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中的建筑,隐藏着人类的未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8743/8b3bd0f729e452d3.jpg)
看科幻电影的时候,总会被场景设计所震撼。无论是《流浪地球2》里的太空电梯,《银翼杀手2049》里的华莱士公司,又或者是《黑客帝国》里的母体。这些建筑本身的设定,即是这些科幻电影中重要的一环。
正如科幻电影中的未来正在走进我们的现在,在这些建筑中也隐藏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解构:科幻电影中的建筑创想》这本书,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解那些著名科幻电影背后的建筑们。这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
上篇主要讲的是科幻电影中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和当代建筑。例如《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中的金字塔、《蜘蛛侠》中的熨斗大厦、《地心引力》中的国际空间站等。
这些本身就存在于我们世界的建筑,都拥有着独特的历史与风格。在这本书中就对这些已有的建筑进行了分析。
当然,这些已经存在的建筑并不是这本书的最亮点,虽然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它们的建筑构造,比如基础底板、混凝土用量、建筑设计等等。学建筑的小伙伴估计会很感兴趣。
但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员而言,更感兴趣的是下篇,也就是那些幻想中的建筑。如《侏罗纪公园》的恐龙主题公园、《星际特工:千星之城》的阿尔法空间站、《普罗米修斯》中的“普罗米修斯号”飞船、《盗梦空间》的梦境空间。
这些想象中的建筑,正在科学家和建筑师的手中,逐步实现于现实空间中。
就比如《生化危机》中,浣熊市下面的地下城蜂巢实验室。它实际上为太空殖民以及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了方案。从人类诞生以来,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开发就没有停止过。从最早的洞穴、墓穴、粮仓再到隧道、地下街、地下轨道、地下停车场等。在地上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地下空间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地下空间与地面环境相比,有很多的优势。如高防护性、热稳定性、易封闭性、内部环境易控性、低能耗性和其他环境特性。
在加拿大魁北克西南部的蒙特利尔就有这么一座地下城。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蒙特利尔极为寒冷,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降雪量达到两米。但是这样的蒙特利尔被评为世界三大宜居城市,正是因为地下城的存在。
作为世界上最拥挤的地方之一,新加坡也正在建设自己的地下城。地下城已经成为了一种开辟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案。而这些不仅在地球上适用,在其它稳定的和地球相似的星球上也可以适用。
在2021年12月31日,随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验成功,人类向可控核聚变又迈进了坚实的一大步。如果能源问题能够解决,人类向太阳系移民很快就能成为现实。
到那时,即使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环境极为恶劣,也可以用地下城的方案制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就像是科幻美剧《无垠的太空》中,人类将谷神星内部掏空,将其改造成空间站以供人类使用。
除了现实中的建筑,虚拟建筑也就是元宇宙也在成为现实。电影《异次元骇客》改编自第一部虚拟现实小说《三重模拟》,开启了人们对虚拟世界空间的探索。在科幻小说《雪崩》中,第一次提到了元宇宙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前几年开始爆火。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入局元宇宙,开发虚拟现实硬件和增强现实设备。部分设备,已经投入到了使用中。
《解构:科幻电影中的建筑创想》不仅是带读者去了解那些建筑,更是通过建筑带读者去走向未来。毕竟虽然如今的硬件设备还不能达到真正的元宇宙,但随着科技发展,元宇宙正在成为现实。那些科幻电影中的建筑、发明也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