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林紫谈“安全感”(六)
林紫老师在谈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时,指出了第一步是自我觉察;第二步是父母注意自己不安全感的迁移;第三步是和孩子共同成长。
林紫老师在第三步中,林紫老师谈到家长除了要更好地控制自己情绪,冷静、理智地和孩子交流之外,还谈到,要多读书学习。
读书是一个人内在智慧养成的过程。每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都是在跟作者交流。哪怕跨越久远的时代,都会感觉到灵魂是相通的,是可以对话的,那个对话就是对我们灵性层面的提醒。
当家长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读书—自我修养上时,也许不像打麻将或者喝顿酒放松来得快,可它是一种持久的滋养。
林紫老师还特别建议熟悉的几个家庭可以结交为伙伴成长家庭,孩子们的年龄相当,父母之间也可以互相有一些对话。
还有一个练习,林紫提倡家长带着孩子多做,这个练习叫作轮流说“我看见、我听见、我感觉”。比如说,孩子和妈妈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走到一个地方,大家轮着讲“我看见……”,这时会发现,每个人看见的东西会不一样,往往孩子说他看见的会是大人没看见的。
接着就是说“我听见……”,家长帮助孩子一起呈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这种方式去做游戏,就是在建立一个未来对话的机制。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会获得这样一个经验:每个人看见的、听见的是不一样的。
第三句话叫作“我感觉……”。每个人的感觉会不同,哪怕我们走在同一条公园的小路上,感觉是不同的。预防工作或者说危机干预其实需要在日常生活里去做。假如在日常,家长愿意多跟孩子做这样的表达游戏,孩子可以平和地说出“我感觉……”,爸爸妈妈也不需要用吼叫的方式,而是会用这样的句式讲出自己的感受,之后大家遇到一些紧急的情况,慢慢地就会产生习惯性的自动化的反应。
吼叫达不到目的,对孩子会有更大的伤害,用一个习惯去代替那个习惯,新的习惯要练习,仅仅靠头脑层面的“我知道”是不够的。
大部分家长都知道吼孩子不好,吼完了就自责,自责完了下次再吼,或者吼得更厉害。
大喊大叫的人内心其实是非常脆弱和委屈的,他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太委屈了,自己做了这么多的事,你们却这样对待我,你们完全看不到我付出了什么。
大吼大叫其实也是一种无助感。一个人大吼大叫,外人看到的情绪是他的愤怒。可是在那个情绪背后,真正困扰他的是对情绪的情绪,是次生的、隐藏在下面的部分。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冰山下面隐藏的是什么,并顺着愤怒,顺着大吼大叫,顺着自己在这个状态下的反应,去找到内心缺失的需要是什么。只有找到了那个需要,再用刚才讲到日常练习的句型把它表达出来。
林紫老师说,把上面那个练习再升级一点,对话时就可以说:“不要以为我不会生气”“不要以为我真的就很糟糕”,当一个人能用语言这么讲的时候,他就不会压抑那个委屈。压抑的东西越少,他平和地去表达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不要以为我……”,其实表明一个人已经开始觉察出自己的委屈了,他已经知道“你们看到的我不是真实的我,其实我是因为无助才故意表现出来很强悍的样子”,用“不要以为我……”,是帮助一个人把委屈呈现出来。
那最后就是回到平静状态,那该怎么办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