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春节| 1 春联
过年贴春联,是春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过了小年,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春联了。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春联不是人人可写,人人能写的。都是求村里识文解字、德高望重的文化人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小学班主任明华老师擅长毛笔字,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忙得不亦乐乎。
那时候,小学老师就在教室后边办公。上完课后,老师就在办公桌上,把父老乡亲送来的大张红纸,按照张贴位置折叠好、裁剪好,以备写春联。然后,再抽时间一幅幅写。写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帮他牵纸、研墨,摆放和晾晒写好的春联。那时,新华书店每年都发行出版当年的历书,上面会登录一些反应时代的新春联,老师一般是照上面的内容来书写。潜移默化中,我们也了解了如何写春联。
我家的春联也是自己写的,一开始是哥哥写,我和二哥打下手,贴春联也是如此。耳熏目染的结果,再到后来,我写我贴。当然那时写春联,也没有那么讲究,就图个吉利、喜庆。发展到后来,和同村的同学、小伙伴合伙来写,当然主要是我主笔,他们帮忙打下手。想想那时真是出生牛犊不怕虎,也没有写几天毛笔字,就敢写。大家反正也不讲究字体和风格,更不去关注内容,老百姓注重的就是一个形式,红纸黑字,红红火火,就很好。内容也是应时应景就行,前几年用过的春联内容可以继续用,新历书上的也照着依葫芦画瓢。现在想想,真是汗颜,那时用的都是手写体,写得简直是涂鸦。内容也仅仅满足一个有,不是那么讲究 。无非就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爆竹一声辞旧,桃符万户更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等等。只要喜庆、祥和,就都好。
春联写好后,都是除夕这天张贴。大年初一,人们去各家各户拜年之时,也是对各家各户的对联评头论足、接受检阅之日。当然,农村人真正懂春联的文化人毕竟少,但老百姓也有自己朴素的审美标准,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方面,也都能说上一二。
记得有一年,村里一户人家,主人幼时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功底。自撰自写春联,一时轰动了全村。初一这天,男女老少一群群、一帮帮纷纷到他家门前去品读。那时年龄小,不太懂其中滋味,也跟着去凑热闹。只记得每副春联都表达了主人自己的所感所想,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尽在其中。现在想想真是“幼时不懂此中意,读懂已经不少年”。如今,我仅记得他老母亲门上的一副对联的上联——“一针一线为儿女”,现在想想,这应该是我记忆中最切题的原创春联,最有温情的春联,没有之一。因为作者没有任何做作,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是真情的流露。爱憎分明,跃然纸上。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这位伟大的母亲节衣缩食,供应自己的儿子们读书。迫不得已时,把自己的长发卖掉,给孩子交学费。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一个儿子,不负厚望,成为jianguo后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后来留学米国,学成回国后,成为国家地质方面的栋梁之才。用春联表达浓浓的母爱,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读来老人含辛茹苦拉扯孩子们成长的形象,如在眼前,可亲可敬!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慢慢地人们不再自己手写春联,而去市场购买春联。再后来,市场上手写版春联越来越少,印刷版春联如雨后春笋主导了市场。到现在,商家的广告版春联横空出世,无处不在,光是购物赠的春联就用不完,根本不用再去操心春联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春联的商业、市场味越来越浓,文化味相对淡化。
好在有那么一部分人,仍在坚守着手写传统版春联。在商业氛围浓郁的中国年中,保持着那份传统的美好。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我们的春联会涅槃重生。希望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中国年越来越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浓浓的中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