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大学生活青春

我的土桥村缘

2018-06-03  本文已影响120人  土桥村人

      读小学前,我跟随祖父在县城里生活,读过私塾的祖父喜欢古诗文,经常读诗给我听,他是我入学后喜欢诗歌并创作诗歌的启蒙者。

        我的家乡是周朝国王一个儿子的封地,史称沈子国,国都旧址在安徽省临泉县城西部。县名来历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沈国都城因战争而遭到毁坏,废墟成丘,得名沈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县域境内多丘陵,得名沈丘。我个人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历史上,源自青藏高原的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像一条黄色的巨龙一样狂奔东流,出郑州以后,没有了坚固堤防的束缚,连年泛滥成灾,渐渐地,丘陵地区被黄河泥沙淤积成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现在的人们或许能从县名中想象到古代的地貌特征。

      我出生一个叫王土桥的村子里 ,村庄得名也与黄河泛滥成灾有关。中原地区的先民们为水患所逼迫,有的逃命离开故土,有的被洪水戕害丢了性命,人口流失产生了恶果,导致土地荒芜,村庄凋敝。明朝早期,统治者开始有组织的从人口较多的山西省向中原地区移民,据说一位王姓的祖先到了村庄所在的地方,感到这里土质肥厚,河渠纵横,利于耕种灌溉,就定居下来,因为经常到河的对岸去耕种庄稼,来回很不方便,就砍伐树木做成桥桁,用树枝当作桥板,再在上面铺一层厚厚的泥土,一座简易的土桥就建成了。从那时开始人们就称这里为王土桥了。

        小学毕业后,我就离开村庄到镇上读初中,在县城读高中,高中毕业后又参军到了外省,先后在山东烟台、湖南长沙、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和郑州等地的部队工作过。

        从初中开始,我试着创作诗歌和散文,直到现在笔耕不辍,创作的文学作品发表时需要有一个笔名,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村庄的名字,为了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对亲人的眷恋,我把笔名称为土桥村人。

        春节后,我把自初中时开始创作的诗歌和散文结集出版了三本书,分别定名为《原色》《行囊》和《流年》,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后,我就在想,要把书分别捐赠给我所有读过书的学校,让学弟学妹们和我一起分享文学创作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六一儿童节这天,我来到了长沙,准备给母校——国防科技大学捐赠一部分新书。上午十一点半时河南老乡王永超专门开车去高铁南站接我,然后到了雨花区另外一位军校同学米永华那里,细心的老米为了照顾我的饮食习惯,提前预订了一家东北风味的饺子馆,多年未见,同学之间那种纯真的友情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反而因为长久的分离而显得更加亲切。一见面,我们就打开了话匣子,聊的最多的还是当年在学校就读时的趣事。转眼间25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小伙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白发已经悄悄爬上了双鬓。

      中午时分,长沙的空中开始飘起了细密的雨丝,路旁的香樟树在雨中轻轻的摇晃着,散发着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是这种芳香一直伴随着我们学习和训练,或许正是这特别的芳香化解了我们学习训练中的苦累和紧张。离开长沙以后,不论我走到哪里,只要看到香樟树,心情就会立刻变得异常的舒畅。可以说,当年军校中发生的所有故事都已被香樟树熏染,融到了每名同学的骨子里,固化成了思念母校、感恩师长的情结。

        下午四时,我和国防科大九院五大队30多名新闻写作骨干在俱乐部进行了一场读书写作分享活动。长沙工程兵学院并入国防科大后保留工程兵专业的大队不多,应该说只有五大队还拥有工程兵的血统,学员宿舍的墙上还悬挂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标语板,再次看到时心底仍然涌动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

        分享会上,我哽咽着讲出了第一句话: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回到母校,回到曾经挥洒汗水、放飞青春、实现梦想的地方,我的心情就像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既激动又兴奋。23年前,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带着领导们的深情嘱托,带着同学们的真情期待,走出了军校的大门,走进了部队的大门,走在了实现理想的路上。在部队工作生活期间,曾经创造了一段段精彩和辉煌,成长过程中同样经历了很多辛酸和苦辣,我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记录了下来,形成了《原色》《行囊》《流年》。今天我就是想代表所有毕业的学员,把我们想对母校说的心里话讲出来,和大家一起快乐,一起兴奋,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主持分享会的刘大队长简单地介绍了我的情况,之后我签名赠书给大队学员,刘大队长代表大学图书馆向我颁发了捐赠荣誉证书,我激动地做完发言后,九院孙副院长发表讲话,对我进行了肯定和赞扬。

        分享会后,在校学习期间的中队老领导史队长、雷教导员、王教导员、黄副队长,以及熊启贵、刘冑等同学一起共进晚餐。吃饭中间,昔日的区队长问我,你的笔名土桥村人是不是和学校东边的土桥村有关呢?

        原来学校东门外边也有一个叫土桥村的地方,这既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幸运,一个是我生长的地方,一个是我成长的地方。河南安徽交界处的土桥村,曾经深刻地影响着我的一切,已经成为了我的精神故乡。那里的亲人们用自身努力奋争的故事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励我走出了村庄,走向了部队,走进了军校,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母校东边的那个土桥村,见证了我的青春岁月,见证了我的军校时光,今天,我又回到这里,让她再次见证了我的读书心得,我的写作体验,我的快乐分享。

        土桥村,现在似乎已经变成了一条连接家乡和母校的纽带,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让我不断地从她那里汲取养分,获得灵感,不断地从心出发,走向理想的远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