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两性心理学

可怕的穷人思维丨无效的低质量社交,浪费的高价值时间

2017-12-04  本文已影响575人  一心网

一心网:1995年,郭冬临与李文启、买红妹合演小品《有事您说话》,扮演在领导、同事、朋友面前吹牛的郭子。照理说,这届春晚时,小心年纪还不过几岁,不应该会对这段小品印象深刻。但是实际上,这段小品,至今小心都还记忆犹新,时常想起。

而就在上个月,由老舍1943年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上映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背景设定在战时重庆,讲述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范伟凭借在该片当中的精彩演出,荣获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这一段小品和一部影片,其中的主人公郭冬临扮演的郭子和范伟扮演的丁务源,看上去毫无关系。但是背后映射的却是同一件事——中国自古至今人情社会的社交关系。

其实本文的最初标题,叫做“身边朋友,也都一样”。意思也再简单不过,就是说导致穷人长期无法脱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一其深陷于与自身一样阶级群体的泥潭之中。

而这一泥潭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羡慕极端恨,气人有笑人无。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负面情绪和思维的泥潭之中,人生哪里还有可能见得到积极向上的光?

于是,由于这种客观事实,一些“头脑灵光”的中国人,看到了新的商机。即身处下层社会,但渴望改变命运人群的焦虑,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他们纷纷摇身一变,成为成功学励志导师,向你传授“月薪五万,达不到全额退款”的绝招。

如果你要是不动动脑子,还真就想不明白,这话和“给我五万,保你生男孩,不生男孩全额退款”的经典骗局,又有什么差别。

而这些成功励志学的主要受众,一般集中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多数刚刚走出校门不久,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始,他们通过种种渠道了解到社会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的言论,他们十分迷茫、忧虑而且恐惧。

而成功学大师们教育他们的方法,其实说来说去,都摆脱不了其言论背后,鼓动年轻人通过中国“人情社会”的特点,寻捷径、抄小路的投机思维。这种思维的典型展现方法,即以“我有一个朋友”开篇,然后向你描绘他的一个投机者朋友如何大获成功的美好蓝图。

出身普通的年轻人身边,一般都不会有这样的“朋友”。当然,他们其实无可渴望拥有这样的“朋友”。可以给他们指点迷境,可以带他们一起飞,可以替他们打开一扇门哪怕一扇窗,引他们脱离现在的生活或工作困境。一如《西游记》中描绘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之后的别有洞天一样。

有些人在另外一些人的鼓动下,把社交当成了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唯一救命稻草。他们学习时不刻苦,工作时不用心,闲暇时间很少学习和思考。但是他们非常热衷于四处参加活动,到处拓展人脉。因为他们的成功学导师教导他们说,他们的人生得靠仙人指路,贵人辅助。

如果三四十岁了都还没有成功,那么肯定就是你在寻找“贵人”的光辉大道上,还不足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人生而不同,有善谋者,有善工者,有善商者,有善书者,自然也不乏善交者。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就有一派叫做鬼谷派,其核心思维与观点,就在于一个“合纵连横”。门派杰出人才包括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最擅长的就是拉关系,搞人际,凭借三错不烂之舌,颠倒乾坤黑白。

但是,百家争鸣,自然远不止纵横家这一门一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哪一个不是同样人才济济,英豪辈出?苏秦、张仪等人是生性善交,所以方才把纵横鬼谷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你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统统搞纵横那一套,他们能行吗?

人际是一种能力,但也仅仅是人类存活至今,无数能力中的一种。善交者凭此获得些人生益处无甚不可。但不善此道者,硬要按照“木桶理论”拼命补齐此板,既不明智,也不具性价比。将时间用于发挥长板,永远比拟补短板更为高效,且更加愉悦。

另外,相比消耗在社交上时间和精力。社交圈带给一个人的回报,也往往未必有你想象中那么高效。

社交的本质在于,个体的交往,往往十分难以摆脱“人以类聚”的魔咒,或者说是客观规律。你会发现,你学习能力是什么水平,就会进入什么水平的学校,结识什么水平的同学,从而建立什么水平的同学关系;你工作能力是什么水平,就会进入什么水平的企业,结识什么水平的同事,从而建立什么水平的同事关系。

你想跳脱自身所在的阶层接触和交往更高阶层的人际,你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你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到什么收获,而是对方可以从你这里获得到什么收获。如果你自己都想象不出来,那么我劝你还是早早断了这个念头。社交的本质是互利互助,所以相似层次的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往往才能够持久。

无效的低效率社交,浪费的正是之于一个人最宝贵的高价值时间。当然,如果你社交的目的本身比较纯粹,就是为了一起吃喝玩乐打发时间,那我倒是觉得,无可无不可。毕竟,一个人那么无聊,找个伴儿一起消遣时光,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