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打坐(八十二)祸乱的层次
2021-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悦渐
太清道德天尊
太上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本章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给出了人心由上而下的链条,道为最高层级,德为道的表现不得已分成上德与下德,德之下为仁,义,礼……。
在老子看来,不可道之大道是我们每个人自我清净自性的显现,也是最自然的呈现。然而,人心向下,先天不在,二元已分,不得已而言德,于德,又有上下之分。上德者最接近道,所以大德者以无为为基,不以己德为德,故有大德。下德者,虽然外在行为与上德无异,但内在动机却大不相同,下德者不能做到无我,所以不是真有德。上下之分,就在一个心念。下德已是“日风见下”,可人心之妄念继续沦落,下德都不及,这时便出现了仁,义,礼,由道入儒。这么说并不是认为儒比道优,只是不同情况下的一种针对性教育和文化罢了。仁,义,礼都只有上而无下,下者实在没有提出的必要。仁,义,礼已从无为变为有为,无法做到无为,只好在有为的情况下尽力做到仁义。
仁者,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虽然已经落入有为境界,但却依然接近德,平衡自他。到了说义,已经难以要求他人,只能让自己尽量问心无愧,不做无义之人。接着,义也难以做到,只好再降一格,从内外形式上多加一个礼,对礼的要求,往往更看重他人的表现。如果发现对方没有以礼相待,那么持礼者也会脱礼而去,这种礼已经是非常有为和刻意的了。
所以,老子着重说“礼”就是乱的根本,说明人的忠信仁德已经很稀薄了,离道太远了。修行大道者,不摒弃仁义礼之道,不做不符合人伦之事。但对道的深入,对道的践行和坚定不会有丝毫减弱松懈。道乃根,为厚土,行者专注于此,只会轻浮华重根基。
道,德,仁,义,礼,智,信。
从面到点,从大到小,智者不一定有道,有道者必有智。对这一点的认识可能会给我们更多的坚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