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限制了人的选择
昨天饭桌上谈到孩子干爷爷的一生,觉得他们那一代人的选择与知识和眼界有很大关系。
孩子的干爷爷年轻的时候在青海当兵。那时候当兵复员后,国家是包安置工作的。
孩子干爷爷从部队复员之后,先是分在了公安局当公安干警。随后觉得当公安太过辛苦,向组织申请调入了法院。
在法院干了几年之后,又觉得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又向组织申请调入检察院。
大家都觉得,孩子干爷爷在检察院应该干到退休了吧?可是没过几年,孩子干爷爷再次对检察院的工作开始厌倦,向组织申请调入新成立的一个企业。
那个年代,全国都在开办企业,而企业的收入也比较高,很多公务员嫌工资低,纷纷申请向企业调。
孩子干爷爷一共有四个儿子,干奶奶没有工作。全家人要靠干爷爷一人的工资养活,可见孩子干爷爷的压力有多大。
其实孩子干爷爷在各部门儿跳来跳去,无非是想到那个工资比较高的地方,可以缓解他的经济困难。
最后调入企业,也是奔着企业的高工资去的。可是, 企业在风光了几年之后,效益开始下滑,慢慢就不行了。
那时候还有接班的政策,兄弟四人商量一致决定让最小的弟弟去接班,也算找到一个铁饭碗。
可谁能想到,最小的弟弟在工厂上班两年之后,遇到企业倒闭。只好又回到了老家。
那些年,从企业退休的人,退休工资普遍比较低,比起同期在公检法退休的同事,退休工资少拿了好多。
周围的人都说孩子干爷爷没有眼光,那么好的部门都让他放弃了,到退休你的工资比别人少了好几倍。
其实细想起来这也不能怨孩子干爷爷。因为那个时代公职人员普遍工资比较低,加之孩子又多,而能缓解经济困难最好的途径就是调入工资高的部门,让每个月都宽余一些。
从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那时候他们的想法还是比较单纯的,也说明了孩子干爷爷比较实在,并没有去思考更好的办法来缓解困难。
其实在这一点上,同样处在那个时代,孩子爷爷的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先进的。
孩子爷爷那时是招干进入企业的,在企业干了近15年,也拿到了高级工的职称。
可是在两个孩子出生估计,拿的那点工资已经不足以支付一家人的生活J,孩子爷爷果断选择了离职回家自己干个体。
那时孩子爷爷的工种是屠宰工,也就是农村所谓的杀猪匠。孩子爷爷在企业干了十几年,对每一个流程都了熟于心,自己干起来游刃有余。
可是向企业递交辞职申请的时候,企业领导居然不予批准。孩子爷爷就自己回家单干。企业看孩子爷爷迟迟不回去上班,就给予了其开除处分。
孩子爷爷仿照企业的那套流程,收猪杀猪卖猪一条龙,家里经济条件很快转好。
当家里条件好起来之后,孩子爷爷立即把两个儿子转入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两个孩子也是村里最早考入大学的那一批学生。
所以说,贫穷限制人的想象力,没有去思考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目前的窘境。只是一味的换部门,做这些并没有改变拿死工资的命运,只能是捉襟见肘。
要像过的更好,就要跳出狭隘的思考模式,为自己打工,做出自己的品牌,才有改变命运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