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深夜秒删微博被骂:学会闭嘴,是最大的体面
活在吃瓜群众眼皮底下的人,总是需要格外谨言慎行。
享受“众星捧月”的光环,也要接受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无限放大的代价。
稍不留神,或许就会迎来“全网群嘲”。
1
秒删微博,必上热搜
上周,杨紫发了一条微博,内容并无不妥。
发完十分钟,她又删掉了这条微博。
随后,#杨紫秒删#上了热搜,阅读迅速破亿。
让人意外的是,高赞评论几乎清一色都是谩骂和嘲讽:
有人说杨紫是“戏精本精”,没有热度自己造;
有人指责她为了作秀炒热度无所不用其极,败光了童星时期积攒的好感;
更有人将这条微博和白玉兰奖联系起来,觉得杨紫是因为没有被提名而“酸”,嫉妒心强……
她遭受这些谩骂的原因,只是因为这条微博时间太“巧”。
哪怕杨紫从头到尾没提到“白玉兰”相关的任何字眼,哪怕这些根本就是捕风捉影的猜测,毫无可信度,依然很多人觉得她“居心叵测”。
而所谓“经常秒删”,是去年11月,她删掉了一条略带感慨的微博:
同样没有任何不妥的内容,得到的还是辱骂:“作精、戏多、炒作、想红想疯了、玻璃心”等等不堪入耳的评论过。
几个月之后,大家才得知真相,原来是杨紫的姥爷过世了。
至亲离世,任谁都会痛苦,可杨紫就这样因为这些“莫须有”的臆测,在最难过时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对象。
自以为是,躲在屏幕后,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又高明到哪里去?
谁都有过秒删朋友圈、聊天秒撤回的经历。
放在明星身上,怎么就成了辱骂他们的理由?
常常见到有人埋怨,现在的明星微博,除了几条广告,再没有什么真实内容。
可是,如果发真心话的后果,就是被恶意揣测,谁还愿意“费力不讨好”?
在并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时候,带着恶意去曲解、揣测别人的生活;
抠字眼、捕风捉影、“凭空论证”,来断定一个人“用心险恶”。
这才是真正的恶臭。
2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生不是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被网友恶意揣测,无端非议的,不止杨紫。
前天,papi酱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公开了自己和老公的相处模式:
谈恋爱十年,结婚五年,没有办喜酒,双方父母至今没有见过面,过年都是各回各家:
“他父母最关心是自己的儿子,我父母最关心的是她们的女儿。
其实是不是能见到儿媳妇、女婿,是次要的,所以我们各自先去陪自己的父母比较好。”
平时在家里,两人都有独立空间,她霸占客厅,老公有自己的书房。
她睡觉的时候旁边有人,会睡不着,老公一般要等她睡着了再睡觉。
节目嘉宾和主持人纷纷表示震惊,但papi酱一脸坦然。
这番观点一播出,很快引爆了热搜。
许多人羡慕她和丈夫的特立独行,但评论里也有许多难以入耳的声音:
“接受不了、离经叛道、你还不如别结婚;”
“把自私当个性,没有家庭观念、价值观扭曲;”
更有甚者,因此揣测她和丈夫婚姻不和、容纳不了孩子,还让人自己脑补:
![](https://img.haomeiwen.com/i9276238/4e1def253d1ab09b.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9276238/f0bdd8e82b7f2926.png)
但熟悉的人都知道,papi酱和丈夫“老胡”,其实相当恩爱。
今年3月14日白色情人节,她发布了一条关于短视频,模仿丈夫的“冷笑话”。
当时热搜上、评论里,一片夸赞和羡慕。
而且,papi酱和亲妈对“婆媳关系”,都有自己的理论:
“婆婆要把儿媳当成女儿,女孩还是要把婆婆当成婆婆。
因为你会理所当然让亲妈做许多事、承受许多自己的坏脾气,但你不能这样对待婆婆。”
可见,她并非自私不顾家,而是非常理性,且懂得尊重别人。
婚恋也好、亲戚关系也罢,说到底只是别人的家事,每一家有每一家的过法。
你可以赞成,向其学习;也可以反对,保证自己别活成那样。
可是,因为别人做的事,与自己一贯认知不一致,就去人身攻击,实在过于丑恶。
隔着屏幕就往别人伤口上撒盐的,也很常见。
一年前,马天宇发了一条关于父母的微博:
许多人不明真相,上来就是“炮轰”:
后来,谩骂太多,马天宇删了微博。工作室出面解释,原因是马天宇的父亲去世了。
他自己也说,只是想要抒发一下。
马天宇说,自己和父母“一生缘浅”。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里,五岁时母亲去世。
父亲欠债离家,最小的弟弟被人抱走,几乎是爷爷把他养大的。
在他的字典里,爸爸妈妈,是极为陌生的词汇。
成名之前,他曾因为少3块钱没法上学,辍学、当过服务员、厨师、卖过油饼……
在刚刚成名有了一些钱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回报,爷爷就因病去世了。
后来,他和父亲和解,会带着爸爸、姐姐旅行,但没过多久,父亲也离开了。
键盘侠口中的这位“戏精”,经历过人世间各种不幸,没卖过“悲惨人设”。
而是默默做了十多年公益,赞助孩子上学,给孤儿院捐生活用品,常常劝粉丝多陪陪家人……
同样的嘲讽,发生在柳岩父亲去世时,发生在李咏女儿的微博里……
因为是明星,就不能活得“离经叛道”,否则就是“三观扭曲”;
就不能在至亲离世时表达痛苦,否则就会被攻击“炒作”;
究竟是谁“戏精”?
3
人最高级的素养,是不随便评价他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们总是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随意发表看法,殊不知这种随意可能伤人最深。
最近上映的日剧《3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讲述了一名学生走向自毁的历程。
她原本只是一个普通高中生,因为一则假视频被身边所有人误会。
相关的、无关的人,议论纷纷,没人去关心“视频是假的”。
女孩渐渐开始出现幻听,觉得同学都在说自己的坏话:
虽说清者自清,但她没法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到最后,她看每个人都像敌人。
本性善良的她,开始厌恶自己,最终走上绝路。
后来,老师告诉其他学生:
“就是你们这自己都没察觉到的恶意,杀了她。”
一句无心之言,一句跟风的评论,可以给一个和无关的人带来严重心理创伤。
马东在《奇葩说》里有一句话:“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命运。”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错。可是,你看到了一个哈姆雷特,不代表其他999个是错误的,是不该存在的。
这道理浅显易懂,却有那么多人“明知故犯”:
因为自己见过生完孩子依然健康的女性,就觉得全世界产后抑郁的女性都是“矫情做作”;
因为见多了“男主外女主内”,就认为那些回归家庭的男性是“吃软饭”;
因为认定明星就要时刻“正能量”,所以他们任何脆弱都是“炒作”……
你的偏见,暴露了你的无知;
你自以为是的评价,也暴露了你的修养。
对于未知,可以不接受,但请别指手画脚。学会闭嘴,是给自己的体面。
有句调侃:“人这一生要学会八个字——关你P事、关我P事。”
别人的生活,说到底,与你无关,没谁有权利去干涉、侵犯别人的人生。
人言可畏,更要三思后行,对不了解的人和事,多点理解和信任,少点恶意和偏见。
言论自由不代表为所欲为,“口下留情”终究是一种美德。
给文章点个赞,希望屏幕背后的每个人,都能自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