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集散文简友广场

读书随感

2019-06-11  本文已影响112人  摘海填星

      闲暇时光,我比较安静。一半先天基因如此,一半后天顺其自然。安静的时候,常想看些书,若要究其根本,也说不清是因为好安静而读书,还是因为好读书而安静,只觉二者相辅相成,相合而生。

读书随感

        读书的确是一件安静的事,从环境到内心,总要给书中的人情和事理留些空间。太密集的音符,太浓郁的酒香,太刺目的霓虹,只关风月,无关书情。若寻得一处自在,万卷诗书在畔,可以升腾想象,可以铺展情节,可以梳理逻辑,可以感慨道义,何止喜若狂。

        春风轻抚的清晨,踏着单车,绕过人流攒动的马路,拐进春色渐浓的小巷,觅得一处石凳棋桌。几首诗词读罢,心绪已然不同。抬头间,忽见那俏皮探出墙头的粉黛红花正为丝丝缕缕的柳絮白了头,年年情动,不知几个轮回的守候。夏木阴阴的傍晚,夕阳的余晖尚未收拢,席地而坐,翻着小说。树影的斑驳投射在纸面上,字符有了明暗,情节有了起伏,身处其中,心境也随之跌宕。

        当然,大多数时候,读书是在家中。桌前正襟端坐,多半是看专业书,方便勾画重点记录疑难。沙发随性倚靠,多半是读小说散文,可以放松心情舒展筋骨。偶尔凭窗站立,看些杂文,慷慨激昂时总不禁凭栏远眺,江山无限。倘若读到欲罢不能,书就会被移到生活的各个场景,餐桌上,床头前,甚至是不太雅观的如厕时。

读书随感

      至于为什么要读书,小时候常听大人引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在向我们描绘书中世界的丰盈富足,熠熠生辉。长大后渐渐懂得书籍是一种展现世界,接触世界的方式。它本身并不比其他接触世界的方式更高贵,但因它汇八方思想,集四海箴言,就自然地比其他形式更浩瀚,更宽容,也更亲近。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读书切忌一味的接纳。勤思,多问,反复推敲,在这个过程中进所形成的价值观,所秉持的人生态度,所积累的生活智慧,所培养的学习习惯,才真正受用一生。

        有记忆以来的第一类读物是童话书。在童话世界里,南瓜能变成马车,水晶鞋只有灰姑娘才能穿,善良的小矮人会照顾落魄的公主,会有受了诅咒的王子等待解救,还有化成泡沫也心甘的誓言。童话的世界里没有伸张不了的正义,没有揭穿不了的阴谋。仿佛世间的一切分分合合,阴晴圆缺都会遵循最美好的方向发展,没有丝毫的例外。于是年幼的我们会带着心满意足的微笑轻轻合上书。那些或温情脉脉,或催人上进的故事就这样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上,无论6岁,16岁,26岁,甚至遥远的106岁,只要我们对于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不随意抛弃,就依然会本能地想起那些父母精心为我们准备的童话书是怎样感染我们一心向善,信念决然的成长。

        渐渐懂事,难免发现生活并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它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岔路,有高潮,有低谷。有暂时难以解开的心结,有久久不能愈合的伤口,也有毕生不甘放弃的追求。这时一本好书,便是一位目光殷切的前辈,他俯下身来,耐心提醒我们,这有沟,那有坎。当你年少踟蹰,意志消沉时,你是否想起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的告诫“少年中国之责任在我中国少年”。当你位高权重,面对原则摇摆不定时,你是否记得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呐喊:“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名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当你志得意满,沾沾自喜时是否会想起《大漠谣》里“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的亘古训诚。当你感喟自身渺小无力时,你又是否会像《士兵》中的许三多一样抓住每一根救命稻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书籍是无声的师,无声,却字字铿锵。

        我渐渐明白阅读的终极目的是成长,而一个人的成长经过时间的洗礼也将凝成一本独一无二的书。我们自己撰写,更改,借鉴,创造,沐浴着先人的智慧,注入信仰与荣光,吸取着前辈的经验,把伤疤凝成勋章。当有一天回首,也许我们没有达到世人预期的高度,但只要我们没有放弃阅读,我们就会获得开卷有益的喜悦,我们就没有停止过成长。

读书随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