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或导致啤酒减产,啤酒会越来越贵吗?
气候变迁导致的干旱可能影响全球大麦收成。最糟糕的情况是,许多人最爱的啤酒可能因此减产。
对嗜酒如命者而言这绝对是个噩耗:气候变迁不仅造成海平面上升、严重飓风、密集森林大火,地球暖化还将影响啤酒产量,轻则价格提升,重则发生酒荒。原因在于,越发严重的干旱和热浪可能意味着全球大麦收成减量,而大麦正是酿酒的主成分。
一份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的国际研究报告指出,如此一来,全球的啤酒价格将上涨,啤酒的饮用量则会下跌。参与研究的机构包括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EA)。
衣食无忧者要当心了
英国、墨西哥和美国学者在研究中着眼于极端气候现象,并对比气候变迁对全球34个地区的大麦收成造成的影响。
研究的下一步是将未来的气候状况列入考量,调查全球大麦减产对啤酒价格及啤酒产量的影响。
该研究报告主笔、东英吉利大学国际发展学院教授关大波(音)表示,这是首次此类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让经济强国内的民众能意识到,气候变迁确实会对个人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他指出,"这些人或许不会如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那样因气候变迁罹患饥饿之苦,但其生活品质却会大幅下降。"
对全球的影响
新研究结果显示,依严重程度而定,气候变迁或将造成每年大麦收成损失3%至17%不等。气候变迁不仅会引发极端天候,全球啤酒消费量也将因此下滑1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人们将少喝290亿升的啤酒,相当于全美国啤酒爱好者一年的饮用量。与此同时,啤酒的价格还会翻一番。研究还指出,即便在气候变迁较为和缓的地区,啤酒消费量也可能减少4%,啤酒价格则上升15%。
经常筹备啤酒相关活动的德国啤酒学院负责人劳帕赫(Markus Raupach)的看法则不这么悲观。对于气候变化导致大麦产量萎缩的预测,他表示理解,但认为,采用不同的大麦品种是可行的替代方案。他指出,"英国如今出现趋势,重新培育旧有的大麦品种并使其再次在市场上流通。"这名侍酒师表示:"这些虽然不是高产的大麦品种,但极为耐旱耐涝,收成量可达到年平均标准,不受气候影响。如此一来便可长期有效地应对气候变迁问题。"
何时没酒喝?
根据这份研究,迄今人均啤酒饮用量最高的国家,其啤酒消费量受到干旱的影响最大。
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是目前全球啤酒消费量最高的国家。近年来愈发频繁的气候异常可能使中国的啤酒消费量下滑43.4亿升,相当于中国如今约10%的饮用量。美国的情况则更加严峻。干旱与热浪或使该国的啤酒消费量萎缩20%。部分美国民众可能得放弃他们最喜爱的啤酒游戏,例如"啤酒乒乓球"或"倒立喝桶装啤酒"。
而 "啤酒大国"德国的啤酒消费量则将锐减30%,不知又会对啤酒节造成怎么样的影响?此外,英国的啤酒消费可能下滑三分之一,价格则上涨一倍。
尽管如此,啤酒专家劳帕赫仍然保持乐观,他认为德国以外国家所受的影响不大。"只是大麦减产不会导致啤酒产量大幅减少,至少不会波及各地"。他接着指出,"只有德国有啤酒纯净法,规定我们必须用大麦酿酒。其他国家当然可以改用米或玉米替代。目前啤酒酿造已不再局限于使用大麦芽所含的酶,可以完全用它物取代。"
啤酒大国的酒价将攀升
大麦短缺不仅会影响酿酒业,以大麦喂养牲口的畜牧业也将受到冲击。总体而言,大麦减产对于全球各地的影响各有不同。啤酒消费量高的某些欧洲国家可能首当其冲。因为这些国家在极端气候的影响下,酿酒用大麦的存量已经减少27%至38%。"捷克、波兰、爱沙尼亚等东欧国家对气候变迁影响的感受将最为深刻。这些国家的啤酒价格会上升6到7倍。"气候变迁研究学者关大波如是说。"当地如今一瓶要价70欧分的啤酒,未来价格会高达3.5欧元。"
尽管上述欧盟国家盛产啤酒,国民也爱好饮酒,但种植的大麦品质并不特别出色,绝大多数的大麦靠进口。
爱尔兰人也是出名地爱喝啤酒。关大波表示,当价格发生绝对性改变时,当地民众将感受到剧烈差异:"目前半升啤酒在爱尔兰要价约2.5欧元,在气候极端的时候,价格会贵上一倍。"关大波估计,价格调涨将造成人均啤酒消费量从每日一瓶啤酒下降至每周一瓶。这名学者指出,未来啤酒爱好者是否能继续享用啤酒,取决于个人口袋的深浅。
何以如此重要?
气候变迁不仅会改变啤酒市场,对于整体粮食生产也将造成影响。当大麦供不应求时,为了优先满足粮食需求,啤酒一类的"奢侈品"可能会是率先消失的产品,咖啡、葡萄酒、茶和巧克力亦然。
关大波表示:"当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奢侈品会变得极为昂贵,或不再能够取得。""这当然不会死人,但我们的生活品质会因此严重后退,社会平衡也将动摇。届时或许人们会觉醒,对气候变迁采取行动,而且得赶在为时已晚之前。"
平衡打破
植物生长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碳元素经过食物链,再由动物呼吸重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同时,许多动植物的尸体埋藏地下,成为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自然界的碳元素形成了微妙的平衡。然而,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打破了这一平衡。自然界耗费了数十万年时间固定到地底下的碳元素,人类只需几年时间,就能将其燃烧后释放到大气中。
远远不够
即便按照各国在《巴黎协定》中的减排承诺,依然难以实现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气候保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