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书笔记

2020-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王悦悦悦悦

中学时期就学过这篇文章,当时的理解很模糊,以为主要表达的是对孔乙己的讽刺,毕竟这篇文章把他描述得这么悲惨、渺小、为世人所嘲笑,处于一个十分低下的社会地位。孔乙己长相干瘦,总是赊账喝酒,偷书还不承认,因此总是被打,渐渐口碑愈来愈差,沦为笑柄,横看竖看都不是一个被歌颂的伟人模样。但是这次再读,我觉得孔乙己并非一个应该被讽刺的人物,或者说在我的理解来看,这篇文章讽刺的不是孔乙己。

鲁迅自认为《孔乙己》是他比较满意的作品,因为这篇文章写出一般社会对于处在苦境的人的“凉薄”,也确实是这样。导致孔乙己悲哀的根源,无非就是科举制度,我们并不知道孔乙己没中科举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们知道,他确确实实没中,但是从他平时的言谈来看,孔乙己也曾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但是,周围的人并不这么认为,简言之,在世人眼中,没中科举就是一无是处,因此孔乙己才会沦为周遭人的笑柄。孔乙己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坏人”,尽管他偷书,赊账,但是账他总是会还,至于书,则是社会对这个没中科举的读书人的迫害,使得他不得已向礼义廉耻的反方向发展。

每当孔乙己被调侃嘲笑,说不出什么话时就用文言文来表达,满嘴的“之乎者也”,这是他在用文言文捍卫他最后一点尊严。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道理,因此学问是孔乙己残存的一点能力,他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反抗那些嘲笑者。但是,他越是反抗就越是维护这制度,这座大山给他的压力就越重,因为他拼命维护的“唯有读书高”也只会维护中了科举的人,对他这种没有中举得人是残酷的,孔乙己终究就只能在自己给自己织的茧里挣扎。

经过八股文的熏染,科举已经逐渐失去了选贤举能的功能,可以理解为,当时世人认为的有学问,或许并不是真的有学识,而是一个徒有其表的头衔。何止当时啊,就算在现在,不也是这样?那个流浪街头的乞丐大师,他可曾有任何头衔?没有,他有的只是在街头与人论四书五经的博学。而反观现在的学校,经过应试教育的学生,似乎是被套在苗圃里的盆栽,全都朝着一个方向生长,万幸现在中学已经开始呼吁改革,将考试朝着更加能力选举的方向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看着后来的同僚们逐渐得到解放,我的内心也是欣慰的。但是我们的大学又何时能改革呢?从本科来说,一年级开始就用“课海战术”压垮学生,我每次都觉得自己在为学习“疲于奔命”。从一开始大家就都朝着考研、保研等等方向努力,满眼全是成绩、分数、名额、加分,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因此就导致做任何事都做得一知半解,达到短暂的目标之后就半途而废,学习没有真正进入脑海里,眼光局限,目光短浅,有时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做得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想要挣脱,但是又无法挣脱,因为牵绊我们的是现实、人生、选择。到自己真正面临的这个时候,才明白什么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是又觉得自己永远不能淡泊,因为现实不允许我淡泊。

孔乙己始终是社会对失败者的凉薄,其实他不是失败者,他只是这个秩序的违背者,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做这样的人,因此纷纷对他嗤之以鼻。我并不想成为被唾弃的人,才拼了命地维护秩序,但是越是维护,越是痛苦,它就像一条长鞭,挞在我心上,我反而要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向前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