡的诗人还有很多,比如诗圣杜甫,“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在异地他乡,看见眼前的菊花想到了家乡的梧桐,勾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再比如诗人张籍,“风吹桐竹更无雨,白发病人心到家。”年迈的诗人坐在窗前聆听风吹梧桐的声音,想着自己身体已老再难回到家乡而感到无限的悲伤。
此外,自己的故乡是小家,国家则是大家。因而除了以梧桐意象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以外便是以梧桐来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哀叹。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8501/3d222818e5439365.jpg)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孤桐”意象的出现更是最能体现其人格象征意义的。比如南朝时期宋鲍照的“桐生丛石里,根孤地寒阴”,(《山行见孤桐》),再比如谢眺的“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游东堂咏桐》)等都是对于梧桐外观的直接刻画,一方面赞扬了梧桐“孤”、“直”的形象,一方面又暗示自己就像“孤”、“直”的梧桐一样。
等到了唐宋时期,是诗词的绽放时期,这一时期,梧桐也常常出现在文人们的诗词中:
在王昌龄的诗中,“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梧桐是谦逊的;
在白居易的诗中,“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梧桐是孤直的;
而在王安石的诗中,“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梧桐是坚强的。
总而言之,在古代,众多文人以梧桐自喻,以梧桐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