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减越肥——肠子 脑子和厨子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无心快鱼

刚拿起《肠子,脑子和厨子》以为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读了几页才发现原来是让我们思考人类与食物的关系,明白为什么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深入了解饮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食物理论。虽然说人类和动物都要吃饭,但动物进食主要受肠胃的控制,以克服饥饿和供应能量为主。而人类的饮食则更多的受到大脑的控制,附带更多社会文化猎奇和价值呈现等功能。在作者看来,人类内隐的饮食习惯,通过大脑表征控制着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和交互活动,这种习惯受到基因与环境的影响,在人类的童年的关键时期就塑造起来,并随着我们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成长而发展。

当然,在现代这个食物丰富而消耗大大减少的时代,本书最大的意义,还是关于减肥。在当今,减肥几乎已经成了每个女性毕生的事业,而且对于大部分女性,还都是烂尾楼工程。比如周一早上,我的好朋友阿富看到我的一句就是,“这周我不吃饭了,我要减肥!”没几分钟,快递到了,于是各种薯片凤爪麻花奶茶不停的被塞到她嘴里。

“你不是要减肥吗?”

“嗯,吃完零食我就不吃午饭晚餐了!”

夜里11点,我看到她开始晒宵夜……

质地和饱腹感对我们祖先的生存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人类发展出偏好高糖高油脂高能量食物的神经系统,这虽然确保了我们祖先的生存和发展,却在现代这个高油高盐高脂肪高蛋白的时代带来灾难。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肥胖比例屡创新高,而我们依然在孜孜不倦让下一代多吃点……

节食减肥为什么这么难,就像作者说的,我们的饮食理论是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我们都喜欢味道好、口感好、能吃饱的。东西。食物的味道、质地和饱腹感在饮食中是有霸权的,由此,有衍生出对甜味、咸味、脂肪和饱足感的认知偏好,但是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我们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大量食物时。很容易变成只吃那些最脆最咸最肥的食物,直到吃饱。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相当于学习第二语言,哦,不更像是用第二种语言来取代母语。由于饮食习惯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改变饮食习惯会对认知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受到人的本能的抵制,尤其是在旧的饮食成分仍然唾手可得,调整需要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相当需要非常大的毅力。

在实践中,人们发明了各种有趣的饮食法,比如旧石器饮食法、区域饮食法、迈阿密饮食法、哥本哈根饮食法,凡此种种。在作者看来,没有名字或者说未贴上这种标签的东西,存在与头脑的认知黑暗中,无法被意识的雷达探测到,给事物或者概念贴上标签,则可以将隐形的饮食习惯带入光明,帮助我们更好的检索。而且有名字饮食法或者减肥法,意味着状态的变化。以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吃货”,而现在是个正经的节食者了。这种状态的变化,无疑能帮助人在心理上强化减重的困难任务。相当于卡耐基所说的commitment了。

饮食之于人类的关系,当然不止吃这么简单,而是渗透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每个重大的传统节日无不和特定的食物相结合。过年要吃饺子,元宵要吃汤圆,端午要吃粽子,中秋则轮到月饼,年过半百的老姐姐忘不了儿时糖炒年糕的味道,飘洋过海去谋生的弟弟回国第一件事就是去买矮人松糕,所有的这些食物,都扎根在历史中的时间和意识形态内容。它超越了空间和时间,食物与感情的联系人直达肺腑可能发展出一段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我们回请亲朋好友共同进餐的场景,当我们满怀热情四处搜寻的美食或者自己烹制的食物也可以勾起更私人化的美好回忆。

所以,晚上请我吃个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