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正确地应对“烦恼”?
撰文丨大胯
写在前面的话
如果你看过之前的一篇文章《究竟怎样正确地“与愤怒和谐相处”?》,会发现:
除了“愤怒”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烦恼,比如:失望、伤心、失落、忧郁、迷茫和空虚等。
如果你耐心观察,会意识到:
- 应对“愤怒”的方法对于诸如“失望”、“伤心”、“失落”、“忧郁”等烦恼的效果往往并不太好,但是这类烦恼对我们内心自洽的伤害并不一定低于愤怒,甚至还会高于愤怒的伤害。
问题是:
究竟怎样正确地应对这些“烦恼”?
正文
如果再仔细看一眼这个词:
烦恼
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绝大多数的“烦恼”来自于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比如,别人本来答应你的事情,你原本非常期待,但是最后他并没有把事情做好,就很有可能导致你产生失望的情绪。
这种落差,可大可小:
- 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 往深了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对别人或者对自己的不满意,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
- 它很有可能向外攻击别人;
- 更重要的是,它更有可能向内攻击自己,进而影响自己的内心自洽。
但是被我们大多数人忽略的是:
我们生活中遇见的绝大多数的烦恼都是“假烦恼”。
如果我们深挖一下,会发现:
-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烦心事,很正常;
- 有的人遇到烦心事,很可能会一蹶不振;
- 有的人遇到烦心事,却能够在压力下不断成长。
也就是说:
同样是“烦恼”,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总有些人能够把这种负面的情绪转化为正面的力量。
但问题是: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一个可能让我们觉得意外的事实是:
我们很多人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之后,真正让我们陷入进去的往往并不是烦恼本身,而是由这个烦恼带来的假烦恼。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们实际上面对的问题是:
我们平时遇到的“烦恼” = “真烦恼” + “假烦恼”
“真烦恼”就是:那些客观事实上存在的烦恼,也就是:
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直接带来的烦恼。
比如:上司交代给你一个任务,你并没有按时完成,他训斥了你一顿说“给了你一周的时间,怎么都没有完成?”
这个时候:
“上司训斥你”的这个动作,给你带来了烦恼就是“真烦恼”。
但是容易被我们大多数人忽略的是:
这个“真烦恼”发生之后,我们内心会对“真烦恼”产生新的解读,这就极其容易产生假烦恼。
比如,很多人在被上司训斥之后就很容易产生下面的想法:
- 上司是不是对我有偏见啊?
- 上司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对我有意见啊?
- 上司会不会以后不再重用我了?
- 我是不是能力不够?
- 我是不是不适合现在的工作?
- 上司会不会辞退我?
- 我是不是应该换工作?
这些是我们经常假象出来的场景,绝大多数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假烦恼。最令人感觉到可怕的是:
这些“假烦恼”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往往比“真烦恼”要高出许多。
最极致的例子就是:曹操梦中杀人。
曹操有疑心病,惟恐别人会趁自己睡觉的时候加害自己,常常吩咐左右道:“吾好梦中杀人,我睡着的时候大家不要靠近。”大家都以为曹丞相在开玩笑,并没有当真。
一天白天,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掉在了地上,一个好心的侍卫过来帮曹操把被子小心翼翼地盖好。这时曹操突然跳起来,拔剑杀了侍卫,动作干净利落!之后又上床继续睡觉。
虽然我们不至于到曹操这种程度,但是往往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的就是这种“假烦恼”。
一个早已被我们忽略的事实是:
生活中,我们预测各种糟糕的结果,到最后其中的99%基本都不会发生。
我们生活中想象出来的99%的假烦恼也基本不会发生,但问题是:
我们却真实地陷入到了这些想象的假烦恼当中。
事实是:
我们其实很少被事情本身所影响,真正影响我们的往往是这些事情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也就是说:
- 应对“烦恼”的第一步是正确地识别出“假烦恼”。
如果你看过之前的一篇文章《究竟怎样正确地搭建“理性思考框架”?》,就会发现,识别“假烦恼”的方法已经呼之欲出了:
- 更值得烦恼的应该是:事情本身带来的直接结果;
- 不太值得烦恼的是:基于这个直接结果进一步想象出来的烦恼;
- 最后,思考自己是真的对事情本身的结果烦恼呢?还是对基于这个直接结果进一步想象出来的烦恼而担忧呢?
一个特别有趣的事实是:
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一旦你能够识别出自己的“假烦恼”,就基本意味着99%的烦恼已经被解决了,剩下的就是集中精力来应对那1%的真烦恼。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解决这1%的真烦恼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事实是:
一旦我们陷入悲伤、难过、不安的情绪中,我们往往没有办法处理遇到的问题,甚至这种感受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但是,脑科学的研究却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
- 我们人类的大脑主要分为“感性脑”和“理性脑”;
- 感性脑负责情绪部分,理性脑负责逻辑思维部分;
- 最重要的是:感性脑和理性脑不能同时工作。
也就是说:
当我们面对烦恼这类情绪的时候,如果我们试图摆脱烦恼这类情绪,就可以尝试调动自己的理性脑工作起来,这样就能够显著地抑制和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但是,请务必注意:
- 一定是当我们自己试图摆脱烦恼这类情绪的时候,才应该使用理性脑思考让自己控制住情绪;
- 如果你是去参加一场蓝调音乐会,你非要让自己理性思考,那真的就是去“砸场子的”;
- 想要做“杠精”,也要做一名智慧的“杠精”。
比如:当你遇到一件让你非常失望的事情,你试图摆脱当下烦恼的情绪,从而能够让自己有能力解决遇到的问题,值得借鉴的方法如下:
- 立即在脑中随机想一个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术题,比如:378乘以56等于多少?用心算来计算,这就是调动自己的理性脑来思考问题;
- 当计算出结果之后,如果发现还没有缓解,继续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自己情绪有所缓解。
当情绪舒缓之后,再思考如下的问题:
- 我遇到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 这件事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有哪些方法可以去解决它?
- 这些方法能不能产生的好的效果?
- 我马上就可以采取的行动是什么?
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调动自己的理性脑进行思考,就会发现烦恼给你带来的感受就会削弱很多。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们会发现: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去找朋友聊天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好的原因;
- 表面上看,是倾诉让我们化解了自己的烦恼;
- 实际上看,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调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抑制住了自己的感性脑。
这才是应对“烦恼”的关键,正如上面所说:
理性脑和感性脑不能同时工作,如果你想要抑制其中一个,那就让另一个开始工作。
如果你耐心观察,很多情况下,这个思路也可以反过来使用。
比如:在拳击比赛中,很多教练会让拳击手上场之前回忆自己曾经的痛苦经历,借此调用他们的感性脑工作,从而能够让拳击手在比赛中更具攻击性。
写在最后的话
实际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往往会惯性地将这些问题和一些负面的情绪联系起来。
比如,出门发现堵车就会变得沮丧,从而影响自己一天的工作状态。
应对这种负面情绪,最重要的是:
想方设法打破这种负面情绪带来的思维惯性。
也就是说:
当我们将要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想方设法告诉自己这件事和负面情绪之间未必是划等号的。
不断打磨这种能力,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烦恼”。
一个众所周知但总是被忽略的事实是:
我们的消极的惯性习惯越多,我们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概率就越大。
共勉!
祝近安!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