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有感
2021-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铅笔芒种
翻阅灵隐寺公众号,读了两篇推文,一则讲许愿,一则讲还愿。很受教益。
凡人遇事想“许愿”,是求果。佛教倡导“发愿”,更强调因。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因得果。欲求果,先思因。
“许愿是把希望寄托于神秘的外力保佑,而发愿是策发自己内心的力量,在这个愿力的引导下去实践,靠自己的努力。”欲求果,先培因。因缘俱足,自然会有相应的结果。
自己不努力,靠“许愿”实现梦想,往往不可能。但是“发愿”之后,努力践行,自然会有佛的“助缘”,也能吸引成事的正念能量,往往都能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
唐三藏的发愿是求取真经,普渡东土众生,历经坎坷,矢志不移,阻力都成为助力,终于实现宏愿。
禅宗六祖发愿弘法,远走南方,还隐身猎户队伍十五年,却也终于把禅宗传播天下。
比较起来,“许愿”是向外求,结果未必如意。“发愿”是向内求,严于律己,勇猛精进,才能得到“助缘”,慢慢地,就实现了愿望。
凡人有“许愿”,自然也有“还愿”。这还是把力气朝外面使。许也罢,还也罢,都没重点关注有愿景的自己。
而佛教更讲“行愿”。发愿以后,不要等和靠,要立刻做起来,向自己的“愿”进发。只有行动,才能创造出“愿”的模样,最后让“愿”得以实现。
众生,“许愿”者多,“发愿”者少;“还愿”积极主动,“行愿”拖拖拉拉。这是本末倒置。
今后,想“许愿”时,就往“发愿”上转力;再把“还愿”的心思放到“行愿”上,“愿景”就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