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张爱玲《半生缘》
闻张爱玲大名已久,却未真正认真读过她的书,记得高中时煞有介事的买了《张爱玲全集》,看了几页,没有感觉。今读《半生缘》,方知其中趣味,也许年龄大了,对作品的解读会深有同感。
刚读到第二节。世钧是一个不爱说话,有点装逼,但感觉给人温文尔雅的人,他善于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顾忌别人的看法,吃个饭,不经意间还观察着老板娘的脸色,第一次和曼桢吃饭,显得无所适从,内心活动细腻到让人身临其境。
最初,他对曼桢没有感觉,只是以个人的性格为人待事,很体贴,很关心人。曼桢的手套在拍照后丢了,那天傍晚下班后,他冒着细雨跑到郊区帮她捡了回来,捡到后又想扔掉,因为他怕第二天不知道用什么借口还她手套,他在意别人的看法。
他应该是一个瘦弱,颜值一般的男人,但他敏感,从小与母亲一起长大,缺乏男性的果断,事事犹豫,从不主动。他心里是美好的,以至于叔惠猜测曼桢的身世时,他很不开心,因为他觉得不应该把人往坏处想,尤其是曼桢这样略带豪爽的女性。
曼桢的形象比较简略,但是我相信之后的描写会精笔细描。从前两节来看,她出身微薄,父亲早逝,兄弟姐妹六人,她是老二,大姐是舞女,和母亲、祖母一起生活,上有老下有小,靠着姐姐跳舞和她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但是,这个女孩特别的独立,想靠着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生活好,有时候她也是幽默的,买伞的时候他会根据“童叟无欺”来调侃朋友。
每个故事的开始,最初总是美好的,平凡的生活因为最初的相似仿佛都带着光。只是张爱玲的叙述里,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悲哀基调。我们大可不必想象过多,读书也应如此,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局,那么美好也会大打折扣。因为,人生是不可预测的,跟随着主人公的心路走,才能读懂书中的沧海桑田。
曼桢和世钧的性格挺搭的,两个人都会为别人着想,这些关心都是真实的,是来源于他们以往生活经验培养出的善良。所以,即使曼桢和世钧认识的时间并不久,但是曼桢却把自己的身世全都告诉了世钧,这是出于一种无意识的信任,一种天然的亲近。为什么这些话她没有告诉叔惠呢?我想,这是因为两个人之间不存在那种心灵相通的气场,所以,世钧虽与曼桢相识很晚,却能不自然的走进她的心,这也是随意猜测别人身世的叔惠做不到的。这也能印证,世钧是一个心存美好,却异常敏感的人。
有些人,可以交心,但是未必能产生感情,因为越是气质接近的人,越了解对方的感受,相应的,对方的缺点也暴露无遗,所以人大都喜欢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在一块。所以曼桢可以和叔惠做朋友,那种最初不涉及感情的普通朋友。
张爱玲的心理描写在前两节已可窥一斑,待续!